第68章 婆羅門的反擊
作者:溪山掩月.CS      更新:2020-04-04 10:14      字數:3970
  舍利弗也是很牛的人物。在佛陀最初弘法之時,站在佛陀左邊的是大目連,右邊的則是舍利弗。至於大部分寺院大雄寶殿內站在佛陀兩旁的大迦葉和阿儺陀,隻是後來的事了。

  大目連在佛陀的弟子中被譽為神通第一,耳朵聽聲音,不論遠近都能聽到。眼睛看東西不受物體的阻礙,都能看到。走路不管多遠,霎那便至。

  可謂是具備了:千(透)裏(視)眼、順風耳、飛(順)毛(移)腿,三項大熱門神通。

  沙門思潮,不管是那個思想流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反對吠陀,反對婆羅門,反對梵天創世。

  吠陀種姓製度的基礎就是梵天創世,就是這個學說把人從出身上,先天上給定下了等級,貼上了高低貴賤的標簽。

  為了反對梵天創世,佛陀說世界是人的“妄念”產生的鏡花水月,算是虛無的色相。順勢派則是從波斯、希臘弄來了地水火風的物質學說。當然還有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諸多學說,量子不確定理論的不可知論說。

  沙門思潮反對婆羅門,婆羅門也在吸收沙門思潮中的學說觀點,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學說,修補漏洞。從而弄出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濕婆,並製定了新的宗教秩序。

  別人都反對梵天創世,婆羅門認為正麵硬剛非明智之舉,便采取了太極拳應對。使用“一氣化三清”的方法,另外創造出毗濕奴(維護)和濕婆(毀滅)兩位大神。於此同時,他們也在不斷的抹黑梵天,降低梵天的地位,提升毗濕奴和濕婆的地位。(注:道教的一氣化三清是在南北朝時提出來的,當時受到佛教的衝擊,道教的主神隻有一個老子。被認為孤零零的幹不過佛教的橫豎三世佛,燃燈、釋迦、彌勒。所以就弄出了一氣化三清,造出了盤古化身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老子一起對抗燃燈佛、如來佛、彌勒佛。)

  這也是迫不得已的自黑了,婆羅門原本是一直拿梵天來蠱惑大眾的,現在人們都反對梵天創世了,他們不得已之下便使用出了迂回戰術,自己吐槽抹黑梵天,另外樹立全新的,適應時代潮流的新神,力捧之。

  看婆羅門是怎麽抹黑梵天的。

  原本梵天的地位和華夏的盤古是一個級別的,無論從功德還是道德層麵,都不差分毫。

  但華夏沒有產生脅迫盤古吹噓的宗教,即便是道教借盤古使用,也改了個名字叫元始天尊。再說了,道教無論什麽時候都不會淩駕君權之上,所以基本上沒有遭到反對。

  梵天就不一樣了,他被婆羅門利用,將人劃分高低貴賤,以此來扯虎皮拉大旗招搖撞騙的奴役他人,還淩駕國王之上,這就是有點不知好歹了。

  沙門思潮大爆發,單個的婆羅門正麵硬剛是絕對擋不住的,隻好用“乾坤大挪移”,也來自黑梵天,他們這一招非常的管用,別人是反對梵天,提出物質創世說。

  他們則是抹黑梵天的人格,敗壞梵天的道德,毀壞梵天高大偉岸的形象。

  最早的梵天就是一個人格人形話的神,具備了陽光、帥氣、高大、偉岸等特質。

  在沙門思潮派反對梵天創世說後,婆羅門開始編故事了。說是,在梵天創造世界後,由於耐不住寂寞,就從自己的身上創造了一個絕世美女,叫莎維德麗,並瘋狂的愛上了她。

  端莊美麗的沙莎被梵天熾烈的眼神看的俏臉通紅,很是不好意思,就逃走避開了梵天的視線。

  可是無論她逃到梵天的左邊、右邊、還是後邊,梵天都能在那個方向長出一個頭來。莎莎美女沒有辦法,就飛到了梵天的頭頂,可是梵天很牛,立刻又長出了第五顆頭繼續釋放火辣辣的眼神。

  莎莎沒有辦法,隻好去向容易衝動的熱血青年濕婆求助,濕婆一聽梵天竟敢調戲良家婦女,大怒之下就砍掉了梵天的第五個頭。

  這個故事的核心是敗壞梵天的道德形象,又塑造了一個敢於以下犯上的熱血青年形象。

  濕婆的衝動、熱血、無謂、可愛等等品質受到了普羅大眾的喜歡,而梵天則是成為了人們唾棄的對象。

  第一個故事編出來後,婆羅門的才華噴湧,緊接著又弄出了一個故事。

  說梵天在天宮住著,隻顧自己享受,不管人間疾苦。尤其是看到下屬有了漂亮的老婆,他就像圖謀不軌。除此之外,梵天還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庇護妖魔鬼怪作惡。簡直是道德敗壞到了極點。後來梵天又創造了智慧女神薩拉斯瓦蒂,貪圖其美色娶之為妻,敗壞倫理道德。

  做了這些抹黑梵天的事還不夠,婆羅門人又把原本是梵天做的好事、功德之事,從他身上剝離出來,給安到了毗濕奴和濕婆身上。

  這樣一來,梵天的形象徹底的被敗壞了,同時又樹立起了毗濕奴和濕婆兩位新神偶像,從而轉移了人們的視線,化解了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順勢派、不可知論派的攻擊。

  此一招為“乾坤大挪移”最為精彩的應用案例。

  在佛教的經典中,濕婆住在色界的最頂端大自在天,是三千世界的主宰。濕婆不僅是熱血青年,還是一個和梵天有著相同出身的大神,梵天創世的時候曾邀請他一起創造世界,可這個家夥沒當回事,就一個人去修煉了,以至於錯過了大功德。

  濕婆除了出身高貴,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青年,會跳一百零八種舞蹈,是真正的舞神。

  同時,濕婆還有第三隻眼,平時眉心的眼睛一直都閉著,等他發怒的時候就會睜開,毀天滅地的怒火能夠將看到的一切都摧毀,天神都無法幸免。

  濕婆是三大主神裏,戰鬥力最強的存在,其戰力超越婆羅門教三億三千三百萬神,地位超然高貴,俯瞰眾生。

  在範簡看來,這位濕婆的形象和項羽非常的像,甚至懷疑二郎神的第三隻眼就是模仿濕婆的,或者是創造二郎神形象的人借鑒了濕婆的第三隻眼。

  與濕婆相對的是毗濕奴,這個人有著完美無瑕的美貌光環,有著令人畏懼的理性、計謀,還有深沉的城府。

  毗濕奴的坐騎是金翅大鵬雕(迦樓羅),就是如來的舅舅,孔雀公主的哥哥,下界投生為嶽飛的那個大鵬鳥。

  毗濕奴是守護神,最善於變化,他有十大化身,摩帖耶(我是一隻魚)、俱摩(一隻小烏龜)、婆羅訶(一隻野豬)、羅桑訶(長著獅子麵孔的一個人)、婆摩那(一個小矮人)、持斧羅摩、羅摩、奎師那(黑天)、釋迦牟尼、迦兒基等。

  其實這十大化身裏,其它九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釋迦牟尼,其它的都是為釋迦牟尼出現在毗濕奴的化身裏打掩護的。

  婆羅門階層,想以此來告訴世人,佛教的佛陀也是是他們教中主神的化身。佛陀的任務就是慫恿惡人和妖魔藐視吠陀經,否認天神的地位,把眾神引向自我毀滅的結局。

  這個說法是如此的勁爆,是以廣為流傳,這才有了“佛亦是魔”的說法。

  佛教的人也不好正麵硬剛,索性就承人了這個觀點,佛魔本一體,全在一念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佛是魔就看你的定力修為了。

  身毒次大陸的教派爭鬥,精彩不亞於華夏春秋的諸子百家爭鳴。

  在列國時代過去後,將會有很多流派消失,最終剩下生命力頑強的兩三個。從身毒婆羅門教的出招,佛教的應對看,都是很具有智慧的。基本上避免了正麵硬剛拚蠻力,而是順勢引導,然後將對方帶偏,或者是先接受對方的攻擊,吸收消化後再修改為對己方有利的東西。

  這兩位都是高手,所以他們得以保留了下來。那些智慧略低的教派則是被淘汰出局了。

  華夏的諸子百家也一樣,最終剩下的也隻有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強悍的生存了下來,其他的不是沒落就是勢微。

  其實所謂的諸子百家,真正發生爭鬥對剛的隻有四家,老子、孔子、墨子、楊子。

  老子說無為,孔子說仁義,墨子說兼愛、楊子說為我。

  老子的“無為”,有點類似沙門思潮生活派的宿命論,愛咋咋地吧,餓了就吃,困了就睡,沒吃的就餓死,一切順應自然。老子是不講究鑽營的,去拚去博不提倡,否則就不是無為了。

  這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雖然其它家都看不上,卻明著反對的卻是不多。人家無為,又沒主動招惹你,沒必要上去咬人家。

  孔子的“仁”就有點高大上了,弘揚所有人眼中美好的事物,仁義啊、忠孝啊什麽的,雖然看上去很君子,但免不了假、大、空。

  仁義,忠孝,這樣的美德不用你去宣揚,任何一個人都會努力的去做到。若是有特殊的情況,做不到了,你即便是再怎麽喊口號,那也沒用。

  最為常見的就是孝順父母,那些不孝的人每一個都有其特殊的原因。當你不知道人家經曆了什麽時,請不要去指責他。將人生的位置調換一下,那些站在道德製高點的偽君子若是處在人家的位置上,不一定就比人家做的更好。

  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便是對儒家思想最好的諷刺。

  “楊子和墨子你更支持哪個?”傅海棠問。

  “其實在我眼中,他們兩個雖然都是極端,但我卻是都喜歡。原因很簡單,人家提出的觀點才是最務實的,一點都不假,而是為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還是很有道理的。”

  範簡道:“墨子說的兼愛,就是大愛,為人處世都抱著愛的態度去做。楊子的為我,利己,是要告訴人把自己給照顧好。隻有照顧好了自己,才不會讓愛你的人為你提心吊膽,才不會因為你而受到牽累。”

  “嗯,說的好有道理。”

  傅海棠跟隨師父在驪山修行,也研究過諸子百家,但她們的理解和範簡是完全不一樣的。

  世人都說楊子的“為我”、“利己”是自私自利。

  墨子的“兼愛”是部分親疏遠近對所有人都無差別對待。

  看來這完全是後人的曲解和誤讀了,假如兩人的本意是這樣,根本就不用提出學說,直接就會被人噴死。

  傅海棠說道:“有人說墨子的思想是‘可說不可行’,楊子的思想是‘可行不可說’,看來都是曲解了他們的本意。”

  “嗬嗬,其實任何一家言論都是蠱惑人心的。做人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意願才是最正確的,可以去研究別家的學說,但千萬別被其蠱惑了,否則你便失去了自我。”

  範簡說道:“當發現有人教你怎麽做的時候,不要客氣,直接砍了他絕對殺不錯。當然,前提是你有能力殺他。”

  “若是沒有能力殺他,那又怎麽辦?”傅海棠問。

  範簡道:“去做就是了。人家比你厲害,原本是可以直接命令你的,即便是有更直接的方法,卻選擇苦口婆心的勸導,說明對方是一個性格敦厚之人。”

  “嗬嗬,你這說來說去還是在宣揚霸權。”傅海棠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