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南下青銅峽
作者:細柳蘭舟      更新:2021-04-28 12:24      字數:2160
  陸繹說的話的並非是天方夜譚,草原民族的機動性遠勝於大明。在曆年的交鋒當中,一擊不中便遠遁千裏的韃靼人也時常會出現在守衛相對薄弱的關隘,一舉入關劫掠。

  更別說官山之戰,至今壓在眾人心頭上。大明開國到現在,土木堡之變之外,官山之戰絕對是少有的大敗。

  一位侯爺被俘虜更是被所有明人當做是畢生的恥辱。

  而且,乞慶哈的確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

  “不過,乞慶哈就算有心突襲榆林,也不知道這一支榆林軍的存在。”說道榆林軍,陸繹露出笑容。

  大明的強大並非是紙麵上的強大,而是大明自始至終,都能在任何一個方麵對敵取得戰略優勢。

  “侯爺,那就是等乞慶哈那廝自投羅網?”蕭如薰試探性的發問,迫切想要知道陸繹的打算。

  他這先鋒可不能因為沒仗打就變成擺設,他要打仗,現在就要打。

  “蕭如薰,你好好想想,這個世界上有幾隻兔子會撞在樹上?”陸繹依舊在笑,手指卻點在地圖上,守株待兔蠢事他不會去做。

  “寧夏?侯爺倒是出人意表,隻是……”李越尷尬一笑,覺得還是不可思議。寧夏現在落在韃靼人的手中,想要收回來,隻怕難於上青天。

  蕭如薰看去,陸繹手指的地名正是寧夏鎮的首府,寧夏前衛,位於賀蘭山缺東麵的寧夏。

  隻是他並無李越的恐懼,反而朝氣蓬勃,對收回寧夏鎮是信心滿滿。

  這恰好觸及到了他內心當中最不願意提及的東西,為了此戰,他兩個兄長的前途暗淡,再無為國效力的機會,都變成了活生生的叛徒。

  大明從來都不會原諒背叛大明的將軍。

  “侯爺,寧夏鎮被我大明經營二百年,倉促之下難以攻陷,不如先去青銅峽,再北上鎮遠關。”蕭如薰肅然,他何嚐不希望能夠攻陷寧夏鎮之後,斬斷韃靼人的希望。

  可現實卻是,征南軍兵馬不過二千,正在固原州靜待命令。青銅峽,鎮遠關的明軍都無法輕易調動。真正能夠派上用場,擁有機動性的隻有這一萬榆林軍。

  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分散兵力,而是將兵力匯聚在一起,再做打算。

  “鎮遠關失陷了怎麽辦?”陸繹聲音低低的。

  蕭如薰緩緩搖頭:“我兩位兄長所選的路,得他們自己走下去。今日我不過是一個把總,所說的都是為了大局,若非小家。”

  他心中歎氣,自從大兄蕭如蘭選擇了火中取栗之後,整個蕭家都沒了退路,隻能上刀山,下火海,證明自己對大明忠誠從未改變。

  “那就分出三千人增援青銅峽。”陸繹目光閃爍,還是做出最佳的決定,先與青銅峽的明軍匯合,打通與西安府的聯係之後,再度北上寧夏。

  考慮到鎮遠關正處在風雨飄搖當中,為了穩定軍心,讓鎮遠關死守,陸繹派出了八名信使,分成四組北上送出書信。

  他不求這些信使能夠將書信送到鎮遠關,但求他們能夠在韃靼人的圍追堵截下,安然無恙的回來。

  “蕭如薰,此戰你為副將,隨李遊擊將軍馳援青銅峽,不要放過路上任何一個韃靼人,能殺了就全都殺了。”陸繹殺意凜然,卻無人覺得有錯。

  “此戰先將韃靼人殺得膽寒,才好叫他們歸順我大明,做一個順民,不再被部落頭領壓迫,也能過上好日子。”

  “末將遵命。”李越率先出列,拱手道。

  蕭如薰則被這個餡餅砸中腦袋後,強忍著心中驚喜,說話也變得急促了許多。

  “末將不會辜負侯爺希冀,絕對不會走丟一個韃靼人。”

  “你錯了,本侯不要你封鎖消息,韃靼人走脫了就走脫了,無傷大雅。”

  陸繹意味深長的笑著,他要殺的韃靼人何止千萬,區區一兩個逃竄而走,反而是好事。

  孫子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他就不信韃靼人收到一封封求援的書信,還能安心在寧夏城中過冬,等待春天的來臨。

  這寧夏城,他攻不下,打不了。鎮遠關何嚐不也是如此?這些還未參加任何一場戰鬥的榆林明軍都想回家過年,更別說在草原上晃蕩了大半年的韃靼人了。

  他們歸心似箭,如果不是現在退路被截斷,得帶著不多的補給品冒險穿越沙漠,翻越高山,冒著嚴寒的死亡率太高的話。

  韃靼人早就一哄而散,回家去了。

  真要有外出的韃靼人帶回去一連串的噩耗,寧夏鎮的韃靼人還坐得住嗎?

  “末將知曉了。”蕭如薰再度拱手,明白陸繹的意思後,心中更是暢快。

  想當初,韃靼人入寇的時候是何等暢快。今日韃靼人卻變成了甕中之鱉,想如何炮製,就能如何炮製。

  李越卻不置可否,他知道自己不受信任,不然蕭如薰這樣一個把總如何也不能做自己的副將。

  他索性站在一旁,充當一個工具人,將指揮權全部交給蕭如薰,一麵討好了陸繹,一麵是此戰勝了,作為主將他也有部分功勞。

  若是不勝,倒黴的是蕭如薰,而非他自己。

  他這個遊擊將軍是世襲的,若無大錯,頂多自罰三杯,不會被降職處置。

  真正需要擔心朝廷問責的是蕭如薰跟陸繹。

  冬日的戰爭連綿不絕,讓閣老們都有些吃不消了。

  整個西北都亂又一鍋粥,每天花費的銀子都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他不知道陸繹根本不在乎朝廷的態度。

  陸繹是錦衣衛都指揮,知道官山之敗後,朝廷的風向就發生了改變,一時間朝廷不在求功,而是但求無過。

  沒人在逼著前線的將領速戰速決,但在奏報當中,已經有許多人在發難冬日動兵一事,想要阻止北麵的戰爭。

  如果不是西北方向一連串的捷報,斬獲數萬,無數戰利品對衝了一下,閣老的臉色還要難看三分。

  在旁人思考著此戰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的之後,整個朝廷唯一堅定要打的人是陸繹,張居正跟萬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