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天傾
作者:細柳蘭舟      更新:2021-04-28 12:14      字數:2205
  劉守有麵如死灰,總覺得李太後是在針對自己。

  這才剛從禁閉中脫身,咋又被您老給記恨了啊。

  山西可是晉王的天下,現在的錦衣衛又比不上太祖成祖,甚至陸炳時期了,你讓我咋辦嘛!

  “馮保!”

  “奴婢在。”

  “你東廠三個月沒有大事匯稟,失職。”

  “奴婢該死!”

  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馮保也連忙出列,跪伏在殿下,瑟瑟發抖。

  真要說道幾分,馮保確實有些無辜,因為相比監聽天下的錦衣衛,東廠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督他們,不然他們以權謀私……

  “失職,失職,該死,該死!你們反反複複就隻會這幾句?山西的白蓮教怎麽解決?數萬遭受到掠奪,流離失所的災民怎麽解決?讓他們加入白蓮教?”李太後氣呼呼的說道。

  此番話不可謂不誅心。

  時任兵部右侍郎的馮兆出列沉聲道:“啟稟太後,當務之急應該派大軍前去鎮壓白蓮教,再派欽差禦史賑災放糧,避免愚民擁護白蓮教,最後清掃山西那官官相護的汙濁之情。”

  這是曆朝曆代最基本的手段,在前宋時發揮到了極致,也就是傳說中起義不是造反,而是為了加入廂軍吃糧餉的起源……

  麵對馮兆的提議,大殿內的一眾武勳紛紛附和,為首的英國公張溶更是坦言道:“太後,馮大人此計雖是老生常談,但最為可行。”

  李太後眼中滿是失望,這雷聲大,雨聲小的處置方式,她十分不滿,於是將希冀目光放在了文臣之首的張居正身上。

  或許在她心中,更希望張居正能夠以雷霆之勢,將這件事情辦妥吧。

  可讓她頗為意外的時,此時的張居正,目光卻放在了戶部尚書王國光的身上。

  許是得到了張居正的示意,王國光暗歎一聲,不情不願的出列說道:“啟稟太後,今年尚未秋收,國庫已是入不敷出,刨去北邊的軍餉軍糧,朝廷已無餘力再興起大軍征討白蓮教了。”

  “荒唐!煌煌大明國庫居然沒有錢,你這大明的戶部尚書是怎麽當的!”

  李太後陰沉著臉,尚未說話,急於在李太後麵前挽回形象的內閣次輔呂調陽忍不住喝道。

  呂調陽當過禮部尚書也當過吏部尚書,卻偏偏沒有當過戶部尚書,所以他完全不能理解,每年數百萬兩的稅銀,究竟去哪裏了?

  “大軍征南收繳的四十萬兩白銀呢?”

  張居正可不像呂調陽那麽不著調,作為現如今這個帝國當之無愧的掌舵人,他要比呂調陽這個屍位素餐的次輔厲害不知幾何,自然也知道戶部目前的艱難。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明明自一條鞭法的實施後,大明上下有了明顯的改觀,稅收也較之以往多了數倍,可為什麽還有這麽窟窿要填?

  殊不知,在張居正看不見的陰暗角落,大明上下幾乎窟窿,這稅銀還未捂熱乎,就被六部上下給瓜分幹淨了。

  麵對張居正的喝問,王國光沉默了,隻不過他的目光卻放在了萬曆小胖子身上。

  張居正頓時一陣默然,他想起來萬曆小胖子過萬壽節時,工部曾找他批款……

  “所以朝堂上下,滿朝文武,袞袞諸公一個辦法也沒有是吧?”

  卻見李太後的臉上罩了一層寒霜,群臣怕李太後成為當朝第一個被臣子給氣死的太後,於是連忙請罪道:“臣等慚愧。”

  “老臣雖年事已高,但願領兵前去征討叛逆!”

  就在這時,王古崇站了出來,他在城外三大營內整頓軍卒已有半年,但仍想替朝廷分憂。

  見王古崇這個曾經的封疆大吏出麵了,眾朝臣麵麵相覷,將目光放在了兵部尚書譚綸的身上。

  原本垂眸看著腳尖的譚綸感受到了同僚之間,灼灼逼人的目光,他麵色平靜的抬頭,出列道:“啟稟陛下,太後,山西的白蓮教起事不足為慮,據老臣所知,他們起事之後僅僅隻是占領了祁縣、宛縣等三縣之地,此三地皆被山嶺所包裹,易守難攻,之後並沒有其他動靜,所以老臣斷言,他們應該是官逼民反!”

  此言一出,朝堂上不少人瞬間都不淡定了。

  這譚綸話中看似是在指著山西上下渾濁一氣,官官相護毫不作為,背地裏卻指著他們這些山西籍的朝員再說,你們也好不到哪裏去!

  於是一名山西籍的都察院禦史在同鄉的示意下,出列說道:“那敢問譚大人,您可有良策。”

  “山西官府上下沆瀣一氣,不肯明言其根本,本官明諫,希望能派禦史欽差前去徹查山西上下,然後再開放常平倉救助災民,最後再平定白蓮教叛亂!”譚綸慢條斯理的說道。

  眾朝臣麵麵相覷,譚綸的話雖然和馮兆的意思並無差別,可前後順序不同,造成的結果也會不同。

  先查貪官汙吏,再救助災民,就不怕白蓮教愈演愈烈嗎?

  眾朝臣再一看李太後有些微妙的表情,頓時明白,這皇室目前的掌舵人,已經有了些意動。

  不過意動是意動,李太後的臉上仍有微妙,似乎在擔憂著什麽。

  “派誰去當欽差最為合適?”

  作為除先帝外最為了解李太後的人,張居正在看見李太後的表情後,就突然出列問道。

  這句話仿佛問到了李太後的心窩,她掃視朝堂一圈,希望能找到合適之人。

  可這一趟不管是賑災還是清掃貪官汙吏,以及剿滅白蓮教一事,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誰想做?誰願意做?

  一時間,當李太後掃視完朝堂之上後,發現除了張居正譚綸以及英國公張溶三人外,竟然無一人敢抬頭與自己對視。

  “那依諸公所言,本宮應該派誰去當著欽差合適?”

  李太後盡量維持著皇家的天儀,忍著怒意說道。

  其實在她心底早已有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但讓李太後十分為難的是,不派遣他,是不是朝堂上下就沒人可用了?

  當一個帝國離不開一個人時,那就是它即將崩塌的前兆。李太後深深的明白這個道理,更何況她還有更深層次的擔憂,當一個大臣賞無可賞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