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華海岸警備隊的崛起
作者:小山之土      更新:2021-04-25 15:21      字數:3853
  海岸警備隊是南華一直打算成立而沒時間成立的的兵種,但是唐勝輝還是決定先成立一塊牌子再說,直至1630年海軍逐漸壯大,對海洋力量進行細分後,這支部隊才正式獨立成軍,開始正式的組建工作。此時,布特很早就打好了申請,成為了海岸警備隊的司令。

  布特從小興趣愛好廣泛,對很多專業領域有一定的研究。大學畢業時取得影視、行政管理雙學位,先後在傳媒機構、新能源等多個行業工作過,參與過正史的編撰,穿越前最後職業是在海事部門當港監員,從事海事執法工作。

  當年有一艘船舶有超載、缺配員等嚴重隱患,本應攔截後處以重罰並進行“減載”、“配齊船員”,但麵對船老大一家老小的下跪求情,他一時心軟,想著幾百公裏的航程都平安無事過來了,最後這十幾公裏航程應該也不會有事,於是揮揮手放他們開船走了,誰知沒多久那艘船就把一座大橋給撞塌了......

  丟掉鐵飯碗後,他老婆也跟他“拜拜”了,帶著女兒回了娘家。正當布特萬念俱灰之時,無意中發現了論壇上的穿越召集帖......

  穿越過來之後,布特先是在海軍任職,但是在訓練的時候,布特一不小心就掉進了水裏。此時,大家發現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布特不會遊泳!

  江南水鄉出身,在水上討生活好幾年,居然不會遊泳?這個笑話其實一點都不奇怪。首先作為中國頭號工業城市近郊的居民,在布特還很小的時候,住宅附近的河水就已經被嚴重汙染了,因此布特也就沒能像他父親那樣學會遊泳。然後,海事部門在招考的時候,也沒要求一定要會遊泳,因此布特這個旱鴨子也就“半路出道”當了港監員。當了港監員之後,布特終於明白為什麽海事部門對遊泳技能不屑一顧了。無論是大海,還是長江、黃浦江等大河的航道,水中都有大量的“暗湧”,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船舶行駛過程中人為製造的。人一旦被這些暗湧吸住,無論是否會遊泳都可能會掛掉。尤其是水深達40米的黃浦江上遊,就算潛水員下水後都不一定有機會浮上來。加上遊泳疲勞、腳抽筋等因素,即使是比較安全的小河流、湖泊等等,也常常淹死人,甚至連室內遊泳池旁都得安排救生員以防萬一。因此一個人一旦掉進水裏,會不會淹死跟他會不會遊泳關係不大,倒是跟他穿沒穿救生衣關係比較大。布特在舊時空每次上船都穿了救生衣,但在新時空,受到船上其他隊員不穿救生衣的影響,也就慢慢改掉了上船必穿救生衣的“矯情”,結果一失足差點淹死。

  每一個穿越者都是寶貴的,這次事件後在海軍眾人的勸說下再加上海軍參與者越來越多自己不再那麽重要後,布特暫時離開了海軍,改為從事成人掃盲工作——作為一個在21世紀還能經常接觸到文盲(船民)的奇葩,布特對教育成年文盲還是有些心得的。於是布特先後進了淨化營與勞改所授課,後來在未來綜合學府於負責人穆子蕭編寫了《成人掃盲教材》與《成人掃盲教學指導》,為首長院的成人掃盲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629年,布特主動向第一屆中央委員會提出要建設海岸警備隊。此後他在海岸警備隊裏兢兢業業的工作,和其餘穿越者創立了南華的海警體係。

  海岸警備隊的兵源一部分來源於海軍退役人員和對海軍有興趣但不想遠航的居民,裝備方麵,主要使用風帆巡邏艇用於近海巡邏和作戰。這些巡邏艇一部分是在天藍港生產的,排水量在60-200噸;其餘是從歐洲購買、海盜手中繳獲的各類中小型戰船,排水量在30-200噸。1631年,海軍艦隊一口氣淘汰了18艘30-200噸排水量的中小型帆船,除了幾艘當訓練艦外,其餘的全部劃歸海岸警備隊。加上天藍造船廠後來陸續撥付給海岸警備隊的風帆巡邏艇,到了1635年初,海岸警備隊的單桅和雙桅風帆巡邏艇已經超過50艘。此外,海岸警備隊還裝備了一些三發艇用於內河與港口內的交通與巡查,布特發現自己的職責不僅僅是海上還有內河全是他負責,為此他陸續的從廣大閑散穿越者裏找了不少人做自己副手。

  這些人員與裝備以海警哨所為據點,執行各項工作任務。

  海警哨所是海岸警備隊的基層據點,每個哨所擁有若幹艘風帆巡邏艇,每艘巡邏艇上的警員在20人左右。各哨所除了巡邏艇上的海警,還有駐守在哨所的所長、副所長、指導員(掃盲教師兼宣傳員)、船舶安檢員、證件代辦員、收費員、哨兵等10-20名成員。

  海警哨所的上級主管部門是警備區,目前已經建立了天藍、大同、新膠州、水牛河港四個警備區。除了天藍警備區的負責人由布特兼任,其他警備區的負責人由當地的海軍穿越者兼任。

  理論上每個警備區都編有若幹直屬支隊,每個支隊轄若幹風帆巡邏艇中隊,負責為轄區內的海警哨所提供武裝支援、後勤運輸,並且運送警備區的負責人對轄區內各哨所進行監督巡查。但警備區的上麵就是海岸警備隊總部,下轄總務、人事科、財務科、稅務征稽科、法規室、裝備管理科、通訊科、證件管理科、工程管理科、船舶檢驗中心、後勤管理中心、培訓中心等12個管理部門與一所海警學校。

  從1631年到1634年3月初,布特相繼在南華的控製範圍內建設了13個海警哨所,擁有單桅和雙桅風帆巡邏艇66艘,海警編製達到900多人。為了防止跟南華一樣艦艇敵對勢力被突襲奪走事件的發生,哨所的間距不小。這樣一方麵縮短了巡邏艇的巡航距離與單次巡航時間,另一方麵也算是建立了外圍警戒線,不至於在巡邏艇失蹤四小時之後才發現不對勁。

  與21世紀“五龍治水”的混亂局麵不同,17世紀南華的海岸警備隊擔任沿海地區的巡邏、緝私、治安、護漁等多種任務,是21世紀海警、漁政、海事、海監、海關緝私的混合體,比21世紀的“四部聯盟”——“中國海警局”任務更為多元化。

  1、海警職能:治安巡邏,打擊海盜,整頓近海地區的治安。單艘巡邏艇的武力可以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可輕鬆擊潰幾條海盜船、上百名海盜。萬一碰上巡邏艇對付不了的大勢力,則可掉頭跑回岸邊的哨所報信。

  2、漁政職能:調查漁業資源,並向漁民征收20%的漁稅。漁民直接去海警哨所交稅,巡邏艇的工作是檢查哨所頒發的證件和收據,沒證件和收據就扣證、扣人、扣船、扣貨等等,以高壓態勢嚴厲打擊使用斷子絕孫網的漁船,不聽勸告者可當場攻擊,擊沉也沒問題,斷子絕孫網這是21世紀同誌們尤其是動保和環保人士深惡痛絕的東西,對斷子絕孫網零容忍是一項絕對不可質疑的政治正確,哪怕對此毫不關心的人也不敢在這個問題上提出相反意見,除非他想邊緣化。

  3、海事:向進入港口的船舶征收船舶港務費、貨物港務費;調查統計控製區內大中型漁船、貨船的噸位、數量等數據,並發放相關證書。

  在21世紀,船舶的證書種類是很多的,有《船舶國籍證書》、《船舶產權證書》、《船舶配員證書》、《船舶檢驗證書》、《船舶安檢簿》、《營運證》、《簽證簿》等10種左右,加上《(船長/輪機長)適任證書》《船員服務簿》等個人證書,可以裝滿一個大提包,重量超過10斤,直追21世紀最苦逼學生的書包。

  布特在新時空對這些予以了簡化,隻有《船舶國籍證書》(附帶《船舶產權證書》功能)、《船舶檢驗證書》(附帶《安檢簿》《配員證書》《營運證》等功能)與船員個人的《適任證書》(表明船長、水手等職業等級)。

  這個工作雖然十分繁瑣,但有利於各種相關稅費的標準化征收,有利於國家掌握境內船舶與船民的數量與職業技能狀況。平時可以動員這些船舶與船民為南華的航運事業與漁業生產做出貢獻;未來在進行大陸攻略與遠洋殖民活動時,這些也都是可以有效動員的資源。同時,巡邏艇在巡海過程中還要積極參與海上救難。

  4、海監:協助有關部門調查海洋資源、測量水深。雖然目前開發海底資源太早了點,但在巡邏過程中可以捎上遠程勘探隊隊員與港口建設人員在近海做點前期的勘探工作,最重要是測量水深,為港口的建設提供所需的水文資料。

  5、海關:關稅由海關征收,海岸警備隊主要負責“緝私”工作。

  工作時間方麵,海岸警備隊和21世紀的同行一樣是24小時值班製度。

  在21世紀,這類隊伍一般是“三班倒”或“四班倒”,但南華人力資源緊張,因此搞得是“兩班倒”,做一休一。而且所謂的“休息天”也未必“休息”,布特會組織那些海警上文化課、軍事訓練、開店、種地......

  開店、種地?是的,大家沒看錯!在布特眼中,像歐洲那些小殖民島嶼和補給點那樣的“武裝商站”是南華的海警哨所的目標,因此他把很多海警哨所辦成了類似明朝衛所那樣集後勤生產、武裝駐守為一體的綜合據點。在哨所附近辦起了小型農場、牧場,並和商貿部門聯係在每一個哨所旁開起了綜合商店,賣起了食鹽、糖、農具、漁具以及各類生活用品,巡邏艇也不時會客串“漁船”。人手不夠的話就雇傭附近的村民、漁民當“臨時工”,服務於海警哨所的後勤崗位與經濟生產崗位。

  當然,大城市附近的哨所是沒條件“種田”的,最多也就開個綜合商店。但農村地區就不一樣了,不僅有土地可供種植蔬菜、放養牲畜,所開的綜合商店也非常受附近村民的歡迎。很多哨所附近很快發展成了定期集市,甚至發展為大的村鎮。

  尤其是那些偏遠地區的哨所,除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還在教育部門的指導與支持下招收“失學兒童”辦起了“小學”,並積極組織附近的成年村民、漁民“補習文化”。這種地方的海岸警備隊可謂是“戰鬥隊、生產隊、工作隊”三合一,頗有20世紀某黨遊擊隊與農村工作隊的風範。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那些海警隊員每個月的實際休息的時間隻有不到4天。好在整個南華係統的人都是這麽忙碌的,那些海警也缺乏相關的維權意識,因此沒有“罷工抗議”之類的事情發生,如果按照比爛的方向比這在17世紀已經算是人間天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