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擺不平了,兒子快上
作者:大唐謫仙      更新:2021-08-22 20:35      字數:3142
  新羅女王來到了大殿中央盈盈下拜道:"新羅女王金德曼拜見大唐皇帝陛下!"

  是盈盈下拜,不是盈盈一拜。

  盈盈下拜,可是一種很高的禮節,是跪下後雙手舉起向前匍匐趴下,跡近頂禮膜拜,女王的誠意可見一斑。

  李世民受不了了,從王座上起身,提氣宏聲道:"女王不必多禮,你能來平壤城,朕很是高興,快請入座。"

  新羅女王誠懇道:"我們新羅咋逢高句麗攻打,無力抵抗,危在旦夕,幸得陛下親領東征大軍,我們新羅才得以解救,我們新羅上下感激不盡,所以我特來覲見陛下,表示誠摯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李世民笑言:"新羅一直是我大唐屬國,對朕恭順有加,兩國親密和睦,新羅有急,朕豈會袖手旁觀?高句麗倒行逆施,如今已經被朕覆滅,女王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新羅女王入座笑言:"我也是這樣想的,聽聞高句麗覆滅,新羅上下一片歡慶,是陛下為我們新羅報了這一箭之仇。"

  李格在下麵聽著,心裏禁不住感慨,一個個演技都真好,父皇可不是為了新羅才領兵東征,新羅上下更不會因為高句麗的覆滅而歡欣鼓舞。

  李世民笑吟吟道:"其實說起來,這些都不是高句麗百姓的罪過,他們又何嚐不想過安穩太平的日子?都是高建武、淵蓋蘇文等人倒行逆施,發動戰爭,使得生靈塗炭,好在,他們全都已經死了。"

  長孫無忌出列笑言:"陛下說的是呀,首惡已誅,高句麗也並入了我們大唐,從此遼東的百姓和我們大唐的百姓親如一家,新羅又是我們大唐的屬國,新羅的百姓和遼東的百姓和大唐的百姓也親如一家啊!"

  李世民欣然點頭道:"無忌說的是,從此,我們大唐與新羅就親如一家了,還請女王放下成見。"

  "那是當然,百姓是無辜的,如今他們都是陛下的子民了,和我們新羅當然也就沒有了仇恨。"新羅女王笑吟吟道,對此她一點都不意外,既然高句麗都已經成了大唐的領土,他們新羅還能怎樣?

  當然是必須放下仇恨和成見了,不然的話,他們麵對的就不是高句麗了,而是大唐了。

  如果說高句麗是一頭狼,那大唐毫無疑問就是一隻猛虎,而他們新羅呢,隻不過是一隻溫順的羊。

  長孫無忌笑言:"女王真是胸懷寬闊,令人敬仰!如此化幹戈為玉帛,實乃百姓之幸事啊!隻是,還有幾座城池割裂於外,無論是高句麗的官員還是百姓們無不盼著他們能回歸,我們陛下也能對高句麗的官員和百姓有個交代。

  先前百濟曾經占據了幾座城池,還沒等陛下下旨申斥,他們就已經罷兵回師了,倒是東邊的幾座城池,還被女王麾下的大軍占據著。"

  看著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一唱一和的說著,李格與李治就明白了,這明顯是在唱雙簧啊。

  不過,李治覺得事情不會這麽簡單,新羅女王絕對是有備而來。

  新羅女王明知大唐對那幾座城池勢在必得,卻遲遲不歸還那幾座城池,顯然是覺得有把握讓大唐放棄這幾座城池。

  因此,李治心裏就很好奇,新羅女王到底能有甚麽辦法讓父皇放棄這幾座城池呢?

  這可不是幾座城池那麽簡單,占據了這幾座城池就等於占據了一個郡,地域大著呢。

  在長孫無忌說完之後,李世民就不再說活了,而是目光灼灼的看著新羅女王,他覺得已經不需要自己再說,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趕緊把城池還給朕!

  新羅女王沉默不言語,在李世民那灼灼的目光下輕輕的低下了頭。

  然後,她哭了,泫然欲泣。

  李世民愣住了,長孫無忌愣住了,一幹將領全都愣住了,就連李格、李治都愣住了,這有點不按常理出牌啊。

  若是一個男人哭哭啼啼的,那直接上去踹兩腳就了事了,但是一個女人哭哭啼啼的,你能怎麽辦?

  你隻能頭大!

  大殿裏十分安靜,不論皇帝還是一幹將領全都頭大,全都不知所措,縱是他們經曆過無數大風大浪,也沒經曆過這個陣仗。

  他們到也不是沒見過女人哭,終究誰都有家宅不寧的時候,可那是家裏的女人哭,哄哄就行了。

  可現在不是在家裏啊,而是在朝堂上,而且哭的還是新羅女王。

  "那啥,有話好好說,你先別哭啊。"李世民很無奈。

  原本,拿了平壤,新羅女王又不遠千裏親自來覲見,原本隻是名垂史冊的時刻,然而,新羅女王卻哭了。

  史書上會怎麽記載?

  新羅女王不遠千裏、前來平壤城覲見皇帝,被皇帝逼的當堂痛哭……

  他,李世民,可是立誌要做千古明君的啊,玄武門之變他並不避諱也不慚愧,因為他也是被逼無奈,政治鬥爭有時候就是你死我活。

  但是,今天卻逼得新羅女王泫然欲泣,天下人甚至後世人會怎麽看待他李世民?

  史書會不會記載,是他李世民欺負一個孤苦的婦道人家?

  "你別再哭了,你可是新羅的女王,若有委屈不妨告訴朕!"李世民繼續無奈道。

  新羅女王一邊抽泣,一邊悠悠道:"當年我父王病重垂危,在病榻上將王國重擔交給了我,我女人家,每天都如履薄冰,唯恐辜負了父王的意願。

  高句麗入侵,赤地千裏,生靈塗炭,無數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那時候,我真的支持不下去了,真的一下一死了之,也就解脫了!

  可是我不能啊,我不能拋下千千萬萬的百姓啊,他們又有何辜?這一仗實在是太慘烈了,我們新羅的損失實在是太大了!午夜夢回,我時常夢見父王,我無顏再見九泉之下的父王啊!"

  聽到這裏,李世民也是很心虛,因為高句麗之所以進攻新羅,說起來這還都是因為李治的謀劃和李格參與,等會兒,我為甚麽要心虛?

  該心虛的不應該是李格和李治嗎?

  李治才不會心虛呢,因為他就沒怎麽聽新羅女王說話,他在東張西望、打量大殿裏眾人的表情呢。

  大唐的一幹將領全都是眼觀鼻、鼻觀心,仿佛根本就沒有聽到新羅女王的話,更沒有看到新羅女王哭一般。

  而高句麗的降臣們則是懵圈,懵圈之中還帶著幾分擔憂的神色,生怕皇帝一時心軟,開口將那幾座城池送給新羅。

  李治的目光最終放在了隨新羅女王覲見的幾位新羅重臣身上,發現他們雖然也十分安靜,但是麵色卻十分平靜,顯然對新羅女王的哭泣一點都不意外。

  很明顯,這幾個老家夥早就知曉,甚至極有可能就是他們給新羅女王出的主意。

  這就是新羅君臣商議出來的辦法啊,雖然不那麽有麵子,但是確實有效。

  嘖,父皇你傻眼了吧?

  李治抬頭看了一眼李世民,發現李世民也正在看他。

  李世民確實在看李治和李格,因為他覺得李格和李治一定會很心虛,是的,李格在心虛,他低著頭看腳尖。

  但是李治為甚麽還是老神在自在,甚至還東張西望?

  靠,你皇帝老子都被這娘們哭的給愁死了,你這小子居然還有閑心東張西望看熱鬧!

  李世民笑言:"來,朕給你介紹兩個人,李格、李治。李格、李治,都是朕的兒子,李治更是天下公認的第一才子,也是這次東征的首功之臣!李治、李格,過來、過來。"

  新羅女王停下了抽泣,心裏十分的疑惑,其實在剛剛走進大殿的時候,她就注意到了李格、李治。

  沒辦法,整個大殿裏就這麽兩個年輕的過分的小家夥,其中一個明顯還是未成年的小孩,除了李格和李治外,還能有誰?

  李格果然是英俊瀟灑、英武不凡,又加上頗有才情,怪不得妹妹會喜歡。

  而那個李治呢?

  那就更是如雷灌耳了,他的大名早把她的腦子灌滿了,好多新羅大臣說他就是唐僧肉,大補呢。

  隻是,這時候皇帝把李治推出來幹甚麽?

  難道是想讓李治、李格來勸說她?

  別說李格還不是她妹夫,就算李格真成了她的妹夫,她也不可能聽勸啊,這可是關係到幾座城池呢。

  "果然是年輕才俊,說起來孤也該感謝李格與李治呢,若不是李治、李格的指揮氣球、火~槍和大~炮作戰,新羅也不會那麽快得救!"新羅女王說這話時,話中還是帶著哭音。

  李治、李格隻能無奈的出列,拱手道:"大唐晉王李治(吳王李格)見過女王,女王謬讚了。"

  李世民笑言:"李治可不隻是年輕才俊那麽簡單,他聰明著呢,女王的委屈,我想他一定能有辦法解決,是不是啊李治?"

  李世民一邊說著,一邊眯著眼睛看著李格和李治,意思十分的明顯,你兩小子還不趕緊把女王給朕擺平了!

  李格、李治則苦著臉朝著李世民使眼色,這怎麽擺平?

  李世民則朝著李格、李治擠眉弄眼,你兩小子可以的,一定可以的,要相信自己,盡管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