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拋傳單,虞世南大怒
作者:大唐謫仙      更新:2021-04-20 09:02      字數:2675
  <b></b>太平坊,多居住著達官貴人。

  因為一處處宅邸有序錯落其間,且每個宅子占地還都不小;

  所以,街上,行人了了,遠沒有近鄰的東、西兩市,熱鬧。

  有個人,手裏拿著一打紙,沿街叫售"李莊招生了,招生了……"

  經過的絕大多數達官貴人,明顯對於此人的叫售,不感興趣;

  因而,哪怕此人喊的喉嚨都冒了煙,也少有路過馬車,停下。

  不過,卻在此時,有一輛馬車停下了,車夫取了一張紙,通過車簾,把這紙遞了進去。

  坐在車裏的不是普通人,此人須發都白了,不過保養得卻是極好,頗有幾分仙風道骨世外高人模樣。

  他穿得衣物,剪裁得體,外表沒有一個多餘飾物。

  此人叫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形銷骨立、弱不勝衣,看似普通無奇。

  卻因為從前是秦王府參軍,又飽讀詩書,因此成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

  在他死後,李世民建淩煙閣,虞世南也成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地位超然。

  若隻是如此,倒還罷了,因為他書法極好;

  所以有一段日子,皇帝李世民向他求學,學習書法;

  某種程度而言,這位與房玄齡一起掌管天下文翰的老人,算是半個帝師。

  他取了傳單,手感軟軟,最重要的是這紙好得過分,他從來沒見過這麽好的如雪白紙,一時竟是,愣住了。

  登時,他拉開車簾子,卻見那發傳單的,慵懶懶扶棵樹,見傳單發不出去,便隨手把那打白紙,空中拋灑。

  於是乎,大街上滿地都是如雪白紙,路過車馬碾壓而過,風刮來,有幾張被卷起,空中飄飛。

  天哪!

  虞世南眼眸收縮,身軀顫抖,登時,怒了。

  大怒失態,他大叫,"快,去中書省。"

  登時,馬車入宮,進中書省。

  在這裏,虞世南見著房玄齡。

  房玄齡吃驚,不敢慢待,忙奉上茶,隨即道"虞公何時從洛陽回來的?"

  虞世南道"今日方回。"

  虞世南這幾個月,都在洛陽弘文館當值。

  因為虞世南年老體衰,李世民憐惜他身體不好,讓他在洛陽靜養。

  房玄齡好奇"虞公,不知甚麽原因匆匆回長安?"

  虞世南不假思索"身體不好。"

  房玄齡聽罷,不覺莞爾。

  這東京自是東都洛陽。隋朝開皇年間,洛陽置東京尚書省,又因有大量宮殿;

  因此人們習慣性將洛陽和長安稱為東都、西都,亦或者東京、西京。

  聽說近來洛陽酷熱,虞世南借此機會,回關中避暑。

  隻這長安,也好不了多少。

  房玄齡即道"陛下若是知道虞公回來,不知該有多高興。"

  "我正要與房公去見陛下。"

  虞世南繃著臉,絲毫不客氣"前隋為何二世而亡?

  房相啊,隋煬帝奢侈無度,絲綢纏樹,是你我都是親眼所見,種種舊事,難道陛下和房公忘了?"

  緊接著,他不客氣地將一張白紙拍在案頭,辭嚴意正"可我此番還京,卻發現今日之長安,與隋煬帝時並沒有不同。

  大災之年,長安城中竟還有人,將如此寶貝白紙,隨意拋棄如敝屣。

  這,這,奢靡之前所未有,你瞧瞧這白紙之白之柔,隻這輕薄一張,我看隻怕幾百錢都未必買得到。

  可是,竟似是不要錢,我幾個月沒有回長安,難道長安已經變成這樣鋪張奢靡了?

  房相啊,此風不可長啊,我要見陛下,痛陳此事。房相,你隨不隨我同去。"

  房玄齡聽他說得嚴重,拿起紙看、這紙質量確實極好,道"這紙,定是老貴了吧。"

  房玄齡再仔細察看傳單,赫然寫著"李莊格物學堂";

  頓覺心口如遭重捶,心痛難忍,難過的無法呼吸。

  房玄齡表情也凝重了,努力使目光自這傳單移開,這樣的好紙,他豈能不知其價值昂貴?

  看來,當是,小李治,飄了啊!

  大唐初立,百廢待興,去年還遇到雪災,在這艱難之下,任何過於奢侈行為,在天下人看來都是有害的。

  樹大招風啊。

  更何況,他還是陛下九皇子呢,小家夥還真膽大包天,竟往槍口上撞。

  房玄齡收斂思緒,給虞世南細說解釋。

  "虞公有所不知,這李治,在搞格物、火~槍、大炮,陛下極力支持。"

  虞世南剛從洛陽返京,對朝中近況還不清楚,"陛下乃天下君父,焉可如此寵愛皇子?"

  虞世南,皺眉揪心、憂心如焚。

  "這行為若不製止,後患無窮啊,房相掌握機要,怎可聽之任之,當隨我一道,立即入宮覲見。"

  房玄齡也覺得事態嚴重,伏首瞧瞧傳單,這不是一張紙的問題,這關係到風氣問題。

  於是,二人覲見。

  李世民聽聞虞世南返京大喜,他隨虞世南學習過書法,感情深厚。

  更何況,虞世南為當代名儒,一直都堅定站在李世民這一邊。

  玄武門之變不少大儒都認可李建成,而虞世南卻堅決支持李世民,表麵上看玄武門之變立功最大的是尉遲敬德人等。

  可實際上,因為虞世南支持,讓不少人對李世民抱有期待,尤其是江南士族對於李世民也有所偏向,這對當時李世民而言,不啻雪中送炭。

  因此李世民極器重虞世南,他很清楚,虞世南就是自己禮賢下士一麵旗幟,籠絡天下士人的標榜。

  李世民欣喜若狂,親至宣政殿門口相迎。

  "虞公,別來無恙。"

  虞世南作揖行禮,言,"多日不見,二郎氣色好了很多。"

  即是君臣,又為師友心腹,多日未見,彼此都甚歡喜。

  虞世南年高體衰,李世民便親扶入殿,隨口問"虞公何因返京啊?"

  虞世南便答"今歲東京太熱。"

  李世民驚異"今歲長安也熱,朕以為長安已十分酷熱了。"

  虞世南微笑言說"二郎請上座,臣有話要說。"

  李世民不明其意,坐回禦座。

  虞世南肅然,義正辭嚴。

  "皇上還記得隋煬帝絲綢纏樹?"

  李世民明白,這是來勸諫了。

  大業六年,是隋煬帝在時,西域和突厥使者至東都洛陽;

  隋煬帝為顯示氣派,同時也有威懾諸藩國需要,大肆鋪張,甚至還命人用絲綢纏繞樹,顯示大隋富裕。

  隋煬帝是亡國之君,都亡國了,當然也就是壞蛋典型,他做的一切,都需拉出來批判一番,以此為戒。

  但凡勸諫,大家都愛說隋煬帝。

  李世民頭疼、和風細雨"朕當然有所記得,虞公因何有此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