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研究造紙術
作者:吾禦      更新:2020-03-19 02:36      字數:2230
  經過幾日的驗證,齊國朝堂上下皆知曉了曲轅犁、腳踏水車、新式冶鐵爐這三樣東西。

  曲轅犁不僅犁架更小更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相同時間,相同畜力,可犁地多出十之有三;腳踏水車則可用來灌溉地勢較高之處,而新式冶鐵爐則可以鍛造出更為堅固耐用的鐵器。

  齊王下令,從臨淄開始,逐漸將在齊國全國大規模推廣曲轅犁與腳踏水車這兩種農具,並且要求齊國的將作監的所有冶鐵工坊,都使用新式的冶鐵爐具打造軍用兵刃。

  如此轟轟烈烈的大改造,造成這一切的易承自然是受到了齊王罕見的慷慨封賞。

  年僅十三歲的易承,不僅從一學宮賓客升任稷下學宮上大夫,還賜臨淄城宅一座,仆役二十,奴隸五十,婢女十個,糧五百石,絹布三十匹,薛地子爵之位,食邑一千一百戶。

  這一封賞直接將他變成了齊國朝堂上的明星人物。

  要知道,上一次齊王如此封賞的,還是那個借城北徐公諷齊王納諫的鄒忌,從那之後,鄒忌便一直是齊王眼前的紅人,國相的地位不可撼動。

  而如今,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孩子,便有如此殊榮,足可見其在陛下心中的分量。

  如此良才美玉,而又身世清白的好少年,讓齊國的貴族圈一下子都瘋了。

  前往易承府上拜謁的名帖足足一尺多厚,府上大門的門檻都快被人踩平...

  ......

  “公子,昀文王田因正前來拜見,老奴以已經命人備好茶水,讓貴客在前廳等候。”

  在臨淄城城南的一間大宅院內,一名頭發略有些斑白,身穿家丁服飾的老者躬身站在一名少年的身後請示道。

  站在他前麵的自然是易承,而易承此刻卻頭都未曾抬一下,隻是繼續攥著手中的刻刀一筆一劃地在一塊三尺見方的木板上刻著什麽。

  “公子,昀文王...”

  “哎呀,說了不見不見。”易承抬起頭,有些無奈地對著麵前這位老者道:“長叟,我不是說了嘛,我生病了,不能見客,讓他們統統回去吧。”

  “話雖如此,至於一般的賓客,老奴也是回絕了,不過昀文王的身份著實不能與那些官員相提並論,昀文王乃當今陛下的堂兄,皇親貴胄,地位榮耀之至,低身前來拜謁,已是極折顏麵之事,若是再拒之門外,得罪了這位人物,恐怕日後對公子在齊國會大為不利。”長叟勸諫道。

  易承苦笑,這古今中外,成名的代價似乎總是有些東西會變得越來越身不由己,連他這個穿越者也不例外。

  這個長叟是陛下指派給他的大管家,之前在齊國宮闕之中擔任了多年的小尹,乃小官之長,對於齊國的貴族圈子很是了解,他說的話,很多也確實在理。

  “那就見見吧。”易承妥協道,不過忽然他又想是起了什麽,原本有些無奈的臉上頓時露出了一絲喜色。

  “他是皇親貴胄是吧?”

  “正是。”

  “那自然地位崇高,肯定也有權利搞一些新玩意?”

  “嗯...是。”

  “就比如說——造紙!?”

  “造....紙?”長叟一臉迷茫的問道。

  “對,造紙,就是造紙!我實在受不了天天在木板上刻字畫圖了!一定要造紙!”易承臉上的表情又思索轉向驚喜,又由驚喜轉向興奮,最後大笑著,邁步朝前廳走去。

  而長叟則仍是一副雲裏霧裏的模樣,他到現在還不明白,自家這位年輕的家主是不是患上了什麽癔症,剛剛說話,他似乎一個字也不明白。

  易承很早就想開始造紙了,在這個讀書寫字全靠竹簡的時代,他每天都要看幾十斤重的竹簡,而真正的閱讀字數,也不過八九千字。

  這和後世那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比起來,簡直就如同龜速。

  在這裏,一個人一生的閱讀量最多也就二三十萬字,就已經算得上學富五車之輩,而易承不知道他這種後世一天閱讀量就有二十萬字的應該算什麽妖孽。

  沒有紙張,不論是閱讀還是書寫,都十分麻煩,這也讓易承大為苦惱,他也想過自己搞出來一套造紙術,這項工藝的技術要求水平並不高,即便在原本的曆史上,蔡倫發明造紙術,也不過是公元一世紀的事,距今不過三四百年。

  不過造紙雖然簡單,但卻對社會的衝擊很大,特別是這種用來傳播文化的載體,中國四大發明之首,而後的印刷術,也成為推動整個世界進步的巨大力量,更關鍵的是,易承不知道這玩意要是自己發明出來,會不會被砍頭或者被什麽不明勢力盯上。

  戰國時期,文化壟斷是一件極為普遍的事情,底層民眾往往一生都不會認識一個字,從整體社會看,識字的比例估計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紙張一旦出現,勢必會破壞這種壟斷的局勢,蔡倫發明造紙術,最後死於宮廷鬥爭,雖然史料上記載與其推廣造紙術無關,可仍讓易承多了個心眼。

  小發明搞搞就算了,這種大發明,最好還是找一個靠譜的靠山來弄,成了,易承不想要榮譽,出事,也好找人頂缸。

  在前廳,易承就見到了這位昀文王田因正,這是個典型的戰國貴人形象,個頭不高,寬鼻梁,微胖,一身雍容華貴的絲綢服飾,長年沉溺酒色的眼袋。

  這同易承後世見過的一些富人倒是有幾分相像,同這樣的人打交道,似乎兩千多年來也未曾變過。

  雙方虛情假意的寒暄一番後,昀文王表示自己對易承的高度讚賞,並且表示願意與易承結為親家,將自己年僅九歲的女兒許配給易承。

  易承自然也是誠惶誠恐地表達了自己的榮幸,並且表示,自己最近在研究道門的造紙之術,如果昀文王感興趣,可以用他的名義進行研究,一旦造紙有成,天下文人皆會敬仰稱讚,而昀文王也可以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這些皇子皇孫在世上本來就沒什麽追求,除了每日沉溺酒色之外,也無甚追求,不過如果能在青史之上留名,對他們來說,也是件極具吸引力的事。

  昀文王當即表示,願意出人出力,協助易承研究造紙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