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百年遺物
作者:吾禦      更新:2022-05-02 17:51      字數:2186
  十四個大箱子被陸陸續續挖掘了出來。

  這些大箱子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箱子上的鎖都是青銅所製,基本全都鏽蝕了。

  看著堆滿空地的大箱子,李豈李崇陽等人麵麵相覷。

  自家老祖宗在自家後院裏埋了快一百年的東西,自己家裏人居然都不知道,最後還得讓一個外人來提醒挖掘,這種事到哪裏說理去。

  驚異之餘就是好奇了,李崇陽非常好奇這些埋藏百年的箱子裏究竟裝的是什麽。

  聽陳耳說的那些名詞, 他不明白,不過這不妨礙他的想象,這些東西,都是李家祖宗的遺物,怎麽說也都是李家的。

  雖然陳耳提出消息有功,可如果他硬要將這些箱子拿走,李崇陽覺得還是有待商榷。

  “把這些箱子抬到廳堂去吧,裏麵的東西放了很久了,不知道有沒有損毀。”易承提議道。

  李崇陽覺得也是,便大手一揮,“四個人抬一個,全都抬到廳堂裏去,注意輕拿輕放。”

  呼呼啦啦四五十個健壯小廝們便紛紛上去抬箱子。

  每一個箱子都有上百斤重,四個人抬四個邊角,才能將箱子抬起來。

  一大群人抬著箱子沿著半山坡的山路回到了主房的廳堂,眾人紛紛找位置把箱子按易承所指的順序把箱子放好,原本空曠的廳堂大廳一下子被十四個大箱子堆的滿滿當當。

  每個箱子上都有很大的阿拉伯數字,易承指著上麵寫著1數字的箱子道:“這個箱子是第一個,裏麵有李長安門主給李氏後人的書信,還有一些文卷、古籍、書稿、佩飾之類的。”

  李崇陽將信將疑,便命人取來工具鑿開青銅鎖,打開箱子。

  箱子的密封性極好,從裏麵似乎還覆蓋著有一層塗漆物質,從外麵廢了好大勁才打開,剛一打開,就能聞到一股油紙的味道。

  箱子的正上方赫然擺著一張壓的極為平整的羊皮紙, 羊皮紙上似乎被塗上了一層油膜,所以看上去還是嶄新的。

  李崇陽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張羊皮紙,就看到紙上寫著幾行字。

  “李氏後人,見信如晤。

  此十四箱文卷、古籍、書稿、佩飾、軍器、發明,皆是吾傳與道門理綜隱派後人之物。

  如若有道門理綜後人指出這些物件所埋之地,汝等就算毀家紓難,也定要全力相助。

  切記, 切記。

  李長安。”

  李崇陽放下了羊皮紙,祖宗之命, 不敢違背,既然老祖宗都發話了,捐出全部家產也要全力相助, 那站在他麵前的這個年輕人,甚至可以決定他們李家現在的命運。

  “不知陳耳小兄弟現在有何打算?”李崇試探著問道。

  易承微微一笑道:“李家主勿需擔心,我知道那封信上寫的是什麽, 我並無什麽要求,也無需李家捐贈家財,現在我隻想整理整理李門主留下的這些東西,因為這裏麵有許多道門理綜隱派傳承的秘物。”

  李崇陽心底舒了口氣,這才道:“祖宗交代,我等自然不會違背,那陳耳兄弟就在此整理。”說罷,他又轉過身,對著圍在箱子周圍探頭探腦的李家後人和那些小廝道:“爾等都出去等候。”

  原本好奇張望的眾人便紛紛退了出去,原本甘羅也要退出去,不過被易承給叫住了。

  一時間大廳裏隻剩下李豈、李崇陽、甘羅、易承四人。

  易承走到第一個箱子前,緩緩撕開箱子裏緊緊裹著的三層牛皮紙,拿出了裏麵的東西。

  第一件是一塊雕刻著一個‘墨’字的精致木牌,這是當初第一代墨家巨子墨翟送給他的墨家腰牌,第六世重生為孟文的六年時間,這塊腰牌一直伴在他左右。

  第二件是一本泛黃的書,書頁上三個娟秀的篆書大字《孟文集》,起承轉合皆有柳體神韻,那是墨子祁在他死後編纂的他的語錄集,也算是道門理綜最早的文獻記載。

  第三件是一塊白壁玉環,是孫臏送給他的禮物,第四件是一根六節鐵棍鞭,那是田忌送給的,第五件是一塊玉決,那是商鞅在逃難時交給他的信物,第五件是一個拚音本,上麵全是自己用拚音記錄的曆史事件...

  重生為李長安的二十六年,易承花了很大力氣才弄到了這些東西,作為一個念想,他把那些自己和曆史人物有交集的物件盡可能的收集並保存了下來。

  第一個箱子裏裝的全都是這些物件。

  其中最多的是和白起的,有書信有塗鴉還有各種小玩意,像以前參加野戰軍事訓練的木牌、一起煮鍋盔的頭盔、精致的短匕首短劍等等。

  還有就是與第二代墨家巨子禽滑釐的,一本印刷的《墨子》,一封托付的遺書,一些教授墨門弟子的數學試卷等等。

  每一個物件都帶著易承的一段記憶,恍惚回憶起那些記憶,就仿佛發生在昨天,可實際上,與箱子這些物件有關的所有人,都已不在人世。

  時間確實是這世上最有力量的東西,它隱秘而強大。

  強大到無法抗拒,就算易承有著無限時間的倒計時,可麵對殘酷的時間,他也隻能無奈地被推著繼續朝前走。

  第一個大箱子裏的東西基本都被易承拿了出來,最下麵,是一本抄錄版的《道門理綜戰國策》。

  當年自己為了道門理綜的傳承,將這本書傳給了當時隻有十來歲的韓非和李斯,並且對他們寄予厚望。

  可惜李斯沒有完全繼承道門理綜所學,而是堅持走法家之路,韓非雖然接受了道門理綜的洗禮,可在秦國被張家人害死,以至於道門理綜隱派的傳承中斷。

  幸好韓非與張良是好友,韓非死後,張良繼承了道門理綜隱派,從過往和張良的交流來看,張良雖然不知道隱派的那些現代發明,但是他肯定熟讀過《道門理綜戰國策》,並且了然於胸。

  想到張良,易承的心念一動,前兩天和甘羅聊天時,易承還問起過張良的近況,作為輔佐劉邦奪得天下的三大功臣之一,論功行封,按級班爵時,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沛縣留地,劉邦同意了,故封留侯。

  現在張良被召入長安議冊立儲君一事,此時人就在長安城中,易承就決定這幾日便找機會去拜訪一趟張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