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新仇舊恨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10-25 19:12      字數:2136
  所以,清國占了澳省、平定了準噶爾、又大敗俄國,奪取了整個西伯利亞,逼迫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還有清國在戰場上使用的新式武器、蒸汽機戰船等等這些事情,都傳到了江戶城中。

  其實,自打乾隆元年清軍突然出兵滅了朝鮮,把它變成了行省之後,德川吉宗就多了一塊心病,一種不祥的預感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

  在日本實力足夠強的時候,朝鮮是日本入侵中國最便利的通道和跳板。

  當年的豐臣秀吉就是想通過先侵占朝鮮,進而征服中國,然後謀取天竺,以達到稱霸亞洲的目的,不成想兩次入侵朝鮮,都被中朝聯軍打得大敗。

  豐臣秀吉在抑鬱憤懣中病死,被部將德川家康趁機奪取了政權,才有了德川幕府的統治。

  而在中國大陸實力強大的時候,弱小的朝鮮無疑是日本的一道屏障。

  如今這道屏障沒有了,朝鮮國變成了清國的東海省,它離著對馬島隻有百裏之遙,距離九洲島也隻有三百餘裏。

  中日兩國間的友好交往,那是千百年前中國唐宋時期的事情了。

  明朝建立以後,那時的日本正是南北朝時代,出現了南、北兩個天皇以及幕府將軍勢力相互對立的局麵,史稱“一天二帝南北京”。

  整個日本亂成了一鍋粥,各個大名割據一方,相互攻打廝殺,失敗一方屬下的武士沒了主子,就淪為了浪人。

  於是,一些戰敗的南朝封建主糾集聯合了浪人、武士和不法商人,以對馬、壹歧、鬆浦等地為據點,流竄到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武裝走私、搶劫掠奪、殺人放火,被中國人稱為“倭寇”。

  “倭寇邊患”前前後後因擾了明朝兩百多年,再加上後來日本與明朝的兩次朝鮮戰爭,中日之間的仇恨已經深深的種下了。

  德川吉宗接任征夷大將軍後,最讓他安心的就是清國康熙、雍正兩朝都執行了順治年間頒布的海禁政策。

  清國禁止民間船隻出海,水師也根本沒有能出海作戰的大型戰船,那與清國遠隔大海的日本自然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是自打弘曆這個後生小子即位當了皇帝之後,一切都變了,清國水師連萬裏外的澳大利亞都能占了,那近在眼前的日本就更不在話下了!

  不知道什麽時候清國的海軍就突然橫渡海峽,出現在日本的沿海上!

  可是,盡管德川吉宗每日裏憂心忡忡,但他隻能是幾次派兵加固各處的海防,加強警戒,然後增派一些人手去中國搜集情報而已,他沒有能力作出更多的應對。

  幕府下麵的二百多個大大小小的藩,其實就是二百多個大名的領國,這其中不乏一些強藩。

  大名也被稱為藩主,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和稅賦來源。

  在幕府實力強大,社會穩定時,他們俯首稱臣,唯唯諾諾,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最先亂起來的一定是他們。

  自從德川吉宗接任了征夷大將軍,他廢寢忘食,勵精圖治,用盡了各種手段調和著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削弱各藩可能對幕府造成的威脅,也隻能勉強維持國內穩中求進的態勢。

  若是像清國那樣敞開國門,馳禁通商,再派人去歐洲去學習,他想都沒敢想。

  因為他怕還沒等到派出去學習的人回來,內憂外患就會接踵而至,他的幕府統治也就岌岌可危了。

  後來,清國先派出水師占了澳省,後來又出兵平定了準噶爾。

  最讓德川吉宗感到高興的是,清國與俄國各派重兵集結在兩國邊境,後來竟然大打出手!

  他原本以為憑著俄國的實力,這一仗不知道會打上幾年,其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

  那樣的話,清國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恢複元氣,恐怕是無暇他顧了。

  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仗前前後後都算上也隻打了一年多的時間,俄軍就全線潰敗,被狼狽的趕回了烏拉爾山以西,整個西伯利亞都落在了清國的手中!

  聽到了這一令人震驚的消息之後,德川吉宗那敏感脆弱的神經再一次繃緊了!

  但此時的他已經年過花甲,早已經沒有了年輕時那過人的精力和體力,反而是疾病纏身。

  尤其是那頑固的腦疾,發作起來頭疼欲裂,連日常的見人議事都難以支撐,更別說處理複雜的政務了。

  也許是整日裏憂心焦慮的緣故,今年以來腦疾發作的次數明顯增多,他已經幾次考慮過,要辭去征夷大將軍的職位,讓自己的長子德川家重繼任了。

  至於清國的潛在威脅,他顧不了那麽多了,隻好祈求天照大神保佑了!

  時光匆匆,就這樣來到了1745年,清國乾隆十年,日本延享二年。

  四月裏,清明過後沒有幾天,何誌遠與劉國玉兩位提督先後趕到了京師,他們是接到了軍機處六百裏加急的密信後火速趕來的。

  這日後晌,養心殿的溫室裏,乾隆召見了他們,參與召見的還有和親王弘晝、吳波以及分管兵部的班第。

  眾人見過禮落座後,乾隆先開了口:“為隱秘起見,這次照例沒有讓軍機上的人都來,隻咱們議一議這事就行了。”

  “定下來之後,一應的軍隊調動、武器配發、糧草征集由軍機處和兵部去辦理,但不得對外說明作戰的計劃和意圖。”

  由於對日作戰的計劃一直是最高的機密,雖然吳波知曉內情,但因為弘晝和班第都被蒙在鼓裏,他自然也要佯裝不知。

  何誌遠見劉國玉也裝聾作啞的不吭聲,知道這時候絕對不能顯擺自己知道的多,是皇上的心腹,裝傻是最聰明的法子了。

  於是他也含含糊糊的問道:“皇上,可是要有戰事了?”

  乾隆聽了心裏不覺好笑,但麵兒上卻仍舊是一臉的嚴肅莊重,為了顧及弘晝和班第的顏麵,他順著何誌遠的意思說道:“對,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你和劉國玉練了這麽久的兵,也該拉出來檢驗一下咱們兩支海軍的實戰能力了。”

  “朕早就有滅了日本國的想法,一直在等著時機成熟,如今這機會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