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醫宗金鑒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50      字數:2168
  醫者父母心,吳謙是位仁心仁術的醫中大家,自然希望世上少些病痛,有病之人都能得到救治。

  聽到皇上如此說,他激動得拱手道:“若真能像皇上說的這樣,那真是天下蒼生之福啊!”

  乾隆接著道:“朕已經與諸王、大臣們議過,這醫部設立勢在必行,醫部的衙門就設在太醫院。”

  “禮部漢尚書任蘭枝年事已高,上書請辭,朕沒準,就讓他去做醫部尚書。太醫院原就隸屬禮部,讓他去當這個尚書正合適。”

  “他六十有三的人了,又不通醫術,去了也管不了太多的事,朕讓你來做醫部的侍郎,這擔子主要由你來挑了。”

  “皇上,”吳謙驚道:“臣隻會醫病,當不得官員,況且臣這個院判隻是六品小吏,驟然超擢為三品大員,臣實不敢當!”

  乾隆道:“國家部堂大員,又事關天下蒼生,朕豈肯輕授於人?若不是經過深思熟慮,也不會選中了你。”

  “你入太醫院多年,去年又隨駕南巡,朕自問還是了解你的,還有那個劉裕鐸,醫術精湛,曾被先帝爺稱為‘京師第一好醫官’,這樣的人才也不能埋沒了。”

  “不能隻是局限在宮中和朝廷裏,要為國為民做更多的事,你也不要辭了。”

  “朝中比你會當官的吏員數不勝數,比你懂醫術的人卻找不出幾個來,政務上的事讓任蘭枝提點著你,你就放心做去。”

  吳謙年已五十一歲,最大的心願是安安穩穩的把這個六品院判做到休致,歸隱田園,就心滿意足了。

  自古醫者做高官者鳳毛麟角,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已能一下子升為三品的侍郎!

  他強自平抑了一下狂跳不止的心,顫聲說道:“既然聖意已決,臣隻能盡心竭力,以效犬馬!隻是臣還有一請,乞皇上恩準。”

  “講。”

  吳謙道:“現今存世的醫書,有的成書較早,有的是一家之言,其中頗多詞奧難明,傳寫錯誤之處,或博而不精,或雜而不一。”

  “若臣隻為醫者,則全憑自已多讀醫書,博采眾長,互為印證,以期去偽存真。”

  “皇上既命臣擔負如此重任,則不能不將現有的醫書重新編纂,分別諸家是非,改正注釋,才好供天下醫者習學。”

  “好,你的想法與朕不謀而合!這才真正是大家風範!”乾隆道。

  “行醫診病隻能功在當代,著書育人才是利在千秋。不僅要編纂一部集大成的新醫書,醫部還要成立一個學堂,為國家作養出無數像你和劉裕鐸這樣的好醫家!”

  “這個學堂就叫做京師國醫院,國醫院邊教學生邊為百姓治病,診金和藥費都比外麵便宜些,又有全體禦醫坐堂,還愁病人不踏破門檻兒?”

  “到時百姓得了實惠,國醫院裏賺到了銀子,禦醫們俸?之外多得了一份診金,學生們也可稍稍貼補用度,還可用來救助窮苦的病人。”

  “學生們還有了實地習學的機會,這個買賣劃算不劃算?”

  “聖慮高深,臣感佩莫名!”吳謙道:“千百年來,醫者都是師徒父子相授,代代相傳。”

  “隻是這師父的技藝參差不齊,所研修的醫書也各不相同,國家又沒有一個考核的製度,其中難免有濫竽充數,誤人子弟者,故而庸醫害人之事也時有發生。”

  “若是有了這樣一個國家學堂,有了精心編纂的醫書,規範的教出醫者來,那能多救了多少人命!”

  “就是這話!”乾隆放下手裏的茶盞,興奮的說道:“你提醒了朕,這醫部及以下各級的衙署建起來後,就要設立醫師、藥師製度,對所有的操業者進行考核。”

  “合格者發給許可,才準許行醫抓藥,沒有許可者一律視為非法行醫,依律懲處!”

  “就這樣定下來,”乾隆道:“你任醫部侍郎兼新醫書的總編纂,劉裕鐸任禦醫司郎中兼京師國醫院總教習,新醫書的副總編纂,賞四品頂戴。”

  “皇上,既要著手修新醫書,請皇上為新書禦賜書名。”

  “嗯,就叫《醫宗金鑒》吧。”

  “皇上,恕臣直言,這個書名似乎有些大,臣等有些擔當不起。”

  “書名起得大,你們才能更加勤勉努力,編出一部配得上這個名字的書來,朕瞧著挺好,就是它吧。”

  “遵旨。”

  “這個京師國醫院就不能再去西邊園子裏湊熱鬧了,把醫館開到那麽遠,不但禦醫們要兩頭跑,百姓來瞧病也是跑不起,所以隻能在城裏。”

  “隻是現今太醫院的地方,又要做部堂衙署,又要開學堂,設醫館,那就不夠用了。”

  乾隆沉吟著道:“幹脆這樣,原來也有人提議,要將欽天監歸到京師科學院下的天文學院去。”

  “明日朕再和王、大臣們議一下,把這事做實下來,欽天監搬到園子裏,它原來的衙署正好和太醫院毗鄰。”

  “索性就都給了醫部,這樣地方就足夠用了,至於如何安排規劃,那就是你們的事了。”

  “國醫院招學生要和京師大學堂有所區別,不能隻一味的擇優錄取,那樣偏遠省份的學生一定是少之又少。”

  “要給每個省都分配名額,讓學部分司負責初試,然後到醫部來複試,隻要是可造之才,多多益善。”

  “這樣,學生們學成後,頂尖的人才繼續留下任禦醫兼做教習,其他的回原省醫務司或府縣的醫務署裏。”

  “有不願在衙署供職的,自已回鄉開個醫館,也一樣方便百姓,造福鄉梓。”

  “京師大學堂的學生是三年結業,國醫院的學生至少要五年才能結業,這期間朝廷發給月例,這樣窮苦人家的孩子也上得起學了。”

  “每年招一批學生,一年比一年招的學生多。照這樣推算,十年以後,國家就有足夠多的醫者,在省、府、縣裏都設起官辦的醫館。”

  “官府支付醫者的薪俸,診金和藥費就可以收得少些,不僅方便百姓看病,有赤貧無錢治病者,也可代官府加以恤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