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東海初定
作者:好夢留君      更新:2021-04-16 08:50      字數:2303
  “你說的對,那兩個漢人女子……”他遲疑了一下,“是應該有一個說法才好,撂在園子裏不聞不問,終歸不是辦法。”

  “那……你打算如何安置她們?”

  “她們於他有救命之恩,也有男女情緣,而於我……這些都沒有,我也不想有。既然相與不來,無論是擱在園子裏,還是給個名份,安置到宮裏來,不都是誤了人家?”

  “所以我想,趁著還沒有名份,讓她二人另尋好的去處吧,若真的進了宮,隻能在這裏孤獨終老,再想出去就勢比登天了。”

  富察皇後聽了,默然無語,良久,才問道;“你想定了嗎?”

  “想定了,始亂終棄的名聲我擔了,隻是這事情我不宜出麵,免得節外生枝,可否有勞皇後出麵料理一下?”

  “哎,既然你想定了,我也無話可說。就依你,這是他的事,也該當我去料理,這幾日我便去園子。隻是侍衛那裏,你切不可再大意了。”

  “嗯,給銀兩,莊子或宅子,都由皇後做主,優厚著些,還不能讓她們生了反感。這事,我是斷然做不來的,隻能靠你了。”

  嶽鍾琪的大軍將漢城團團圍住,李昑也早已在城內備足了糧食、藥品並守城所需一應物資,將漢城外圍的守軍以及前線潰逃回來的敗軍一並收攏到城裏。

  一麵擺出一副全體軍民誓與漢城共存亡的架勢,一麵積極派人與嶽鍾琪聯係,商議投降的條件。

  最初開出的條件是除國號,自請封為親王,但條件是封地仍在朝鮮。見嶽鍾琪斷然拒絕,又改為以臨津江、山陽裏至五裏衝為界,以北全部奉送給大清,自己隻保留分界線以南的半壁江山。

  無奈嶽鍾琪出兵之前就得到了乾隆的明示,李氏全族離開朝鮮去北京,是談判的先決條件。否則,一切免談,隻能是城破人亡。

  所以嶽鍾琪也不用請示機宜,隻是限令李昑十日內獻城投降,否則就炮轟漢城。

  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十日期滿,李昑還拖著沒有答複。在第十一日這天,嶽鍾琪指揮清軍幾十門重炮,對準漢城北城牆狂轟濫炸。

  饒是漢城的城牆比黃州堅固得多,奈何幾十門重炮齊射,威力實在驚人。用了四個時辰,也把城牆炸出了幾丈寬的口子,守城的李朝軍隊在炮火轟擊的間隙,慌忙擔石挑土來堵。

  嶽鍾琪已經勝券在握,想起皇上的叮囑,不願雙方兵士再有過多傷傷亡。第二日,命令火炮照準昨日草草堵好的豁口接著轟。

  這下就容易多了,一天下來,不但守軍費力運來堵豁口的東西全被炸飛,因為已經有了斷茬,轟起來容易多了,豁口竟比昨日又寬了幾丈,已經接近北城門了。

  兩天裏,清軍無一傷亡,守城的李朝軍隊眼見著城牆的豁口已經堵不上了,不知道清軍什麽時候就會傾巢出動,前來攻城。想起那恐怖的武器,人人心驚膽顫,鬥誌大減。

  恰在這裏,朝廷派來的信使到了,嶽鍾琪命人將書信並金成渙的人頭一起送進城裏,城內守軍連夜送上了江華島,送到了李昑麵前。

  李昑見了,萬念俱灰,心知這個忠心死士的一腔熱血,已經把自己與清廷談判的最後一絲希望給澆滅了。

  軍機處的來信,雖然沒有一句詰責之語,卻讓他更覺出乾隆已經在心裏蘊藏了雷霆怒火,若是自己仍然負隅頑抗,待破城之日,自己全族老小,恐難有活路,惶論什麽安富尊榮了。

  殺紅了眼的清軍,什麽滅絕人性的事情都幹得出來。想起九十年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近一百萬人死於非命。流血飄杵,屍積如山,殘缺不全的軀體四肢,把池塘都填平了。

  那還是在富庶的江南,天下財富根本,人文薈萃之地。

  如今在朝鮮這窮鄉僻壤,就是將城裏的幾十萬軍民都殺光,又有什麽稀奇?到那時,丟的不止是江山,怕是要亡族滅種了。

  翌日晨起,嶽鍾琪依法炮製,全部重炮集中起來,對準靠近城門的豁口處猛轟。一炮又一炮,就像鐵釺鑿岩壁,一層一層的將城樓的牆磚剝離。

  三個時辰之後,高大的城樓失去了支撐,轟然倒塌,歪向了一邊。隨著城樓的倒塌,李氏朝廷的抵抗意誌也一起垮了下來。

  紫禁城,西暖閣裏,乾隆正在召見四個年輕人。

  傅恒,富察氏,字春和,十五歲,富察皇後的六弟。

  阿桂,章佳氏,字廣廷,二十歲,翰林院掌院學士阿克敦之子。

  劉墉,字崇如,十七歲,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劉統勳之子。

  李侍堯,字欽齋,二十一歲,正白旗漢軍副都統李元亮之子。

  召見已經進行了一會兒,乾隆坐在禦座上,對著地上站著的四個人,接著說道:“到了台灣之後,傅恒與劉墉隨陳宏謀一同去西洋。”

  “阿桂和李侍堯留在台灣,繼續招收第二批學童,人數初定為一千人,在台灣集中起來學習,等陳宏謀他們在西洋安頓好之後,待命出洋。”

  “陳宏謀在台灣已經籌備幾個月了,已經有旨意給他,一切細務,由他布置。”

  “京裏那麽多世家子弟,勳戚貴胄,為什麽隻選出你們四個?因為你們有誌量,肯上進,學問人品都是好的。”

  “出去後,要多想朕讓你們出去的用意,少想些自家的身份。陳宏謀出身寒門,不像你們有家世背景,但他實心任事,卓爾不群,是欽命全權特使,有便宜行事之權。”

  “爾等要唯他馬首是瞻,切不可狂妄自矜,目中無人。此番興師動眾,遠度重洋,若一無所獲的回來,把朝廷連同朕的臉麵一起掃進去了。”

  “沒有更多交待的話,每人準帶家眷一人,郎世寧同你們一起走,他已經準備好了,你們即日動身吧。”

  七月底,嶽鍾琪紅旗報捷的折子用六百裏加急送進了北京。軍機處接了折子,連節略也沒有寫,直接把原折遞進了養心殿。

  乾隆看後,興奮得在地上連踱了幾個來回,才漸漸平複了內心的狂跳。

  第二日巳正時分,由幾位親王及軍機大臣參加的禦前會議在西暖閣開始了。

  “嶽鍾琪不負朕望,朝鮮大捷,該議一議善後的事宜了。”乾隆先開了口:“已有旨意給嶽鍾琪,令何誌遠帶五千人馬護送李昑全族人來北京,如何安置這幾百人,也要拿出個章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