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軍事科技研發小組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4      字數:3442
  隨著金尼閣將目光轉向坐在傳教士人群中的湯若望,朱由楫和徐光啟、畢懋康等人也都隨之將目光放在了湯若望身上。

  湯若望原名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白爾,名字很複雜,外國人嘛,名字起得有些複雜可以理解。

  湯若望這名字是他到了大明之後,學的前輩利瑪竇、金尼閣等人,為了更好的傳教,更好的獲得大明官員、讀書人和百姓們的接受,根據華夏文化習俗特意起的漢名。

  而且這漢名起的還比較有內涵,他是把的德文姓名“亞當”改為發音相近的“湯”,“約翰”改為“若望”,表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

  湯若望1591年出生在神聖羅馬帝國科隆,今年剛好29歲還沒有到30,正值盛年,所以此時的倘若望還很年輕,若是以後世的眼光來看的話,還是典型的西方帥哥,可以迷倒東西方一大堆女性的那種。

  自從到了華夏之後,湯若望便開始潛心研習華夏愛的語言文化和一些華夏的經史和倫理,入鄉隨俗,脫下了天主教神甫的僧袍,穿上了華夏官員、讀書人穿的儒服。

  今日的湯若望穿的是一套湖藍色的寬鬆儒服,如果不去在意他的膚色和容貌,不去考慮他出身和來曆,隻看他色衣著裝扮和說話做事的一些禮節,完全看不出他並非是出身大明,而是從泰西而來的耶穌會士,除了說話的時候口音實在是有些怪異以外,近乎和大明本土的讀書人沒什麽兩樣。

  見金尼閣將話題牽扯到了自己身上來,朱由楫這位年近13歲的少年王爺,和徐光啟、李之藻、宋應星、茅元儀、王徵、畢懋康、孫元化也都跟著將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湯若望緩緩放下自己手裏的茶杯,緩緩起身,在眾人萬分期待的目光中給出了答案。

  “尊貴的殿下,我在歐洲的時候有研究過燧發槍的實物,所以確實會製造燧發槍的。”

  朱由楫聽罷,含笑點頭。

  果然和自己料想的一樣,湯若望絕對是會製造燧發槍的,雖然他以前閱讀的那些史料當中並沒有湯若望在大明朝,幫助朝廷製造燧發槍的任何記載。

  畢懋康此刻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心裏麵對燧發槍的探究興趣,大明朝從前宋開始倒如今軍中說流行的那些火器已經無法滿足他的研究要求了,他渴求著能夠有機會見到一支真正的燧發槍實物,最好是能夠經過他的手親自製造出來一把,所以即刻又追問著道,“不知,道未兄可能將這燧發槍的構造畫出來,容我等一觀?”

  這個時代可還沒有什麽科學有沒有國界、科學家有沒有國界之類的爭議,以向東方傳播主的的福音為主要目的和職業的傳教士們,更沒有什麽所謂的科技泄密、軍事技術泄密的概念出來,因為此時的歐洲自己都還沒有鬧明白他們信奉的上帝和科學到底是啥關係呢?

  而且他們本身是傳教士的同時,有不少人還兼職著什麽哲學家、語言學家、航海學家、地理學家,或者是什麽植物學家、冒險家、火器專家、數學家、天文學家......

  為了傳教,不少傳教士們也是很會懂得變通和采取一些策略的,比如利瑪竇、金尼閣,包括湯若望本人在內也是一樣,會利用他們所學的神學以外的其他知識作為敲門磚,先引起大明那些比較開明的官員、讀書人的興趣,打好關係。

  而且,現階段的各種自然科學知識,本身在歐洲也都還沒有得到非常有效的證明,還沒有完全擺脫宗教神權的束縛和製約,更沒有得到整個歐洲上層和人民的重視,傳播和普及程度同樣很低,真談不上什麽擔心這些技術被別人學了去會怎麽怎麽樣?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燧發槍在歐洲各國的軍隊當中,裝備的真心不多。

  現在,大明朝既然有人對燧發槍這麽感興趣,想要研究怎麽製造,別說隻是畫一張燧發槍和構造圖紙出來,就算是親自指導他們製造出一把來都沒什麽問題。

  不論是早就已經受洗入教了的徐光啟、李之藻,還是因為受到徐光啟等人影響早已接觸過傳教士和天主教的王徵、孫元化、宋應星,亦或者是茅元儀、畢懋康,在他們的眼中那都是大明朝難得開明官員和讀書人。

  尤其是,還有朱由楫這位並不反感天主教的少年王爺,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對火槍和火炮的濃厚興趣,為了能夠獲得在大明京師的居留權,他們早已答應了朱由楫的條件,湯若望必須幫著他研究、製造火器。

  所以湯若望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為難和猶豫,很痛快的點頭表示可以,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朱由楫見狀,當即大喜,立刻命人撤去了大家麵前桌幾上所有的東西,筆墨紙硯和製圖的一些工具什麽的倒也不必命人專程去準備,因為湯若望他們居住在此處,本身就有。

  不消片刻功夫,湯若望便取來了這些工具,然後當著大家的麵,繪製起了燧發槍的構造圖。

  在湯若望繪圖的過程中,所有人都沒有出聲說話,以免打擾到他專心製圖。

  當湯若望放下手中筆,將頭從桌案上抬起的時候,茅元儀、王徵、畢懋康和宋應星、孫元化五人瞬間便忍不住圍了上去。

  隻有李之藻和徐光啟表現的很淡定,並沒有跟著一起在第一時間擁上去,同樣表現額很淡定的還有朱由楫,他從始至終就一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移動過。

  因為,他曾經見過不止一副稅法槍的構造圖,就連一些比起燧發槍先進了不知道多少個級別的槍支構造圖他都見過。

  茅元儀、王徵、畢懋康和宋應星、孫元化,看著湯若望繪製出來的燧發槍構造圖紙,以及備注在邊上的一些解釋,忍不住嘖嘖稱讚。

  湯若望繪製的燧發槍構造圖並並非是隻有一張,而是三張。基弗斯發明的最早的燧發槍1.0版本,西班牙人發明的燧發槍2.0版本,法國人改進的燧發槍3.0版本,湯若望都將它們的結構詳細的畫了出來。

  片刻後,茅元儀、王徵、畢懋康和宋應星、孫元化五人反應過來,此地的主人,三皇子兼蘭陵郡王朱由楫還坐在一邊沒有動過,這應該第一時間交給王爺先過目的啊,頓時有些許的尷尬的將圖紙拿到了朱由麵前,交給他過目。

  朱由楫並沒有因此生氣,隻是從容的接過圖紙大致的看了幾眼,和他以前在網上看到的燧發槍構造圖並沒有什麽太多的區別,湯若望繪製的很仔細,每一個構造細節也做了在邊上備注了詳細的解釋。

  朱由楫將之放在自己麵前的桌案上,滿意的點頭道:“辛苦神甫了,燧發槍果然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有此圖紙,大明的工匠完全有能力可以將之仿製出來,若是打量裝備開來,大明朝廷的軍隊將來在對付建奴和蒙古騎兵的時候可就又多了些製勝的手段了。”

  湯若望繪製的這三份圖紙其實也不過隻是燧發槍最早的3個版本而已,說實話朱由楫內心當中其實不大看的上的,此時的燧發槍還依舊屬於前裝滑膛槍的範疇而他腦子裏麵還有著燧發槍發展中的4.0、5.0和6.0,乃至7.0.....版本的構造圖紙,重要的是其中還有著帶膛線、後裝的燧發槍。

  朱由楫倒是想要拿出來,不過想到此時不論是大明還是歐洲,想要在槍管中鑽出膛線來難度不小,所以也就將這想法給暫時的放下了。

  不著急,先慢慢來。

  眼前的這三個最早版本的燧發槍,先讓畢懋康、徐光啟他們這些研究一下,讓大明朝的工匠們學著製造練練手先,況且大明朝上百萬的軍隊一時半會兒想要全部用上燧發槍也是不現實的,生產成本和製造速度什麽的也還需要看實際情況呢。

  而且,武器還要講究一個更新迭代不是?

  等什麽時候覺得時機差不多了,自己再拋出一些相關的想法出來引導一下他們,讓他們繼續想辦法對燧發槍進行升級改造就是了。

  最好是能夠讓王徵研究設計出一款可行的機床什麽的出來那就更好了,如今在大明朝最頂尖的一批的科研人員都已經被自己召集到了麾下,朱由楫相信以他們的智慧,加上自己正確的引導,總是有幾率成功的。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朱由楫可能要做好往裏麵砸無數銀子的心裏準備,而且肯定不會是短時間內就能見到成效的。

  這些想法隻是在他的腦海中一閃而逝,很快被他記在心裏,高興的宣布到,“孤決定就在此處成立一支軍事科技研發小組,畢孟侯為組長,茅止生和初陽師兄為副組長,湯若望神甫為特別顧問,孤隨後會向兵仗局要一百名工匠過來跟隨你們參與此事,希望你們可以盡快讓孤見到成果。”

  “至於老師,和振之先生、良甫先生,還有長庚師兄,孤另有他用,暫時到是沒有什麽其他的安排,”朱由楫將目光在四人和湯若望以外的其他神甫身上掃視了一眼,“對了,還有諸位神甫,孤也希望你們在平常無事的時候也可以參與一些的。”

  眾人沒有說話,隻是對朱由楫微微躬身,表示答應。

  朱由楫頷首,手指在桌案上敲擊了幾下,想了想,決定還是要先給這些傳教士們一個甜棗先,遂又對湯若望和金尼閣等一眾神甫道,“耶穌會士為朝廷獻上軍國利器有功,孤會親自為你們向朝廷請功,並且命工匠在南苑修建一座教堂,姑爺準許你們可以對此處的海戶和周邊幾個村子的百姓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