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明末的科學家們(上)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4      字數:3119
  萬曆駕崩的消息傳到遼東,讓一直都念念不忘的想要徹底占領遼東,完成自己霸業的努爾哈赤感覺到,自己一直在尋找和等待的戰爭機會似乎不遠了。

  於是欣喜之餘,第一時間便召集了諸貝勒、五大臣等人,包括範文程和李永芳這兩個漢奸一起進入赫圖阿拉的汗宮,商議此事。

  所有人在得知明國的萬曆皇帝駕崩了這個消息的時候,都是十分欣喜和激動的。因為在他們的想法中,這意味著明國的朝堂之上肯定會有所變動,無論是新即位的皇帝還是朝堂上的那些個大臣,此時的注意力肯定是會放在朝堂上權力爭鬥之中,對於遼東這樣的邊地反而不會有太多的關注。

  明國的那位狗皇帝駕崩了,消息傳到遼東,不管怎麽說,或多或少都是會對遼東的明軍士氣造成一些影響的,趁此時機,正是大金國對明國用兵,一舉攻下沈陽、遼陽這些重鎮,將明軍攆出遼東,把整個的遼東都納入大金國的叛徒之內。

  就連身為漢人,本身還是大明讀書人,有著秀才功名在身的範文程也先是對少感到些悵惘,繼而便是些許的欣喜的。不管怎麽說,他範文程畢竟也還算是一個傳統的讀書人,讀了那麽許多的經史子集,更重要的他還是名臣範文正公(範仲淹)的後人,內心之中多多少少都還是存著那麽一丟丟的禮義廉恥和忠君思想的。

  而李永芳的心思,倒是和範文程差不多,或者說要更加複雜有些。雖然他李永芳為了苟全自己的性命而主動的跪倒在努爾哈赤的馬前叩頭乞降,如今更是取了阿巴泰的女兒,成了大金國的撫西額駙,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孫女婿。

  但再怎麽說,他李永芳骨子裏麵還認他自己是一個漢人的,即便是已經投降了大金,還剃了發,易了服。

  而且曾經還長時間做過大明的撫順邊將,也是讀過書的,且不論如何,始終都改變不了他李永芳曾經做過明將,食過明祿,萬曆皇帝更是他曾經忠心效力過的天子這一既定事實的。

  如今咋聞的萬曆皇帝駕崩,他的心情自是多少有些複雜與悵惘的,但與此同時,又不禁在心中大大的鬆了口氣出去。

  但是不管範文程與李永芳二人對於萬曆皇帝駕崩,究竟是一個如何樣的心境,便是努爾哈赤與其餘眾人也沒有心思去管他二人此刻是何種心情的。

  此時候,商議要事才是正經的。

  萬曆駕崩,大金趁此時機起全國之兵伐明,攻打沈陽,與明軍再在遼東來上一場大決戰,從而一舉攻占沈陽、遼陽,將明軍徹底從遼東驅逐出去。

  此事究竟可行與否?

  眾人為此暢所欲言,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此時可以出兵,但是成功拿下沈陽的勝算並不見得有多大。

  首先第一個,還是因為大金的八旗大軍野戰爭雄自是沒得話說的,但是論起攻打堅城還真就不是他們所擅長的活,而沈陽又是明軍在遼東的第一堅城、大城,城高池深,外圍還有熊廷弼修築的許多堡寨互為依托。

  貿然前去攻打沈陽,想要以此再來一次決戰,真心的不好打!

  其次,還是因為在沈陽親自坐鎮的熊廷弼此人。

  此人是個有能耐的將帥之才,從他被明國朝廷在薩爾滸大戰後匆匆任命到遼東以來,不過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便成功的穩定了遼東的局勢,將明軍的戰鬥力又恢複到了薩爾滸戰前的至少六成,若真要是給他足夠的時間,那後麵的遼東局勢要如何的去發展,還真就說不好了。

  而努爾哈赤更是早就與熊廷弼有過交道,還被他口中的這個熊蠻子給著實坑的不輕,努爾哈赤自認熊蠻子在兵略上的本事絕對不必他低,以堂堂正正之師,他還真就不見得能夠從熊蠻子手中討到什麽便宜。

  所以有熊蠻子做鎮遼東的明軍,與沒有熊蠻子坐鎮遼東的明軍是不一樣的。有熊蠻子在遼東蹲著的話,不單是礙眼礙事,更重要是耽誤他努爾哈赤吞並遼東的計劃和進程。

  因而,商議到最後的時候,努爾哈赤在他的腦海之中突然就蹦出來如此這般的一個想法,認為攻打沈陽的事情暫時可以先緩上一緩的,首要的應該是先想法子解決掉熊廷弼此人。

  要麽想辦法弄死他,要麽就想辦法弄走他!

  暫時不去說,所謂的大金國天命汗努爾哈赤陛下,為了實現他獨霸遼東的野望,而琢磨著要怎麽樣才能弄死或者說是弄走他口中的熊蠻子。

  關內的大明京師,朱由楫興衝衝的拉著自己的老師徐光啟出了皇宮,回到他在南苑的王府當中,第一時間便找到了他一直惦記著明末科學人才,李之藻、王徵與畢懋康、茅元儀,以及宋應星、孫元化。

  朱由楫見到他們的時候,六人恰好都聚在一處,正在朱由楫劃給西方傳教士們所居住和翻譯書籍的那處大院子內,一邊與金尼閣、湯若望、陽瑪諾.......等一眾泰西傳教士們一起交流學問,一邊又幫著一起整理泰西傳教士們不遠萬裏帶過來大明的那7000餘冊的各類書籍,將之分門別類,而後再將之翻譯成漢文。

  見朱由楫進入院內,六人與傳教士們盡都趕緊給他見禮。

  第一次見麵,李之藻、王徵、畢懋康、茅元儀,以及宋應星、孫元化他們這些人自然是不認識朱由楫的,但是六人還是都第一時間便認出了他來。

  其實六人能夠在第一時間便判斷出朱由楫的身份,並與他見禮,原本就沒有什麽難得,隻需要稍微認真的觀察一下,略微用心的一分析便不難猜出答案的。

  首先,想一想,六人是緣何進京的?在入京之前六人都是有收到過徐光啟的親筆書信的,而徐光啟在書信當中便有過說明要他們入京的緣由。而茅元儀不光收到了徐光啟的書信,還收到過曾任遼東經略因薩爾滸之戰而被下獄,如今已經被貶謫到東番島去的楊鎬所書的親筆信,楊鎬在信中也是讓他速速上京,在心中與他講清了緣由。李之澡更是在接到徐光啟的書信之後不久,就被吏部一紙調令給從高郵製使任上調入了京師。

  六人隨後被徐光啟帶著到了此處安頓,六人一碰麵,稍一交流便都知道自己竟都是因為一個人而進京的。

  第二點,此處名喚蘭陵王府,原本是皇家的南苑宮禁,但是如今的主人乃是蘭陵王,當今的三皇子,他們之所以入京,然後還被徐光啟帶來此處安置,便就是因為這位皇三子蘭陵王想要見他們嘛。

  而這位蘭陵王,此時的年紀也不過13、4歲,朱由楫入內的時候有徐光啟陪同,年齡又正好相符。

  第三點,便是這幾日與他們相談甚歡的泰西傳教士們,在見禮的時候雖然口音聽著著實有些怪異,但是還是能夠聽清楚他們口中尊貴的王爺殿下這幾個字。

  能夠自有出入此處,年紀恰好13、4歲的樣子,有徐光啟陪同,泰西傳教士們也稱他為王爺,雖然沒有穿蟒袍玉帶,僅憑此三點,便不難猜出他們眼前的這位少年,便是召他們入京的那位皇三子,蘭陵王朱由楫了。

  朱由楫隻是非常隨意的讓大家都不必多禮,然後便在院內的石桌前與大家聊了起來,當然命王府中的下人趕緊伺候上茶自然是免不了的。

  好在此時已經是入了秋,且院內也還有著兩棵綠樹可以遮陰,縱是天上的太陽正大,坐在院內,喝著茶水,聊天談話也不會覺得悶熱的。

  趁著這個時候,朱由楫正好有時間能夠大略的在暗中觀察了一下,李之藻、王徵、畢懋康、茅元儀,以及宋應星、孫元化六人。

  六人當中,茅元儀、宋應星和孫元化三人單從外表上看起來,三人的年紀倒是相差不了太多,倒是李之藻與王徵、畢懋康三人的年齡看起來就要大上許多。

  實際上也正是如此,六人當中,茅元儀是萬曆二十二年生人,今年26歲,乃是六人之中實際年齡最年輕的一位;宋應星是生於萬曆十五年,到今年是33歲,乃是六人中在年級上僅次於茅元儀第二年輕的;孫元化乃是萬曆九年生人,今年39歲,不過此時的孫元化,還尚未受洗加入天主教,成為天主教徒。

  而其中年歲最長者,便是李之藻了,因為李之藻乃是生於嘉靖四十四年,算著年齡到如今已經是年過半百,50有5,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幅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便是時任工部營繕司員外郎的他和利瑪竇一起完成的;倒是畢懋康與王徵二人,算起來在年歲上竟是一般大小,相差無二,都是49歲,即將進入知天命的年紀,因為他二人都是在隆慶五年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