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欲吞遼須先弄走熊蠻子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4      字數:3283
  萬曆四十八年,從四月開始,從南而北,由冬轉暖,而後又由春入夏,大明與建奴在遼東已經接連交戰好幾次。且大多都是建奴在主動進攻,不過好在明軍倚仗熊廷弼構築的城寨防線,隻是堅守不出,幾次都成功的打退了建奴的進攻。

  眼見著從明軍手中討不得什麽便宜,也占不到幾分好處,入秋之後,建奴也漸漸的收兵,不再去進攻沈陽與其外圍的堡寨防禦體係,隻是偶爾的與明軍還會有些幾十數百人的小規模戰鬥。

  反正這幾次主動進攻遼東明軍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在此時和明國朝廷在遼東全麵開戰,更不是為了要在此時一戰而定遼東,因為未到時機,從一開始是就隻是為了試探明國的軍隊在薩爾滸戰後,經過熊蠻子的整肅訓練之後,還能有幾成的戰鬥力罷了。

  更不要提為了此事,他努爾哈赤還特意親自領兵兩萬,往沈陽城下走了一遭。

  努爾哈赤的軍事謀略和統兵作戰能力,真不是吹噓的,這其中固然有他此前在李成梁身邊裝孫子將李成梁的軍略本事學了個八九不離十,但是也自有他本人的在這這軍事用兵方麵額天賦的,更是這些年來在遼東通過大大小小的戰事,真的是用敵我雙方無數的鮮血堆積出來的。

  謀略眼光自然是一等一,這一點是必須要承認的。

  通過這些行動,努爾哈赤便在自己的心裏對如今的遼東明軍有幾成戰鬥力有了一個清晰的判斷,離著薩爾滸之戰前的戰力要差了許多,但是若明軍以重兵拒城而守,總是有個此前的六層戰鬥力的。

  六成戰鬥力,已經不低了。

  畢竟攻城和野戰,這二者之間可是有著不小的差別的,別看他努爾哈赤率領著麾下八旗兵馬在遼東兼並吞滅其他女真各部的時候拔寨無數,最近兩年也成功拿下過明國在遼東的好幾座城池。

  但是努爾哈赤心中還是有數的,那些女真部落的城寨如何與明國的城池相比,更不要提遼陽、沈陽這樣的大城、堅城了,便是與他自己命人修築這座赫圖阿拉城大多也都是無法比較的。

  而攻城、守城向來都是中原漢家王朝所擅長的,相較於野戰,自己麾下的八旗兒郎還真的就不擅長,這並非是努爾哈赤自認為他麾下的八旗兵就差了那裏去,更非是他在長明軍的誌氣而滅自己的威風,這一切都不過是事實罷了。

  對於這些,一名合格的統帥,蓋世的梟雄,氣魄和膽略自是不差的,對於這些東西沒有什麽不能承認,更沒有什麽不敢承認的。在這方麵,他的那些後世子孫可就真的是垃圾不已,即便是所謂的聖君糠稀,最勤政雍正都差的遠,更別提其後的什麽乾隆、嘉慶啥的了,也就黃台吉和多爾袞還有幾分努爾哈赤的膽魄和氣度。

  當然,這裏是言外字話。

  回到正題,努爾哈赤亦是深知,縱使他一直都在心裏籌謀著想要一口吞下整個遼東,但是真要此時貿然的與遼東明軍全麵開戰,而且還是攻城之戰,這對他的大金是極為不利的,攻城戰事向來慘烈,非有數倍與敵人的兵力不可圍城、攻城,自己麾下八旗兵士到如今滿打滿算也不過就是7萬人左右,人口比起漢人來說那更是相差萬裏,那是真的死一個就少一個那種,真的是在攻城這種慘烈的戰事當中損耗不起。

  更何況,還有一點,別看努爾哈赤整天一口一個熊蠻子的喊著熊廷弼,但是實際上他對熊廷弼還是有些忌憚的。

  熊廷弼早年本就在遼東做過巡按,彼時雖然見麵不多,但是好歹也是有打過交道,更遑論他還被熊廷弼利用他與舒爾哈齊的內部矛盾給狠狠的坑了一把,損失可以說是極為慘重。

  也是情知他口中的這熊蠻子,那也是真正的有本事,有能耐的,在兵事上不是能夠輕易對付的。

  他努爾哈赤,自付真要打起來,自己未必能夠從熊蠻子手裏討得便宜。

  這讓原本就一直有心想要與明國的大軍在遼東再來一次全麵的大戰,以圖一舉拿下整個遼東的努爾哈赤在內心中多少有些猶疑,一麵命麾下的八旗兒郎們不要放鬆的訓練,一麵又在暗自的調動籌備糧草什麽的,耐心的等待著可以讓他發起大戰的機會。

  正當他為此而感到有些發愁,從來不缺耐心的努爾哈赤在尋找著發動大戰的機會時,一則從沈陽城內傳出的消息讓他欣喜異常。

  明國換皇帝了!

  七月二十一日,明國當了48年的皇帝,同時也是他努爾哈赤跳槽出來創業單幹以前的大老板,萬曆皇帝在明國的京師駕崩了,而且新皇帝也登基改元了。

  如今明國朝廷在龍椅上坐著的那位泰昌新皇帝,是萬曆的兒子,叫朱常洛。

  得此消息,讓努爾哈赤立刻意識到,自己一直在等待或者說尋覓的機會終於要到了。

  便是他努爾哈赤學問再怎麽不好,再怎麽沒有讀過什麽書,再怎麽是一個粗人,再怎麽出身邊疆蠻夷,但是好歹那也是在早年去過明國京師,見識過中原漢地繁華的,也是知曉萬曆朝時,明國朝廷上的黨爭之事的。

  更何況他努爾哈赤如今好歹也已經是一國之主,雖說他這大金國比起明國無論是人力、財力、軍力,還是文化、製度和疆域都要遠遠不如,但是這大金國內部的爭權奪利之事,卻是比起明國來說也不差哪去了。

  他自己與舒爾哈齊之間,因為對於明國的不同態度和權力分配而產生的爭鬥;他的長子褚英與代善、莽古爾泰、黃台吉之間的儲位爭奪,舒爾哈齊和褚英之後,如今的代善、莽古爾泰與黃台吉之間對儲位的爭奪。

  還有他麾下的所謂正紅、正黃、正白、正藍和鑲紅、鑲黃、鑲白、鑲藍這八旗之間,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狗屁倒灶的權利爭鬥,他努爾哈赤坐在大金國的汗位之上,真以為他不知道嘛。

  隻不過,礙於他努爾哈赤權威在此,底下的人縱然再怎麽爭權奪利,都還是知道有所收斂的,不會鬧得太過難堪,到底在許多大事之上意見都還是與他努爾哈赤這個大金國的大汗是一條心的。

  而非像明國朝廷上的黨爭那般激烈和可笑!

  但是如今,萬曆皇帝突然駕崩了,明國朝廷換了一個新的皇帝上去,以他努爾哈赤的眼光加上大漢奸範文程的分析,如何不知道明國的朝堂之上肯定會因此而發生政治上的洗牌,爭權奪利肯定是免不了的。

  朝堂上黨爭,到最後必然是會影響到明國在遼東這邊的局勢?

  就如此前的薩爾滸之戰,明國為何會敗?大金國又為何會勝?

  當真就隻是他努爾哈赤的大金國軍隊要遠比明國軍隊更能打仗?八旗兒郎們要比明國軍隊更不畏死?還是說他努爾哈赤當真就是戰無不勝的軍神,用兵要更勝一籌?還是說天時地利和人和俱都在他大金國這方,明國的將領和軍隊都是一幫子的廢物、酒囊飯袋?亦或者隻是說他努爾哈赤氣運逆天?

  或許這些諸多的因素當然會在一場大戰中交織其中。戰後的努爾哈赤也召集過諸貝勒和五大臣一起總結過薩爾滸之戰的,而明國之敗其中的原因之一,便免不了有這明國朝堂之上因著黨爭之故,如大學生方從哲、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人在其後為了某些私心而影響到了前線將帥的戰事節奏。

  所以,在收到明國萬曆皇帝駕崩,泰昌新皇帝登基的消息之後,欣喜高興之餘的努爾哈赤立刻召集了他的心腹五大臣,諸貝勒入汗宮議事,然也是少不了李永芳和範文程這兩個大漢奸的。

  眾人聚到一起,隻是簡單的互相行禮打過招呼之後,也不廢話,直接就是進入正題,開始針對萬曆駕崩,明國新皇帝登基這事兒進行討論,各自發表意見,商議趁著此時在遼東開戰,而後一舉將明國的勢力徹底逐出遼東的可行性。

  除了李永芳這個撫順降將,在驟然聽得萬曆皇帝駕崩的消息之時,心裏麵多少有點兒不是滋味,心情有些許的複雜以外,倒也無人去關注他的心情。其餘諸人卻都是如努爾哈赤一般欣喜異常,便是本為漢人,還是大明秀才出身的範文程也跟著如此。

  一番商議,大多都以為此時便是大金國對明國用兵,將明國所有勢力驅逐出遼東,大金徹底占領遼東全境的機會,大金國當趁此時機大舉進攻沈陽。

  這是急於求戰,想要從戰事中多撈些軍功好處,多搶掠一些漢人的女子、財務什麽的。

  也有稍顯穩重一些,認為明軍麵對大金還有一戰之力,更何況是憑借城牆堅守,先觀望一陣,總是要先拿出一個妥當可行的用兵方略來再說的。

  而且要想吞下遼東,熊蠻子此人坐鎮遼東總是免不了既礙眼,又礙事,對於想要吞下整個遼東的大金來說,注定是個大麻煩,由他在遼東,若想吃下遼東怕是絕對不會容易的。

  所以,首要的便是先緩一緩,需要想法子先解決熊廷弼此人,要麽幹掉他,要麽弄走他!

  這是努爾哈赤與諸貝勒、五大臣等人議事過後,在他的腦子裏麵蹦出來的第一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