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王皇後薨逝(續)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4      字數:3287
  皇後薨逝,正常情況下這在古代,無論哪一朝對於皇家,對於朝廷,對於官民人等而言,那都是一件值得在意的大事情。

  如今,深受朝野敬重的王皇後突然薨逝,孜然亦是如此。

  王皇後於今日寅時許薨逝,消息隨著景陽鍾的27聲鍾響傳出宮去,不過幾個時辰的時間,都還沒有等到朝廷專門下旨和張貼訃告,京師的百信們便已經開始自發的在自家門前張掛白幡了。

  朱由楫收到從宮裏傳來的王皇後薨逝的消息時,已經是巳時許,等到他帶著妹妹朱徽妍匆忙從南苑回到城內單位時候,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京師當中往日熱鬧繁盛的氛圍因王皇後的薨逝,而受到不小的影響。

  入了皇宮之後,整個紫禁城內的氛圍相較於往日更是明顯的多了幾分悲肅之色。每一個宮人的臉上都是悲傷哀痛之色,更有不少宮人都已經換上了素服,在宮內上下的忙碌著張掛白幡,將宮內平常用來照明的宮燈撤換下來,懸掛上白色燈籠。

  朱由楫牽著朱徽妍跳下馬車,正好撞見同樣因為接到消息匆忙趕來皇宮的端王朱常浩、慧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這哥仨,以及他們的姑姑榮昌公主朱軒媖。朱由楫趕緊拉著朱徽妍給四人見禮:“侄兒由楫(侄女徽妍)拜見端王叔、慧王叔、桂王叔,榮昌姑姑。”

  哥仨見朱由楫拉著朱徽妍從城外南苑匆匆趕回來了,要是平日裏,哥仨說什麽也要拉著朱由楫扯淡好半天時間,順便逗弄逗弄朱由楫身邊古靈精怪的朱徽妍小丫頭。

  若是平常的時候,見到朱由楫和朱徽妍,榮昌公主朱軒媖說什麽也是肯定要寵溺的打趣朱由楫這個侄兒,和端王、慧王、桂王一樣逗一逗朱徽妍。

  隻是,今日今時,無論是端王、慧王,還是桂王,亦或者是榮昌公主,他們誰都沒有這樣的心思。

  王皇後是華夏曆史上位正中宮時間最長的皇後,從十四歲入宮被萬曆冊立為皇後開始,到如今萬曆四十八年薨逝,四十二年來不單與萬曆之間伉儷情篤,相敬如賓,又因為德性孝儉,幽閑貞靜誠一端莊,躬膺令德,儼體至尊,芳聲令德,中外仰聞,不單讓朝廷百官和民間百姓和宮人們擁護愛戴,敬重有加。同時也讓萬曆的一眾皇子、皇女們也大多願意和王皇後親近,因為王皇後對後輩子孫無論是否為她所出,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很好的一視同仁,甚至於就連長時間在宮中與她爭寵的鄭貴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早年在宮內還沒有外出洛陽就藩的時候也是同樣如此,隻不過在對待這些皇子們的時候雖然親近和藹,但是卻也將其中的分寸拿捏的非常有度。

  比如此時在京中的五位皇孫,朱由校、朱由崧、朱由楫、朱由檢和朱由榘五隻小朱,也都喜歡和王皇後親近,其中自然尤以朱由校和朱由楫兩兄弟會不時的去向王皇後請安問好。

  而一眾皇子和公主當中,要說對王皇後感情最深,最為敬重的,就當屬朱由楫的便宜老爹太子朱常洛,慧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兩位王叔,以及姑姑榮昌公主朱軒媖了。

  因為朱常洛的出身讓萬曆不喜歡他,再加上國本之真,朱常洛在宮中的地位處境一直很微妙和尷尬,而王皇後就曾經多次在萬曆麵前保護過他。

  慧王朱常潤和桂王朱常瀛兩兄弟和太子朱常洛一樣都不是王皇後所生。但是王皇後卻對這哥兒倆有撫育之恩,因為萬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他們的生母李敬妃薨逝,因為萬曆與王皇後無子,於是萬曆便將當時還很年幼的皇六子朱常潤和皇七子朱常瀛兩兄弟直接交給了王皇後進行撫養,直到長大成人。

  榮昌公主朱軒媖更不必多說了,因為她本身就是萬曆和王皇後所生的第一個孩子,是萬曆的第一個女兒,更是他與王皇後唯一的一個嫡出子女。

  所以在宮門處,端王、慧王、桂王和榮昌公主都沒有與朱由楫、朱徽妍說話的心思,麵對二人都隻是頷首點頭示意,然後便腳步匆匆的往乾清宮而去。

  朱由楫忙拉著朱徽妍安靜的跟在他們身後。

  入了乾清宮,此地的太監宮女們已經跪了一地,悲傷哀痛的氣氛更濃烈,朱由楫甚至於還能隱隱的聽到宮女太監們低低的哭泣聲。

  此時的宮人們正在有序的為王皇後沐浴容顏、梳理頭發挽成髻,更換壽衣,將皇後的屍體運至坤寧宮停靈,並在靈前陳設祭奠之物。

  因為,按照大明的喪葬祭製度,帝後的停靈之所便是對應他們身份和地位的居住之所,皇帝在乾清宮,皇後在坤寧宮,這也是寓意為“壽終正寢”。

  此為小殮。

  而萬曆和王皇後婚後感情甚佳,萬曆二十四年,宮內失火,乾清宮和坤寧宮遭焚,受損嚴重,於是萬曆和王皇後一起搬到毓德宮居住,後來又移居啟祥宮,萬曆與王皇後同居一宮,基本上是朝夕同寢,直到乾清宮與坤寧宮得到了修繕,這個習慣也一直保持著。

  第二日,宮人們將王皇後的屍身裝殮入棺內,隨後將之移往皇宮西南角,位於武英殿之後的仁智殿中安放,這裏一直是大明朝停放皇後棺槨的地方。並在棺槨前放置擺設有酒饌瓜果等各式祭奠物品的供案,立上安神帛、立上銘旌。

  次日,萬曆皇帝滿臉悲慟的領著一眾妃、嬪等宮眷,以及皇子、公主、皇孫們身著素服到仁智殿進行祭奠,朱由楫自然也要老老實實的跟在裏麵,每日給王皇後致奠。

  從這一日開始,凡在京的文武官員及文武三品以上的命婦,都要連續三日以上,或每日早晨,或是早晚兩次身著喪衣,從西華門入宮到仁智殿院落的思善門外哭靈。

  此為大殮!

  而宮外,早在王皇後娘娘薨逝的消息傳出去的當日,大殮之前,京師內的各大宮觀寺院便開始按照大明的禮葬製度擊鍾三萬杵,以代薨逝的大行皇後“造福冥中”。

  同時,朝廷派出快馬將皇後娘娘殯天的消息傳出京去,告知全國官員和軍民人等,還有重申禁令,三個月內嚴禁宴樂。

  分封在外的宗室諸親王、王世子、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以及地方文武官員,在接到皇後殯天的消息後,與本地麵向京師皇宮方向跪拜,苦靈致喪。

  在古代,無論那一朝,帝後殯天,其喪禮都是一個十分繁複、冗長的過程,需要講究的禮儀、規矩都是特別多的,當然也就會有更多的忌諱。

  萬曆皇帝對於王皇後的薨逝,很是傷心,整個人深受打擊。但是萬曆還是下旨禮部會同內閣首輔方從哲集議,商議擬定喪禮儀注,要求查優厚先例辦理。

  因為大明朝,所有皇後當中隻有太祖孝慈高皇後馬氏、成祖仁孝文皇後徐氏、明世宗孝潔肅皇後陳氏、孝烈皇後方氏四位皇後是在皇帝之前去世的,而前麵兩位的年代都已經太過久遠,於是商議過後。

  於四月乙醜,內閣首輔、大學士方從哲上表萬曆:大行皇後崩逝。山陵事極重大,禮部以孝烈皇後近例為請。臣查世廟實錄嘉靖七年孝潔皇後崩於時,山陵未建啟,另擇於天壽山墺兒峪。嘉靖二十六年,孝烈皇後崩逝,預造陵工已完,遂安葬玄宮,定名永陵,不複另擇。

  此雖皇祖親出宸斷,實與洪武十五年孝慈皇後先葬孝陵、永樂十一年仁孝皇後先葬長陵之例先後(月召)合。今吾皇上篤念中宮,禮從優厚,於禮部所請孝烈皇後之例似當允行。

  然惟事關大典,非臣下所敢輕議,伏啟聖明裁定。

  萬曆在閱覽過方從哲上的表奏之後,萬曆尊奏,著禮部照次施行。

  在籌備王皇後葬禮的過程中,萬曆發現舉行儀式的萬壽宮香殿之中有一根金絲楠木柱子因為年份太久了,稍有朽蠹,於是命人立即更換新的金柱。

  工部的官員們接到萬曆的命令,一看這麽大一根金絲楠木的柱子要更換的話得花不少的銀子,而且柱子也隻是有著輕微的部分蛀損,完全不影響使用嘛,而且若是要換下來很耗費時間的,於是工部尚書周嘉謨上表萬曆:擬照南京孝陵享殿製,用大木四麵環報柱即堅穩,其對柱亦照樣幫修費工無多匝月可完,必欲另換新柱工程甚煩且日月難計。

  說簡單點就是直接命工匠找些木料對其進行填補修複就可以了,節約銀子不說,還省時省力。

  本來就因為與自己伉儷情篤的皇後之死而心情不好的萬曆,在看到工部上表的建議之後,心情就更不爽了,直接在奏表後麵罵了工部這幫官員們一頓,批複他不同意。

  命工部官員還同內監,必須作速對萬壽宮香殿之中那根有朽蠹的金柱進行修理替換,毋得遲延,若是延緩致誤了皇後出殯以及冊封死後的尊諡典禮儀式,就要找周嘉謨和工部算賬。

  周嘉謨和工部一眾官員們麵對不講理的萬曆皇帝,隻能連同內監們火速命人運來新的金絲楠木柱子對其進行替換,好在工部還有些金絲楠木柱子的存貨,要不然一時半會兒還真的很難從別處找到這麽大的且適合做柱子金絲楠木,還真的有可能耽誤殯葬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