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年初二景陽鍾響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3      字數:2606
  朱由楫有些口感舌燥的分析完了“太平永定十策”過後,萬曆突然問了他一句:“楫兒,你想做大明的皇帝嗎?”

  萬曆的語氣很平常,聽不出什麽特別的情緒在裏麵,但是卻讓朱由楫瞬間蒙了,滿腦子的問號,腦筋飛速的運轉分析著萬曆問這話的用意何在,自己要怎麽回答。

  朱由校也是滿臉驚訝的神色,看看萬曆又看看朱由楫。

  糾結了許久,朱由楫才搖搖頭開口道:“不想。”

  萬曆有些奇了,盯著他的眼睛接著問道:“為何不想啊?”

  朱由校更是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盯著他。

  “回皇爺爺的話,當皇帝太辛苦了,每天都要麵對那麽多的奏折要批閱,按照規矩還要每天天都不亮就要起床上朝,如果哪天偷了懶還要被群臣責難,多累、多難啊!皇爺爺對此應該是深有體會的。”

  對此萬曆不置可否的頷首點頭,為君難!看起來做為皇帝是天下至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實際上要麵對、考慮的事情卻是千頭萬緒,還要在朝堂各種勢力中維持平衡.....

  朱由楫嘿嘿笑著道:“所以做皇帝就算了,孫兒骨子裏麵比較懶撒,曾經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盛世閑王,偎紅倚翠聲色犬馬,飛鷹遛狗遊山玩水;況且大哥同樣聰慧賢明,還是嫡長,無論立嫡立賢都應該是大哥才對。”

  萬曆聽罷並沒有多說什麽,隻是深深看了他一眼,然後有轉頭問朱由校到:“那校兒,你想當皇帝嗎?”

  朱由校愣了愣,點點頭然後又搖搖頭。

  “校兒,你這點頭又搖頭的,是想還是不想呢?”萬曆見狀笑著問道。

  朱由校有些糾結了,然後才說到,“聽三弟剛剛那樣一說,做皇帝也不見得有多好,而且還有那麽許多的事情需要操心,還不如孫兒自己沒事兒做做木工活來的自在呢;三弟比校兒聰明,上課的時候孫先生和徐先生都時常誇讚他,我以為三弟才比較適合做大明的皇帝。”

  “不,皇爺爺,大哥比我要合適的......”

  萬曆感慨著,頗有些語重心長的道:“兄弟兩還知道互相謙讓了,但願以後你們兄弟二人也能如今日這般兄友弟恭,皇爺爺老了,已經沒有年輕時候的氣盛和雄心了,這大明的江山以後就交給你們兄弟了。”

  “皇爺爺要你們以後一定要記住,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朱由校和朱由楫互相看了一眼,而後連忙同聲到:“是,孫兒今後定當謹遵皇爺爺教誨!”

  朱由楫卻是在心中鬆了口氣,自己的這一子下去算是讓棋局中的大龍活了過來。風險沒有白冒,功夫沒有白費,萬曆畢竟還是大明朝的天子,這大明的江山也還是老朱家的,萬曆無論如何都總不能坐視看著大明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

  “扶皇爺爺出去吧。”

  朱由校和朱由楫,兩隻小朱聽的萬曆吩咐,一左一右的攙著萬曆走了出去。

  一眼便看見了屋外站著一堆人,忍受著室外的冷風,好在有機令的內侍見皇後娘娘鳳駕在這裏,趕忙去生了好幾個大火爐子過來,眾人都圍著火爐子站著,倒也勉強可以讓人接受了。

  皇後身邊更是生了兩個火爐給她驅寒。

  “皇後辛苦了!”萬曆握著王皇後有些冰涼的手掌輕聲道。

  王皇後微笑著搖搖頭,“皇上談完了,便早些回去歇息著吧。”

  “現在幾時了?”萬曆抬頭看了看天色問道。

  “回陛下,現在已經快要到寅時了,”常雲趕緊回答到,“陛下和兩位皇孫在屋內談話了近四個時辰。”

  “都快寅時了,那也歇息不了多長時間啊,去給朕敲景陽鍾,校兒和楫兒先送朕回禦書房,一會隨朕早朝,”萬曆聞言點點頭,然後又突然對身邊內侍吩咐到,“還有命人取速傳方從哲入宮覲見。”

  “皇上,怎的突然就想著要早朝了,這大過年的不是折騰百官嗎?”王皇後不解婦人問道。

  “朕有大事要在朝堂之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宣布,折騰一下他們也好,這才是新年新氣象嘛!”萬曆笑嗬嗬的說到,“皇後先回去歇息吧。”

  在萬曆去了慈慶宮的第一時間,王皇後和鄭貴妃近乎是同一時間收到的消息。不過鄭貴妃並沒有跟過去,而是派了心腹的太監和宮女隨時的打探著慈慶宮的消息,及時回報給她知曉。

  “皇上和朱由校、朱由楫在屋內談了四個時辰?”鄭貴妃側身躺在床榻之上,香肩半露,慵懶又別具風韻,鳳眼掃了一眼櫃那女官,“可知道,皇上和兩位皇孫都談了些什麽?”

  “回娘娘,皇上下了旨意,有靠近十步之內者殺無赦,除了皇後娘娘進去過一次,無人知曉皇上和兩位皇孫都說了些什麽?”

  “不過,皇上從屋內出來後,臉上便沒了此前的嚴肅和冷厲,看樣子似乎心情不錯,而且還下令讓人去敲景陽鍾,召集文武百官早朝!說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向百官宣布。”

  鄭貴妃聽後臉色立刻便陰晦了下來,開始在心裏麵反複的猜測著萬曆的用意,她總感覺今晚的事情不簡單。

  回禦書房的一路上,萬曆在不斷的思考著“太平永定十策”和朱由楫所說的那一番話。

  回到禦書房後,萬曆伏案親筆寫下了三道聖旨,然後取了皇帝親親之寶重重的蓋在了前麵兩道聖旨之上,又取了皇帝之寶蓋在了最後一道聖旨之上。

  聖旨上蓋的玉璽可不是向電視、電影裏麵演的那樣,皇帝寫完了聖旨隨意那個玉璽往上那麽一蓋就發出去料事了,真要是這麽幹了,那是要出大問題的。

  因為,不同的聖旨,根據不同的內容要蓋的印璽也是不一樣的。

  大明皇帝有二十四禦寶,每一方禦寶所代表的含義和功用那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皇帝要冊封太子、親王宗藩,聖旨上要蓋的玉璽便是皇帝親親之寶;皇帝決定要打仗了,甚至上加蓋的就是專門用來征召大軍,調兵征伐用皇帝信寶;如果是要封賜蠻夷,冊立藩邦,比如朝鮮國王即位就需要得到大明皇帝的聖旨冊封,才算是合乎法理,用的玉璽就叫天子行寶.....(在這裏不多做介紹,想知道明朝皇帝的二十四印璽可以看作品相關,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專門去看看明清兩朝的皇帝玉璽,明朝有二十四方印璽,清朝有二十五方印璽,都是區分了不同的含義、功用和使用場合的)。

  因為大明有禁夜的製度,雖然比起真正的宵禁要寬鬆一下,但是到了晚上,基本上還是很少有行人會大半夜的還在街上閑逛了,除了更夫和巡城的兵丁;這個時候就隻有還流連於花街柳巷,在青樓中尋樂子的一些個富貴人家的子弟。

  尤其是正月的京師氣候還未轉暖,夜晚就更是寒冷,雖說正值過年期間,更不會有人深更半夜的出門在大街上亂逛。故此,京師的夜晚整體來說非常的安靜,而且寅時也正是人們睡得最沉的時候。

  “鐺.....鐺......鐺........”突然從紫禁城的方向傳來了一陣悠長洪亮的鍾聲,在京師的上空回響著,寂靜的夜色中鍾聲極具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