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太平永定十策(六)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2      字數:2626
  “皇爺爺,孫兒在翻看史籍的時候,發現曆朝亡國,要麽亡於內憂,要麽亡於外患!”

  “而無論是亡於內憂還是外患,總是逃不了這麽幾個原因:或外戚幹政、權臣篡國;或君王沉迷酒色、宦官亂國;或將領擁兵自重,藩鎮割據;或文臣結黨、貪腐橫行;或土地兼並嚴重,百姓流離,又遇天災,朝廷救災不利......百姓揭竿而,豪強並起......”

  朱由楫侃侃而談,直接將後世史學家們通過研究總結出來的曆朝亡國的一些原因說了出來,聽得萬曆不時頷首,朱由校臉上也時不時的露出思索之色。

  “孫兒觀之,國家得其三者,無有不亡!”

  “漢先有宗室七國之亂,繼之有外戚與宦官亂政,後有黃巾起義、豪強並起;唐先有君王縱情酒色、後宮幹政,繼有安史之亂、藩鎮之禍,後又有宦官禍國、黨錮之爭......強漢盛唐尚不能免,如今黨爭、天災、土地兼並......我大明都已經遇上了,孫兒敢問皇爺爺,當如何應對?”

  原本萬曆還並未覺得大明朝的國勢有什麽太大的問題,或者說他也瞧出了病根,但是他卻沒有那個魄力和良策來應對,所以選擇性的忽視了;聽了朱由楫從後世搬過來的言論分析,頓時震驚莫名。

  朱由楫在講這些的時候,萬曆亦在想著漢晉、隋唐和宋元的滅亡原因,發現朱由楫講得確實很有道理,再反過來看看大明這些年的情況,似乎也確實如他所言。

  真要如此的話,難道朕的大明真得隻有50年不到的國祚了?

  朱由楫不知道萬曆此刻的內心活動,隻是接著開口道:“趁著大明此時尚未病入膏肓,還遠未到積重難返之時,大明還有機會,這十策便是最好的治國良方。”

  萬曆歎了口氣,道:“楫兒,你可知,這十策中的每一策旦有一策被朝廷用了,這朝野上下都會有太多的人出來反對的,當年張先生還隻是施行了“考成法”、“一條鞭法”還有推行了王守仁的心學,便已經是舉步唯艱,犯了眾怒!”

  “更別提你這太平十策了,一旦拿出去,定然是滿朝皆敵!”

  萬曆小時候可是聰明的很,年輕時候雖然被兩位太後和張居正壓製著,但是他的政治眼光還是有的,而且還做了40多年的皇帝,雖然沒有辦法如朱由楫這般,因為有著後世豐富的知識可

  以更加全麵的去分析看待曆朝的興亡得失,但是從一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的角度而言,依然還是能夠看出許多的東西的。

  因為這些,萬曆開看待太平永定十策時候的眼光和角度,要考慮的東西也會和朱由楫不一樣。

  “到時候,可能還等不到50年,這大明就亡了!”

  “皇爺爺擔心的無非就是得罪了這天下的文官、士紳、讀書人,還有滿朝的勳貴和宗室,害怕這些人因為利益受損而瘋狂反撲!”朱由楫平靜的對萬曆說到。

  萬曆隻是歎了口氣,沒有說話,顯然是認可了朱由楫說的這些。

  要知道,古時候的曆朝曆代,除了開國君主有著絕對的權威之外,後麵的君主治理國家靠得還是朝堂上的官員和他們底下的那些小吏,還有這些人背後的一個個個勢力的支持。

  從中尋求平衡、妥協......

  而這其中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勢力集團還有一個名字:儒家!

  或者說是儒教,更為恰當一點。

  在春秋戰國之時,儒學並不受重視,兵家、縱橫、法家和墨家才真正的顯學,尤其是法家和墨家更是儒家的死對頭。自從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罷的建議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一躍而成為天下最正統的第一顯學。因為皇帝的需要,還有曆代儒家讀書人的不懈努力,不斷的打壓其他各家學派,當然這其中也有著對其他學派的兼收並蓄。

  然而等到了宋朝,程朱理學興起之後,尤其是從朱熹這裏開始,整個儒家便開始變味了,從儒家演變成了儒教!整個儒家的讀書人,多半都成了守舊的犬儒、腐儒。

  處處以儒教為正道法統!

  朱由楫的太平永定十策中:以道為根,以法為骨,以儒為本,楊墨為用,不使儒教獨尊這一策,對於滿朝的文官和天下讀書人而言,無異與就是在刨他們的祖墳!這條計策要是讓這些人知道了,絕對會想方設法的從肉體和靈魂上徹底的將他人道毀滅的。

  別說朱由楫隻是一個小小的皇孫,就算是皇帝這些人也敢弄死!然後再換個皇帝就是了。

  改革科舉,簡化文字,施行義務教育,廣建學堂,所有適年孩童無論男女都要入學這第六策,同樣是在等於和許多文官、讀書人宣戰。

  無論是漢唐的世家門閥,還是五代之後崛起的地主士紳,所謂的士大夫憑什麽保持特權?無非就是一來靠著儒家學說的官方第一顯學背書,二來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知識嘛。

  雖說因為隋唐科舉製的設立和完善,加上黃巢之亂讓世家門閥退出了曆史舞台,但是別忘了楊二陛下就是因為動了世家門閥的蛋糕被這些人給反撲幹翻了。至於後來崛起的地主士紳集團,隻不過就是從以前的那幾個超級世家門閥變成了數千個弱化版本的小型世家而已。

  況且理學向來宣揚三綱五常,將女子視作男子附庸或是玩物與生孩子的工具,可沒有後世男女平等,女子能頂半邊天的意識。在全國興學或許不會有什麽阻力,但是要改革科舉和讓女子上學肯定是會引來非常多的反對的。

  “皇爺爺,難道就任由這些情況存在下去,要讓大明就這樣衰落下去,眼睜睜的看著大明一步步的走向滅亡的深淵?”朱由楫眼中帶著複雜的感情對萬曆問道。

  “曆朝亡國的皇室有多淒慘?難道皇爺爺願意有朝一日您的子孫、兒女也因為亡國而落得一個要麽被新朝盡數誅滅,要麽永世為奴為婢的淒慘結局嗎?”朱由楫繼續問到。

  “如果,皇爺爺是擔心引起這些人瘋狂反撲,那完全可以先從簡單的入手進行改革的啊,咱們溫水煮青蛙,用鈍刀子割肉......”

  萬曆被他問的有些心中有些煩躁,身為大明帝國的皇帝,如果有可能,他當然是希望大明朝的國祚永延,老朱家的江山能夠盡可能的多傳承幾代人的。聽了朱由楫後麵的話,他不禁稍微有些意動。

  一直在聽著朱由楫說話的朱由校,這時候忍不住問到:“三弟,從簡單的地方入手說的倒是不錯,隻是我看著這十策當中沒有一條是簡單的啊?還有你說的鈍刀子割肉,我倒是可以理解,但是你說的溫水煮青蛙是什麽意思?”

  萬曆聞言,也將目光定在他的身上,等著他的解釋。

  朱由楫微微一笑,解釋道:“所謂的溫水煮青蛙,就是如果將青蛙直接投入溫度比較高的水中時,青蛙為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而立即奮力從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可是如果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鍋裏麵,然後再緩慢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初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可是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它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就已經被煮死在熱水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