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陌刀複原有進展
作者:貧道修的是問情道      更新:2021-04-14 19:42      字數:2498
  熱氣騰騰的紅薯粥入腹,讓萬曆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沒想到這紅薯做成粥吃著竟是別有風味,碗裏的粥隻吃了一半,萬曆便感覺自己的肚子有些撐了,將之全部吃完後,還忍不住打了個飽嗝兒。

  放下碗筷,萬曆頗感滿意的頷首道:“這紅薯煮熟了吃起來口味倒是不差。”

  隨即又對正在收拾碗筷的太監吩咐到:“告訴禦膳房,今日晚膳便不必另做了,將這紅薯粥也送一些給皇後和貴妃他們嚐一嚐。”

  待那小太監收拾完碗筷退出去後,萬曆才輕輕拍了拍肚子,舒服的靠在禦座上,長舒了口氣,緩緩道:“楫兒......”

  朱由楫忙笑吟吟的答應到,“皇爺爺,孫兒在呢。”

  “這紅薯倒確是有功同五穀之效,這東西真的可以畝產三十石?”萬曆望著一邊因為吃了一大碗紅薯粥給撐著了,正在揉著肚子的朱由楫再次問道。

  “皇爺爺,按照徐先生所說的這番薯在南方最高可產每畝三十石,孫兒想來,在北方,即便不如南方,一畝地產出十幾石總應該還是沒有什麽問題的,”朱由楫想了想,又說到:“最好還是先找個地兒試種一下,再選育改進一些的好。”

  “徐光啟可有說過此物如何儲藏?”萬曆繼續問到。

  “挖地窖就即可,”朱由楫繼續補充道,“這紅薯除了可以生吃和烤、煮之外,還可以曬製成紅薯幹,充當幹糧;還可以磨成粉,像麵粉一樣做成各種吃食......還有人若是吃不完,紅薯還可以用來喂養牲畜。”

  “噢,對了,這紅薯的藤蔓和葉子也可以用來做菜和喂養牲畜。”

  “噢?”萬曆聽的朱由楫的話有些一愣一愣的,忍不住想到,若正是如此,那這紅薯豈不是渾身都是寶了,產量又大,還耐旱、耐貧瘠,不挑土地,比之傳統的五穀要更加讓人喜愛了。

  萬曆沉吟了一陣,同意了朱由楫先前的建議,“回頭便命陳矩擬寫一道旨意,在順義劃一處皇莊出來,任命徐光啟任戶部右侍郎,專管番薯試種育種之事。”

  朱由楫大喜,連忙笑吟吟的道:“皇爺爺聖明。”

  心情美妙的哼著小曲兒回到慈慶宮的住所,此時的宮中剛剛掌燈不久,天色尚未黑盡,還不到就寢的時候,而且方才在乾清宮紅薯粥吃的太飽,腹中有些撐的慌。

  朱由楫索性沒事兒在自己房內練起了字來,陳清越便在一邊替他研磨,倒真有幾分紅袖添香於案側的意境,隻可惜,朱由楫的年齡還是太小,有些浪費了這份美妙的豔福。

  翌日一早,便有內侍出宮將萬曆的旨意宣讀給了徐光啟,徐光啟正式走馬上任戶部右侍郎,成為大明朝廷中樞的正三品高官。

  因為紅薯的種植時間為農曆4-5月份,此時已經是農曆7月初秋時節,是紅薯的收成之時,並不適宜紅薯栽種,順義雖然已經劃出了一處皇莊,但是還是得要等到來年才能再行試種。

  所以徐光啟暫時沒有什麽實際的事情可幹,於是便多了一個和孫承宗一樣,入宮教導皇孫們讀書的差事。

  於是乎,皇宮內的幾位皇孫又多了幾門課程,徐光啟不愧是被後世譽為大明朝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的人,那知識麵就是寬廣,在當時的大明來說絕對當得上學貫中西這個詞。

  上徐光啟的課要說誰最積極的,那就唯有皇長孫朱由校了,朱由校一直在琢磨著要怎樣解決四輪馬車的轉向問題,雖然朱由楫又給他提供了思路但是並不完善,於是在徐光啟入京後的第二日,朱由楫特意向朱由校提了一下徐光啟或許可以對他有幫助。

  要知道自秦漢至明清,中原乃至整個東方地區使用的都是兩輪馬車,也許在曆史上也曾出現了四輪馬車,但是因為四個輪子相比起兩個輪子的馬車來不好彎,所以被淘汰了。

  但是兩輪馬車的載重和舒適性實在太低,所以如果不是長途行進,要趕遠路,無論達觀還是顯貴、亦或者豪商巨賈,一般出行大多都是選擇坐轎。

  四輪馬車製造起來倒是和普通的兩輪馬車一樣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唯一的技術難點便在於轉向問題上了,因為四個輪子的話恰好就固定死了車子的行進方向,所以無法做到轉向自如。

  朱由楫給朱由校畫了一幅四輪馬車的圖紙,一來是因為朱由校確實喜歡木匠活,朱由楫讓他造一個小些的模型,便是為了投其所好和他搞好關係;另一方麵嘛,也是想要用四輪馬車來

  取代兩輪馬車。

  四輪馬車和兩輪馬車相較起來,隻要解決要轉向問題,無論是載重還是舒適度,乃至於速度上都可以完爆,但是最緊要的還是要解決四輪馬車的底盤和轉向構成的一套原始係統。

  四輪馬車的優點無需朱由楫多去贅述,他和朱由校隻是跟徐光啟稍微提了提,徐光啟自己便能夠想明白,所以空閑時間,朱由校都會向徐光啟請一起,互相研究著怎麽解決這些問題。

  朱由楫對此幫不上什麽忙,隻是偶爾也會湊過去關心一下有沒有什麽進展。因為兵仗局到現在好幾個月了對於陌刀的複原一直也沒有什麽進展,朱由楫不免有些著急,所以又向徐光啟提了一下陌刀複原的事情,自然也是成功的引起了徐光啟的興趣,所以徐光啟也會時常和朱由楫一起出入兵仗局,加入對大唐軍隊的神兵——陌刀的複原工作當中來。

  有了徐光啟的加入,當深秋即將來臨的時候,兵仗局在陌刀的複原上終於有了進展。

  陌刀其實也是屬於唐刀的一種,唐刀在製作的過程中吸取了折疊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還廣泛使用了造價昂貴的複合鋼技術。

  局部淬火即覆土燒刃,基本方法是便以特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同所需硬度的位置,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後,溫度保護較弱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溫度保護較強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各部位不同。這樣可以精確控製刀條不同部位淬火時的不同冷卻速度,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韌度成反比。比如後世的日本刀便是其顯著代表。

  折疊鋼即尋常所說的千錘百煉,將鋼條進行反複加熱、折疊、鍛打,再加熱、折疊、鍛打,如此其中的雜質隨著碳組分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致密化,這裏麵最顯著代表是大馬士革鋼刀。

  徐光啟提出將兩種方法共同采用,和分別使用進行嚐試。朱由楫記得後世的好像有科學分析說高碳鋼製作的刀劍是最好的,好像是不能含硫來著。

  所以朱由楫順嘴提了句,不若再區分一下,分別采用上好的石碳和木炭來進行鍛造,不斷的進行嚐試、比對和調整,因為石炭(也就是煤炭)普遍都還有硫元素在內,而木炭,尤其是上好的木炭硫元素含量極低甚至於根本就不含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