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北建陰山城
作者:紫恪      更新:2021-04-11 11:28      字數:2106
  第524章北建陰山城

  打敗了南征軍的第二天,秦牧就命人將消息傳回了大明國內。

  一邊命令一支生產建設兵團北上來陰山,一邊發出告示,召集那些願意做工的大明閑散人員,來陰山一帶開墾土地,改良耕地。

  如今,遼東一代的土地都已經被開墾完了。那些最早大著膽子,跟著大明的戰士們紮根於沈遼一帶的人們,都嚐到了甜頭,曾經沒有自己耕地的人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更低。而東北一帶肥沃的黑土地,更是讓這些勞動人民欣喜若狂。

  他們沒想到,號稱貧瘠之地的遼東地區,竟然有著比江南之地都還要肥沃的土地。在那些黑土地裏種出來的農作物,不但長勢喜人,結出來的果實等物更是比其餘地方要好的多。

  這讓大明的百姓們嚴重懷疑,那些建奴為何放著如此肥沃的土地不要,反而野心勃勃的想要整個大明。

  總而言之,東北以開墾耕田獎勵給開墾者的政策,很是成功,讓國內的大明百姓嚐到了甜頭。一些沒有趕上機會的人很是捶胸頓足。因為即便不在乎那些土地,也完全可以通過出售耕地給別人而獲得一筆不菲的財產。

  所以,當陰山一帶需要開墾耕田的消息傳回國內之後,立刻就有不少人星夜兼程,離開家鄉,匆匆北上,趕往陰山一帶。而且人數十分的巨大。

  得知消息的秦牧頓時嚇了一跳:陰山一帶的麵積比起東北那邊可小多了,這麽多人過去,怕是要把整個大草原都犁平了。

  可問題是如今草原可還不是大明的國土,還是那些草原人的天下啊。雖然打跑了那些南征軍,但並沒有徹底征服他們。指不定什麽時候人家就騎著馬出現了。一下子去那麽多人,人家到時候一打一個準。

  在茫茫大草原上,想要防備草原人偷襲,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於是,秦牧立刻又下令,將這次陰山移民的政策做了調整:人數控製在五萬以下,且都必須簽署一個移民令,表示移民之後,將會世代定居陰山一帶,放棄原本的戶籍。其餘的獎勵政策保持不變。

  這個改變立刻遏製了一部分人的腳步,那些隻想著利用開墾耕地的政策發一筆財的人立刻被刪選掉了。而不願意放棄本地戶籍的人,也最終沒有去成。隻有那些真正決定移民的人,去各地的官府衙門簽署了移民令,然後拿著移民令,跟隨著同樣會去陰山建設鋼鐵廠和城市擴張的生產建設兵團,去往陰山。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

  這場移民的行動,轟轟烈烈的持續了兩個多月。

  當生產建設兵團抵達之後,他們就迅速的在秦牧指揮下,開始了鋼鐵工廠和軍塞大營的建設。

  按照秦牧的第一步計劃,大明會在陰山一帶站穩腳跟,打造出一個向外擴張的要塞城市。輻射陰山以北以西數百裏的地帶。從山腳開始,依山而建,鋪開向遠方。

  南征軍留下的蒙古包和牛羊,此時全都被衛隊三旅的人搬到了狼山附近。趕來的生產建設團士兵也就順勢住進了這裏,這可比在東北時候方便多了。

  轟轟烈烈的陰山改造運動就這樣拉開了帷幕。士兵們按照秦牧的計劃,現將陰山附近出現鐵礦石的地方標注起來,取了一個相對合理的中間值,在那片地方圈定了鋼鐵廠的建設方案。然後一部分人開始著手建設鋼鐵廠,另外一部分人,則去往另外一個地方,建設水泥廠。就連移民而來的百姓之中,一些有建築能力的人,也被順勢征調了出來,跟隨著建設兵團的戰士們,率先建設這兩個重要的廠子。

  其餘的人,則開始在陰山以西以北的地方,開墾土地。

  三旅的戰士們,如今負責巡邏搜尋這一代的草原。將一些未曾見過的小部落,打的打,收的收,以保證這方圓三百裏之內,沒有任何草原人的聚集地。

  而附近留存的那些小部落,都是一些不肯屈服於僧格部落的人,他們苦於僧格的壓迫,而在這一代選擇了定居。大明的到來,讓其中的一些部落感到絕望,但也讓另外一些部落,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因為大明說,隻要他們願意加入大明國籍,服從大明官方的一切安排,就會得到大明的庇護,不會遭受僧格那些人的欺辱。

  雙方先前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附近這些小部落都有耳聞,不知道的近乎沒有。所以他們也見識到了大明的強大,一些人心動之後選擇了同意,另一些人自作聰明的還想左右逢源,一邊打著太極,一邊試圖謀取更多利益。結果,這些別有心思的小部落,被王釗帶人毫不留情的清洗掉了。

  對國內地子民,大明是仁慈的。但對這些敵人,他們可從來不會手軟猶豫。

  在這種恩威並施的舉動之下,陰山一帶,迅速進入了高速高效的發展期。

  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水泥廠和鋼鐵廠就先後落成了,隨後,得到消息的徐於階也就立刻趕了過來,帶來了一批國內加工趕製出來的煉鋼設備,同時,還帶來了第一批做培訓來的“技術團隊”。

  技術團隊這個名詞,自然還是來自秦牧。他深刻的覺得國內科學人才方麵的缺乏,除了方以智宋應星這一批人才之外,就很少再能找到這樣的科學人才。

  在明末後期的十幾年裏,國內的戰亂和外敵的入侵,讓無數人流離失所顛沛不已,根本沒有適合科技人才誕生的土壤,所有,很難找到有類似基礎的人。而隨著宋應星等人年事漸高,秦牧必須考慮今後的傳承科學問題。

  內閣花了近半年的時間,在那些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之中,選出了一批背景幹淨,同時思維開闊,腦筋靈活的年輕人,作為第一批培養對象。

  他們這次就被帶來了陰山,在秦牧的見證之下,開始他們的技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