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小型流水線釀酒廠
作者:向天行      更新:2020-03-18 20:38      字數:2225
  建釀酒作坊張俊平也沒有經驗,他隻是在書上看到過。

  張俊平又不想要那種簡單的小型作坊,他想要的不是作坊,而是一個可以實現流水線施工的小型釀酒廠。

  要有糧食倉庫,糧食蒸煮車間,涼曬車間,酒曲添加攪拌車間,發酵車間,蒸餾車間,成酒窖藏室。

  好在,除了最後一步工序,前麵的和這個時代差不多。

  都需要把糧食蒸熟,放到幹淨的房子裏晾涼,然後加入酒曲,進行發酵。

  到這一步,就是發酵酒的全過程,蒸餾酒自然還多一個蒸餾提純的過程。

  當然還少不了製曲車間,釀造蒸餾酒,現在的麥曲是不行的,必須要用大曲。

  所以,張俊平要自己建造製造大曲的作坊。

  蒸餾提純和大曲製造,就是張俊平的秘密武器。這兩道工序,全部由家裏的自幼生活在張家的老家丁負責。

  張俊平讓張祿找了一些酒戶過來,又找來工匠,拿出自己畫的圖紙,給他們講解如何建造。

  有酒戶的協助,那些工匠到是很快就弄明白了如何建造。

  其實講明白了,也就沒有多少難度了!

  說白了就是建造十幾間大房子,隻是房間裏裝飾要求比較高,尤其是晾涼車間,攪拌車間,發酵車間,張俊平要求用獨山玉來鋪地麵和牆麵,哪怕是用比較差的青玉,那也要不少錢。

  其他房間一律用青石鋪地,要求嚴絲合縫,這會施工技藝要求非常高,不是經驗豐富的老工匠根本做不到。

  隻要錢到位,工匠頭才不管你要求有多高,隻要不是他們實在無法完成的,都幹答應。

  工匠頭就是後世包工頭的萌芽。

  工匠頭很興奮,這可是一個大活,雖然東家要求的時間比較緊,可是這樣的活,依然能讓他大賺一筆。

  “張郎君放心,小老兒一定按照郎君的要求把活幹好!”工匠頭點頭哈腰的給張俊平坐著保證。

  “什麽時候可以開工?”

  “明天,明天就是吉日,宜開工動土!”工匠頭掐指算了一下,才回答道。

  古代,尤其是宋代,房屋多是木質結構,因此建築房屋的工匠,以木匠為主。而測凶吉,是木匠的基本技能。

  一把魯班尺,可量風水,可測吉凶。

  張俊平點點頭,沒有因為工匠頭的保證就放心,轉頭對張祿交代一句,“祿伯,這邊你費心盯一下,需要什麽材料隻管去采買!”

  “郎君放心!這邊我會盯緊的!”張祿幹脆的答應下來。

  整個農莊一千多畝地都是張俊平的,自然是想怎麽建就怎麽建。

  交代完之後,工匠頭開始四處查看地形,尋找合適建造廠房的地點。

  張俊平看向一直等在遠處的農戶。

  “見過郎君!見過管家!”

  剛才張俊平和張祿帶著一群工匠談事情,農莊的農戶不敢過來,見張俊平談完了,幾個老人才上前拜見。

  “郎君,這些人都是從老家招來的佃戶!領頭的是農莊的管事,叫陳魚!”張祿在旁邊介紹道。

  “陳老丈今年貴庚啊!”張俊平笑著問領頭的老人。

  “小老兒今年四十六了!”老人恭敬的回答道。

  張俊平無語,四十六,後世勉強算中年人,到了宋朝,四十六就敢光明正大的稱老了。

  其實想想也正常,根據史料記載,宋朝平民的平均壽命在三十多歲,不到四十歲的樣子。

  四十六歲確實算老了,眼前的陳魚也確定對得起老子,皮膚黝黑粗糙,滿臉的皺紋堆疊,頭發花白,看上去像七十多的。

  “陳老丈家裏幾口人啊?”

  “小老兒家裏八口人,有三個兒子,一個孫子,一個孫女!”陳魚老人驕傲的說道。

  “人丁興旺,陳老丈是個有福之人啊!”

  “托郎君福,日子還過得去!”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尬聊。

  尬聊了一會,大家相互熟悉了,陳魚老人才開口問道:“我見郎君帶工匠來,不知是打算做什麽?”這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他們隻張家負責耕種田地的佃戶,一旦張俊平改變農莊用途,他們這些人就有可能失業。

  “哦!我準備在農莊裏建一座酒坊!等酒坊建好之後,莊裏的年輕人可以到酒坊去做工!工錢比耕種田地要高一些,並且一天管三頓飯,還有衣服!”張俊平多少也知道他們擔心什麽,笑著把自己的打算說了出來,順便把對他們的安排也說了出來。

  “郎君真的讓莊裏的年輕人去酒坊做……做工?可是他們啥也不會啊!”陳魚滿臉不敢相信的追問道。

  “不會可以慢慢學!左右不是什麽技術活,都是出力氣的活!”

  “多謝郎君!小老兒謝謝郎君”陳魚一下子跪在張俊平麵前,給張俊平磕頭。

  “陳老丈,快快起來!”張俊平趕忙側身躲開陳魚的跪拜,伸手把他扶起來。

  小老兒還是孩子的時候,跟隨爹娘來到開封府,多虧張家慈悲,才能有口飯吃!這一晃四十年過去了,小老兒已經娶妻生子,從當年我們一家三口逃荒來到開封府,現在有了三個兒子,還有了孫子孫女……”陳老漢哭著訴說著自己的經曆,“如今,郎君又開恩,讓莊裏的年輕人進酒坊做工……

  張家的大恩大德,郎君的慈悲……小老兒一定給郎君建長生牌位,日日祈禱,祝願郎君長命百歲!”

  “好了,陳老丈不比如此,你們替我種田,我給你們飯吃,你們給我做工,我給你們工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必要如此!”張俊平笑著安慰道。

  張祿在旁邊小聲解釋著農莊的情況,張俊平這才明白,那陳魚為什麽那麽激動。

  這片農莊,一千五百多畝地,一開始隻有七十多口人耕種,每人負責二十畝地,除去交給張家的糧食,剩下的還夠他們這些佃戶吃飯。

  現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佃戶結婚生子,人口發展到了一百多,接近三百口人,農莊產出的糧食,交給張家之後,便有些不夠吃了。

  雖然吃不飽,但也能混個半包,這讓這些佃戶陷入困境,離開不舍的,不離開,每天辛苦勞作,卻隻能吃個半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