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聖人心思難猜
作者:向天行      更新:2020-03-18 20:38      字數:2261
  “這張俊平確實有才,不但武藝高強,文才也不遜多讓!

  這民謠,短短幾百個字,囊括了文學、曆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最重要的是把忠,孝,仁,義,誠融合進童謠裏!”皇帝趙恒讚歎道,心裏對張俊平更加欣賞。

  “陛下說的是,這童謠,唱起來朗朗上口,簡單易懂!這張俊平也算用心了!”劉娥也是非常有才學的,自然分得清童謠的好壞,嘴上附和道。

  皇後劉娥雖然出身低微,但是聰敏好學,在趙恒把她接進皇宮之前,曾經把她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家裏,在王家,劉娥沒有沉迷於富貴,而是潛心讀書,在張耆家裏藏了十五年,也讀了十五年的書。

  可以說,皇後劉娥的才學並不次於當朝的一些進士。

  “嗬嗬!張家這一代出了一個麒麟兒啊!

  張家世代忠良,隻可惜,其父,其祖,皆資質平庸,就算是朕想要重用,也不得不三思!”皇帝趙恒感慨一句。

  張家出身並不高貴,張家的先祖張令鐸當年是皇宮的親衛軍都指揮,因從龍有功,才被封賞。

  本是武將,結果因為見到皇帝忌憚武將,便開始棄武從文,結果就是後代文不成武不就。

  宋朝權貴,棄武從文的不少,不止張家一個,也都沒有多大成就。

  “陛下,這張俊平到是厲害,文武雙全,也算忠心,隻是,就像陛下所說,為人有了魯莽,說話太過耿直!”

  “愛妃說的對!這張俊平還需好好打磨一番才堪重用!

  朕讓他當這個左庶子,也有這個意思!”皇帝趙恒很是認同的點點頭。

  “陛下,大王來給陛下和娘娘請安了!”太監進來匯報。

  “見過父皇,見過大娘娘,父皇萬安!大娘娘萬安!”趙禎走進福寧殿,規規矩矩的給皇帝皇後請安。

  “太子對張師傅印象如何?可喜歡朕給你安排的這個左庶子!”

  “多謝父皇,張師傅很好,武藝高強,見識淵博,兒臣甚是喜歡!”趙禎恭恭敬敬的回答道。

  “如此甚好!”

  “父皇,兒臣今日跟隨張師傅學了兩首童謠,兒臣想要唱給父皇和大娘娘聽!”到底還是個孩子,學了新東西,總是忍不住想要拿出來在父母麵前顯擺。

  “哦?是什麽樣的童謠,太子唱來聽聽!”皇帝趙恒扶須笑道。

  宋朝,皇家其實也和普通百姓家一樣,管兒子叫郎的,大郎,二郎,三郎。

  按照排序,趙禎是六郎,皇帝趙恒的第六個兒子,但是因為前麵五個都夭折了,這是皇帝趙恒心中永遠的痛,所以不叫趙禎六郎,而是幹巴巴的叫太子。

  叫法生硬,但是心中的愛,一點不少!

  “好!我先給父皇,大娘娘唱百家姓吧!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趙禎搖頭晃腦的背了起來。

  “不錯,真不錯!”皇帝趙恒微微點著頭,臉上滿是欣慰,這一刻,他不是皇帝,隻是一個父親,一個為兒子一點點成績,便滿心歡喜的父親。

  “太子不是學了兩首童謠嗎?再給朕背一背另外一首!”

  百家姓固然不錯,把趙姓放在第一位,有拍馬屁之嫌,當然,這個馬屁,皇帝趙恒很受用。但是皇帝趙恒更看重那三字經,三字經才是真正的經典之作,融合了忠孝節義,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

  “遵旨!”趙禎有模有樣的行禮答應道。

  接著又把三字經背了一遍。

  “太子可知道這童謠裏麵的意思嗎?”

  “知道,張師傅都給兒臣講過了!”

  “那朕考考你!昔孟母,擇鄰處是什麽意思?”

  “昔孟母,擇鄰處,是出自孟母三遷的典故。”趙禎一邊說著,一邊搖頭晃腦的背道:“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這個故事出自漢代大儒劉向的《列女傳》。”趙禎的小臉上寫著慢慢的驕傲。

  “我兒真的不錯!這些都是左庶子教你的?”皇帝趙恒驚喜道。

  會背三字經,皇帝趙恒隻是高興,並不驚喜,但是連三字經背後的典故都知道,還會背誦,這就了不起了。要知道,張俊平擔任左庶子這才一天功夫,這要是日久天長,何愁太子不能成才?

  “回父皇,是張師傅教的!張師傅真的很厲害!說話也很和氣,很會講道理!他講的東西,兒臣一聽就懂!”趙禎得了表揚,還不忘分張俊平一些功勞。

  趙禎對張俊平的印象很好,說到張俊平,臉上忍不住流露出崇拜的神色。

  “禎兒,背的真好!餓了吧?”見趙禎對那張俊平如此喜歡,甚至崇拜,劉娥心裏忍不住酸溜溜的,開口岔開話題。

  “兒臣····兒臣確實有些餓了!”本想謙虛一句,可是肚子不爭氣,發出咕咕的抗議聲,趙禎摸摸肚子道。

  “太子餓了,傳膳!”劉娥順著趙禎的話音,吩咐太監傳膳。

  食不言,寢不語,如此一來,劉娥就打斷了皇帝趙恒和太子趙禎父子兩個的話題,不能繼續討論那張俊平。

  對張俊平皇後劉娥的心思非常的複雜。

  一方麵也希望張俊平能夠好好教導太子,讓太子能夠健康成長,一方麵又不希望張俊平和太子走的太近,最後能像向敏中那些老臣一樣。贏得太子嘴上的尊敬,心裏卻是厭煩的很。

  回到家,昨天交代的鍋灶已經弄好,好酒也買回來了。張俊平來到後院,看了一眼,鍋也都刷洗幹淨,就等著他回來使用了。

  張俊平洗漱一番,準備開始提純蒸餾酒。

  張祿趕忙把後院的下人都趕了出去,外麵安排了十幾個老家丁看著,誰也不允許進入後院,院裏隻剩下他和張貴兩個人伺候著。

  張俊平拎起一壇酒倒進鍋裏,大約七分滿才停下,蓋上鍋蓋,吩咐一聲,“點火!”

  那邊張貴忙著點火,張俊平把準備好的純銅打造的細管插到鍋蓋預留的小孔裏,又讓張祿找來幹淨綢緞把小孔塞嚴實。

  隨著鍋底下的火越燒越旺,十多分鍾,銅管裏開始往外冒蒸汽,一股濃鬱的酒香在院子裏四散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