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學習1
作者:上帝指使      更新:2021-03-26 14:35      字數:8995
  從高中到大學,我從來沒加入過什麽學校的官方社團,而是把大量的課餘乃至課上時間用在了看書、寫作、練拳等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也從沒想過要刻意認識很多人,直到現在我在學院裏也隻認識我們班的人,有幾個名字還記不太清了。

  但逐漸地,我開始接觸一些與我誌同道合的朋友,這其中有同齡人、有大我幾歲的學長學姐、也有年齡是我兩三倍的忘年交,有同在讀書的本科生、有專攻一隅的博士生、有事業有成的商人、有放浪形骸的藝術家音樂人、有搭手即倒的武功高手、有參加過越戰的退伍老兵,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寫詩彈琴、指點江山、放浪形骸……而反觀我的許多熱衷於社團、團委的同學,卻還停留在跟係主任握個手能興奮一整天的水平……

  狼行千裏吃肉,狗行千裏吃.屎。

  你是狼,你的圈子就是狼群,大家一塊兒吃肉。

  你是狗,你的圈子就是狗窩,大家爭著吃.屎,即使通過須溜拍馬搖尾巴勉強擠進狼群,也還是隻有吃.屎的份兒。

  目測有一波“看樣子你覺得你自己很牛逼啊”要襲來,我就提前回答了:如果跟這些陰陽怪氣冷嘲熱諷的人比的話,是。

  連承認自己比他人強的膽量都沒有,這活得是有多憋屈多窩囊?嘴上對人“久聞”、“佩服”、“哪裏”、“不敢”,肚裏暗罵“傻.碧”、“蠢.貨”、“尼.瑪”、“嗬嗬”,把鄉音發揮得淋漓盡致,還自以為掌握了人際交往的宇宙真理?別膈應人了。

  有朋友問我是怎麽認識那些人的,其實也是各種機緣巧合:講座、讀書會、酒館、劇場、音樂會、還有如**這樣的網絡工具等等……認識的方式也很簡單,因為某些原因聊了起來,聊著聊著互相覺得對方有料、有水平,就留聯係方式,逐漸就成了朋友。

  關鍵是,你有什麽資本讓人家想和你交結?遇到了優秀的人,靠什麽去讓人家對你有興趣?

  所以我的回答無非就是想說:提升自己永遠是第一位的,把心思專注於“搞好人際關係”,這是把希望寄托在他者身上,是不可靠且危險的。而專注於提升自己,則能夠自己把握自己,且隨著自己水平的提升,交際圈的整體質量也當然是會提高的,即使從功利的目的出發,這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況且,完善自我與交友本身不應該是功利的。

  好好學習不吃虧。那些瞎扯人脈的心靈雞湯都是騙人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自己牛叉自然身邊會聚集一群能人。

  特別是理工科。

  文科一定要學好英語。不過如果能當班長一定要當相當有用的,相當鍛煉。

  最近找工作,頗有感受,回答回答這個問題。去麵試的時候,大的企業,央企、軍工、研究院重視的東西按照重要順序依次排序,分別為以下幾點(本人純工科學生一枚,對文科方麵不太了解,僅以工科為例):1、所學專業是否對口,研究方向與公司需求是否一致;2、是否有出國留學經曆,如果在國內,本碩博是不是都是211、985高校;3、科研能力水平如何,是否有較高水平的文章發表(博士更為看中這一塊);4、學曆水平(基本上以碩士博士為主,這個一般在需求裏已經寫清楚了);5、筆試成績、麵試成績以及表達溝通水平。很明顯,你參加過什麽組織,舉辦過什麽活動,那些都是浮雲,是能給你錦上添花的東西,但都不具備含金量。所以,應該能看得很明白,大學裏到底應該做什麽,學什麽。世界大學排名,包括在天朝的大學排名,從來都不會因為你有些什麽關係人脈而顯得牛逼,隻有真正學術上做到讓人值得尊敬,才稱得上高等學府。而所謂的人際關係與人脈,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去獲得的附加品,你是普通人,你也結識不了什麽大神;你很牛逼,和你所聚在一起的人脈資源自然也是牛碧的人物。

  天朝自來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社會無論發展到什麽層次,這句話都會是顛撲不滅的真理,因為人類思想的高度決定了一切屬性。

  所以,在大學裏,還是埋頭好好學習吧,這才是你的立身之本,才是在以後的人生道路裏撐起你的尊嚴、人格、生活、物質等等各方麵健全行走的脊梁。

  看到底下的評論以及上麵有人回答,多做幾句解釋。

  我想提問者問出這個問題,所說的人際交往應該不是正常情況下我們在普通生活情況下的正常人際交流,這裏的人際關係所指的應該級別更高一些,需要時間鍛煉、培養。

  人際關係重要,但與學習比起來也不那麽重要,我以自己為例說明一下:

  本人本碩專業不一致,本科學習不好,主要做學生工作,在學生組織擔任過主要職位,同時大三在校團委給學生幹部培訓班當輔導員,學員都是各院係各組織**,包括校學生會**,算是在人際關係以及組織裏混得不錯,整個本科生涯,學術水平不咋地,在學生工作這一塊我自認為做到了頂尖位置。

  本科畢業,成績不好,所以沒有找專業公司,經過幾輪麵試,進了一家世界五百強做管培生,但是因為後來考研考上了放棄了。

  現在碩士即將畢業,投了幾份簡曆,目前手上有兩家研究院兩家軍工的offer,在挑選當中。

  本科那會一起進管培生的哥們,目前我知道的,專業技能不紮實的基本在做銷售或人力這一塊,工資待遇不錯,但是辛苦;在做專業這一塊的,基本上已經都在轉行技術。

  所以,我想說的是,走哪條路都會有出路,但是出路如何,發展如何,往下看。

  每個人對自己的定位不一樣,專業性質不一樣,但是對於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如果你讀到了碩士及以上,我覺得技術才是你的立身之本。相比較而言,學習能力與專業技能能讓你更容易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讓自己的生活出彩。

  更進一步的說,就算你人際關係做到再好,做到極致,你也到不了頂尖水平,任何行業,任何組織團體,頂端的那扇門肯定隻有專業基礎才是敲門磚,而人際關係隻是助力騰飛的翅膀。

  在天朝這樣的體製下,翻翻領導人的履曆,看看哪一個不是依靠專業技能起步而是依靠能說會道上位的?在我的了解當中,基本上所有的領導都是在技術崗位上走上管理崗位,就算是文科經濟管理等等領域,也是要講究專業水平,而不是人際交往。

  所以,看到這個問題的在讀生們,不要被我的答案或者哪幾個答案所左右,我們給出來的隻是一個參考,一個自己的經曆中所總結的個人見解,真正怎麽去對自己定位,知道自己擅長什麽,在哪方更容易出彩,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更能符合自己對自己的期待,考慮清楚再決定。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直到最近算是理出了一點頭緒,我願意聊聊我自己的想法。

  作為一名大三狗,在一所向“世界一流”方向努力的大學(官方語,雖然在我看來大學追求目標不應限於此)學習生活,算來已經2年零2個月,這一年過去,即將麵臨司法考試與研究生考試。據我兩年多的觀察體會,在選擇放棄衡平得失中,我認為大學中,應當留下一些純粹的東西。之所以這樣說,我覺得周圍同學朋友們所努力追求的東西並不那麽純粹,讓我覺得他們人生中缺少一些必要的態度與個性。我讚成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生會是一個值得過的人生,唯有純粹的東西才不失為豐富吧。

  你可能會問:大學生活才能稱作純粹的東西?我的答案是:人與人之間美好而純粹的情感和知識。

  1.人與人之間美好而純粹的情感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裏的愛情當然也包括親情與友情。曆史長河中,描繪情感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羅貫中筆下的劉關張桃園結義,茨威格筆下的那個癡情的陌生女人的來信,甚至是卡梅隆鏡頭裏的Rose和Jack(雖已被證明曆史上並無真事),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想說的是,站在曆史角度的來看,對人類留下深刻影響最為的便是謳歌感情的文學作品,以至於百年千年後人們還能談論與傳頌他們的故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康德盧梭是誰,但他可能讀過紅樓水滸三國。可見,那些曾經的“純粹”美好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曆久彌新,穿越古老的時空而進入一代代人的視野,也為他們所感動。

  2.知識與思想

  思想家改變著人類的曆史進程。舉個例子,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命題至今影響著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憲法解釋與實踐。德國通過了一部航空法案,說如果飛機被****劫持,在它飛入市區沿著軌跡會撞擊高樓的前多少秒的有效時間內,國家安全部門有權擊落被劫持的飛機以免大樓更多的人因此喪命。聯邦法院判決此條法律違憲,理由便在於國家把這些人當做了達成保護更多人這一目的手段與工具,因而這條法律無效。同那些謳歌美好感情的文學作品一樣,思想家們的思想成為人類精神的寶庫,穿越他們的年代而抵達我們今天的世界。我們回頭望向那些思想的巨人,心裏麵充滿虔誠的感激之情。

  所以,尤其是在大學生活沒有生存壓力的情況下,別去為未來的人生做太多的歸化,讓自己的大學生活留下些單純的東西,誠心實意的對待別人並懂得感恩,努力學好專業的知識(最好選擇的專業是你喜歡的),為此你需要看書多和別人平等無雜念的交流思想,我覺得大學如果能在這兩方麵問心無愧的話便足夠了。

  上述僅說明了大學應當追求的兩樣東西:純粹的情感與純粹的知識,可能並沒有回答樓主的問題“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在我看來,隻要所學的知識發自內心的好奇,與他人的交往不帶功利的目的,樓主的問題所反映出來矛盾也就不那麽激烈了。我猜樓主(以及其他同有困惑的同學)剛入大學(或已經一段時間但仍糾結於大學之意義),每天忙於社團(辦活動、寫策劃、填場等等)、上課、聚會吃飯、上雅思托福班,難得閑下來,一閑下來看到別人忙碌著,怕自己被別人落下。時間有限,要幹的事情太多,於是糾結於我要把時間投入到學習上更多一點還是人際交往上更多一點。我的答案是:努力把一些功利繁雜的思想排除在外,學習與人際交往保留純粹的態度,你的時間將足夠充裕,甚至可以投入到其他的興趣上。

  一、大學追求的價值——知識與情感:無奈的現狀、應持的態度與可嚐試的行動

  (一)學習:“學以致知”而非“學以致用”

  顧名思義,學習就是為了知道的而非為了應用的。你可能立即否定我的提法,可仔細想想,我們每天在“學習”上都幹了些什麽?

  1.大家都在為了學習做什麽(現狀)——為了保研而奮鬥!?

  我是學社會科學的,理工科可能情況有所不同。我們這代大學生對於“保研”二字似乎異常敏感,提及保研往往豎起耳朵生怕錯過了什麽。在我們大學,保研成績=80%GPA+10%學術科研+10%學生工作。我想你可能猜到大家再忙些什麽了,想“好好學習”的同學們很多都在為了各部分被加權的百分比努力。我想,可以將他們的學習稱作“學以致用”了吧。

  請注意(尤其是學社會人文學科的同學們):

  (1)所謂GPA(學分績):僅僅是衡量你的真實學習水平的一個微弱的參考指標。取得一個不理想的成績絕不代表你的努力=0,那些取得高成績(我們這統稱4.0)的無非是擅長於考試罷了。我一直以為:隻為GPA而學會忽視學問本身的價值,而缺乏對學問的一種尊重的心態。

  (2)所謂“培養科研能力”:

  A.關於“大學生創新實驗”的一類,如果它占用了你很長時間,你感覺相較於讀書從這裏收獲甚微的話,做一次就可以了。大學裏的各種科研活動(尤其是社會科學,在我們這體現為各種“創”),在我看來,最大的收獲是能和三四個靠譜的小夥伴一起合作的時光,繁重的事務最能考驗一個人品質,度過“選題-找老師-寫提綱-最終作品稿”這樣一段時間,合作的夥伴之間的感情非常的堅固,其間的苦辣酸甜會是大學生活中非常珍貴的財富。不過,這並不代表你可能從中收獲多少知識,或是自己的努力會與結果有多麽強烈的因果關係,反而相反。一個沒有學民法的學生如何做金融法的研究?你的專業知識究竟能對最後的調研結論能有多大的作用?恐怕這種創新計劃的形式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了。所以,決定之前請慎重思考:花費如此長的時間做出的含金量幾乎為零的成果,即便從中收獲了友誼,可浪費的多少寶貴的時間學習你本該傾心學習的專業知識呢?我看到太多的身邊的同學,忙忙碌碌於大創小創、社團工作,忘記了大學本本在專業的學習。大二下學期男神民法老師激情澎湃的講授,能有多少人認真在聽而沒在微信朋友圈淘寶虎撲籃球打2k以及其他各種繁忙的事務?舍本逐末也。以至於有一天想要好好學習的時候,忽然無所適從了。

  B.本科階段在一級刊物發表文章?私以為不要為此做過多的努力。必須承認,很多人在社會科學的思維能力上很有天賦,可是,想達到在一級刊物上發表文章的水平卻仍需相當功力的積累。否則易陷入一種盲目,囿於自己的小天地而不知山外之山,自以為掌握了學科的精髓與奧妙,卻不知學問無止境,現實中的問題層出不窮,理論、規則、實踐的矛盾絕無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2.對學習應持的態度:一定要腳踏實地做學問,摒棄分數等雜念,切記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實水平!

  從小到大,成績、排名是每一個學生、家長、老師頭腦中極為重要的評價學習的因素。以至於到了大學,這樣的慣性依然存在深刻的影響著我們對於學習的態度。一個簡單的區間為[0-4](我們學校GPA算法)的數字,深刻的改變著你我以及周圍人的行動。在我觀察看來,大多數人的態度是這樣的:

  (1)選課:“給分好嗎?”A.雖然老師講的很好,但給分不好的不選。B.隻要給分好,即使是大水課也要選。C.最好不點名沒作業期末考試一篇論文。(2)上課:A.必修課給分好的水一水懶一懶也不會影響成績,想聽的時候聽一下;給分不好的趕緊下課問老師問題讓老師對自己有印象,為了和老師搞好關係而給老師發郵件問問題,可這些問題自己沒有深入思考,或是隻要稍稍讀一點文獻就可以明白。B.選修課好玩的聽一聽,難懂的就算了吧。一節課能有一半人在抬頭看你老師講就不錯了。為此我為那些認真備課學問人品俱佳的老師由於學生的墮落造成的課堂效果感到很是心酸!可沒有辦法,聽與不聽、來與不來是學生的權利,既為權利則可行使也可不行使,他人無權幹涉。(3)考試:尤其社會學科,在考試前瘋狂刷夜突擊(當然我不反對,我反對的是平時不學就靠期末背)。可是,就應付考試而背的東西,記得越快忘得越快,原因在於記憶的時候並沒有深入思考這些概念、原理、規則內在的合理性,究竟要解決現實中的什麽問題(對法學尤甚)。應持的態度:

  很是喜歡上帝指使老師(嘛嘛大學法學院刑法教授)的一段話,特此摘錄供各位參考:上帝指使老師在《天朝法學家訪談錄》中對法科學子說道:“選擇一項你愛好的事業作為今後的工作,這樣你就不會怕苦、怕累。希望同學們能抵製生活中的種種誘惑,不要盲目跟風,應有自己的主見與個性;一定要多看書,多了解社會,多思考問題。一定要腳踏實地做學問,摒棄分數等雜念,切記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實水平。真正優秀的學生,要掌握良好的法律思維和解釋方法,這是需要通過自己的不斷摸索與實踐得到的。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法律所要求的正義感,要把法律的正義變成自己心中的正義,把正義的法理念,變成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

  每當糾結於期末考試影響的GPA、大學應當做些什麽時,我就把張老師的話拿出來讀一讀,心情便好了很多,義無反顧的沿著自己的足跡繼續前行。

  別為了一個高的分數而選課。隻要這是一個有真才實學、認真備課講課、能從中有所收獲的課都納入我的選課與聽課範圍。那些沒選上的課隻要時間和身體允許,我都會去聽一聽。有些課(法學中的一些極重要的部門法,比如民法和刑法)一年的時間不可能把它搞明白,頭腦中還存在很多邏輯不連貫與矛盾之處。再去聽一聽別的老師的課也是我的選擇。

  別為了為了一個高的分數而特意給老師發郵件(來讓老師知道我的名字)。如果一個問題思考成熟,經同學討論無果(對方不能說服我或他也有同樣的疑惑),我會選擇下課去問,節省時間又能清楚的表達疑問、思考解答、再提出疑問、再思考解答,在一個反複的純粹的知識的交流中釋疑解惑,別去在乎那些純粹的學問之外的東西。

  別為了一個高的分數而瘋狂刷夜不顧健康。並不是真的對考試多麽胸有成竹,相反我一度懷疑自己應對考試的能力。也不是我多灑脫而做到“視保研為糞土”,而是覺得刷夜去應付考試或許得不償失。熬夜對身體的損害實在不小,同時又是一個被時間催趕完成任務迅速記憶的過程,我又不喜歡。把腦子裏的東西串一串,寫在卷子上就好了。我的體會是:當你不那麽在意分數的時候,考試時沒有那麽緊張,不會為考試的後果而擔心,反而可能會把你的真實水平反映在成績上。

  謝謝諸位的點讚。知乎這樣一個地方讓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落成文字,同各位分享。時間過得真快,這半年發生了很多故事。我不知道,當以後重新看自己的文字而誠實地麵對自己時,會對我曾經寫下的看法抱有一種怎樣的心情。時間真的有種魔力,曾以為會永恒不變的東西在生命的洪流中時隱時現終而消失,曾經以為永遠不可能發生之事無可逃避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人還是不能太自信、太倔強。我接受上帝為命運所作的安排,我相信上帝造人帶著他獨特的思考。

  (二)讀書:了解知識、豐富思想的有效途徑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話永遠不過時。看書有兩種,一類是不得不讀之書,比如需要考試、為專業所需,一類是興趣所在之書,興趣因人各異。興趣所在若能與專業之書重合,那便很幸運了。讀什麽閑書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偏好、品味,看一個人的書架便能大致了解這個人。不建議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專業書上,選擇一些高質量的興趣所在的好書去讀。

  二、感情:它恐怕是世界上最難讓人琢磨明白的事了

  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改造世界的過程,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不免帶有主觀認識上的局限性。感情更是如此,每個人的經曆和體會都千差萬別,對感情的理解大不相同,我隻能聊聊我的經曆與看法,正在讀這篇回答的你也許會有同感,也許不讚同我的提法。我覺得都是好事,這正說明我們是獨立的有個性的個體。我寧願把我接下來的聊的想法與故事作為對自己心情的打掃與整理,那兒已經很久沒人進來過了,滿落灰塵。不過這也許已經超出題主的問題了。

  關於感情,上帝指使先生的見解比我深刻的多,從《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到《善良.豐富高貴》,總是能讀到一些頗讓人回味的提法,但那需要安靜地、信任地、平等地的心靈交流,善意地去理解作者的提法與人生經曆,也許會發現,上帝指使先生對人生的思考還是相當深刻的。在如此熱鬧的世界中,與周國平先生真正有共鳴的讀者似乎不多了。我曾和很多人聊過或者推薦過他的書,得到的回應寥寥無幾。我想這沒有是非可言,高下之分,每個人觀察世界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聊聊我這30年的體會和經曆:

  情感在我生命中的位置,比前者重要的多的多。

  要誠實的麵對的自己的情感,但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我一直這麽覺得。

  謝謝各位讀者沒看我的書,不然一定很有一種想死的感覺。考了些無聊的事,背了些無用的書,還在趕下一場考試。了些無用的書,還在趕下一場考試。幸運的是,遇到了一個可愛的女孩,還不知道以後能不能再見到她,還不知道人家有沒有男朋友。生活悄悄的讓人多了些期待。

  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高票的回答大多都說他們大學沒有參加過任何社團,而且答案中流露出的一些偏激的意見讓人無法認同。先占個樓,有時間待編輯

  學習和人際關係一樣重要。

  先不談學習,說說人際關係。

  先說下我的看法,毫無疑問它是有用的,很有用。請正確的看待人際關係,相對於朋友而言,人際關係對我是一個新的詞匯。

  我的朋友,我可以在他們麵前放開自己的,可以向他們露出自己的脆弱的一麵,我們是精神上的伴侶,彼此需要並且相互擁抱著。

  在大學中通過各種各樣渠道認識的人,是另一種情況。我在他們麵前,冷靜,寡言,深刻,盡全力的展現我自己的價值,而且我無時無刻不在這樣做,我是怎麽想的呢?因為我認識的這些人,有些真的非常厲害!我佩服他們,我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我希望在他們畢業之後遇到法律上的問題會想到,大學認識我這樣一個人,而且還不錯,他們,就是我的財路。我很可能就是他們認識的第一個律師。我是他們的朋友,而且專業知識過硬,人品夠好,那有生意可做的時候不找我找誰啊?

  不知道我這樣想對不對,其實高票的答案我也是讚同的,人際關係的核心就是對方的價值被你認同,而你也有寶貴的東西可以呈現給對方,你們互相交換你們的價值,獲得共利。

  可是不能就妄自菲薄,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可呈現給別人就封閉自己,自己進步和認識新朋友是一點都不矛盾的。

  一邊勇敢的認識更多厲害的人,一邊讓自己變得向他們一樣厲害吧!

  其實回頭想想,大學裏的人際關係很簡單,你對人友善一些,不輕易與人產生矛盾或者善於用溝通化解矛盾,對獎學金啊、xx優秀啊、學生幹部啊什麽的(不可否認,這些玩意兒對你畢業找工作,確切的說,被推薦有份好工作真有些用處,不可做世外高人),不傷感情公平競爭,甚至可以引導有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這些都會讓你自然而然為將來有牢固的同學圈打下基礎。

  總的來說,大學生時代還是簡單的,誰自身能力強誰就牛逼是主流,讓同學容易信服,反而那些搞關係的是不容於台麵的。

  好好珍惜你的大學生活吧。把學習(不僅指專業課)放在首位,合理安排時間,和同學們該樂嗬的時候樂嗬,該發瘋的時候發瘋,對人友善或者至少不刻薄,等畢業以後,你就會發現,你有了寶貴的自身價值,有了一兩個終生的哥們,說不定你的終生伴侶也是這個時候找到的。

  別老把自己放在不存在的魚與熊掌的選擇中。誰說一個學習強,自身價值高的人就一定沒有好的人際關係?學習與人際關係沒矛盾啊,人際關係不也是你需要學習的一部分嗎?難道你就那麽肉,肉到自己的能力隻能二選一?

  我覺得這世界上最蠢的問題就是那些教別人成為什麽樣的人的問題,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也正是這種多樣性造就了人類社會。這世界上有些人相信提升自己最重要,這樣的人能夠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勝任各種專業性工作;而有些人相信經營好人脈最重要,這樣的人則能夠整合資源,借力打力,充當協調者的角色。應該說我們這個社會同時需要這兩種人,並無所謂好與不好。你可以選擇成為其中一種人,可以不去跟另一種人交朋友,但是也沒必要對另一種人露出不屑的神情。

  所以說,到底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這個問題見仁見智,衡量好自己的性格和對未來的期望,做出自己的選擇就好,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麽辦的話,建議你做個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或者MBIT才儲分析,應該能給你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