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抱元之功,內息何物
作者:肉包子打我      更新:2021-03-28 11:13      字數:2250
  七日之後,九華山,靈秀峰。

  日頭剛過正午,青竹院北首的一間臥房內,門窗緊閉。

  蘇子陵赤著雙足盤膝坐在床榻上,雙手交疊落在小腹,閉目凝神,鼻息隨著胸腹之間的起伏緩緩而動,或是七息一呼,吐出沉屙廢氣,或是六息一吸,納入清新空氣,呼吸之間,氣脈漸漸變得悠長,自然而然凝練出點點內息,順著無形經脈沉入臍下丹田之中。

  這是三日前,他從蘇婉真那裏得來的《抱元功》。

  正所謂“抱元守一,定中生慧”,修行此功,能萃取內息,導引丹田,打坐入定,磨煉心性,為內功初學者打下極為堅實的基礎。

  本來按蘇婉真的意思,是絕對不會如此之快就教他內功訣竅的,隻能先練練樁功拳腳,最多再教幾套簡單劍法定招。

  因為內功修習,禁忌過多,尤其是入定行功,稍有差池,就要行岔經脈,極易反噬傷身。

  而這,就是所謂的“走火入魔”。

  首先,修習者要明了功法中的術語何解,比如“左脈行三寸,運兩寸,吐七息”中的“左脈”為何,“行”“運”有何區別,“寸”是多短,“息”是多長,種種釋解,都要了然於胸。

  當然,若是有授業之師時刻耳提麵命,這一要求自然是極易達成。

  其次,修習者要做到“虛實相照”。所謂“書言為虛,自身是實”,書中所言穴道方位如何,經絡排列如何,自身實際是否與其一致,若不一致,又當如何,對內功修習是否有礙,若是有礙又當如何解決,等等等等,必須慎之又慎。

  再次,修習者需牢記內功運行線路,熟悉內息如何運轉,需行走哪些經絡,還有途經的穴道方位,必須分毫不差,不可有任何錯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休息內功需要沉靜穩定,需要全神貫注,不可急功冒進,更不可心生雜念,否則運功差錯,半途而廢,輕則內息散盡,重則經脈損害,有性命之危。

  正因為有著如此多的要求和禁忌,蘇婉真本不同意蘇子陵修習內功,不論他如何心有智計,甚至智慧過人,但在她看來,終究隻是一個五歲的孩童,實在無法令人放心。

  卻不想,蘇子陵暗地裏找到她,直接表展露出了遠遠超出常人的記憶能力,是真正的過目不忘,簡直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

  然而她不知道的事,蘇子陵依舊有所保留。

  因純陽意念的緣故,他無論見過什麽,聽過什麽,還是聞過什麽,摸過什麽,隻要在“五覺”感官之內,隻要有過交集接觸,那麽隻需短短一瞬之間,就能將其牢牢記在心裏,久久不忘。

  這才是真正的驚世駭俗。

  不過就單他表現出來的,就足以令人驚歎了。

  在這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麵前,無論悟性還是心性,都被蘇婉真給忽略了,況且他的悟性與心性也確為上佳,並非不堪造就的愚蠢之輩。

  加之蘇子陵充分發揮了撒嬌賣萌的天然優勢,令她心甘情願就將《抱元功》傳給了他,細細將涉及到的穴道經絡、運功訣竅講解一遍,又親自指點看護著運行了一遍,這才放心任他修習。

  接連修習了三天,蘇子陵對《抱元功》的運轉法門已經極為熟絡,純陽意念高懸,心境似古井無波,生不起半絲雜念。

  他一心二用,一麵吐納呼吸,萃取氣脈中的內息,導入丹田之中積蓄,另一方麵內視全身,從氣流的湧入、肺泡的脹縮,再到血液的流轉、神經的波動,全方位觀察內息的產生和聚集模式,試圖探索其中的奧秘。

  大概半個時辰之後,蘇子陵睜開了雙眼,感受著略微有些鼓脹的丹田,長長地吐出一口濁氣。

  盤坐了那麽久,下身尤其是小腿處的血液已經有所凝滯,兩肩背部及後腰之處,也都有些酸脹。

  蘇子陵趕緊爬下床榻,扭動著四肢關節,活絡著全身筋骨,就差打上一套廣播體操。

  直到通體舒泰,他停下動作,走到窗前,將窗戶打開,再從桌上茶壺中,倒出一早燒好的涼白開,一杯兩口,連飲七杯,這才爬回床榻上,手撫著清涼的竹席,閉目沉思起來。

  ‘我第一次觀察的時候就知道,所謂“內息”,產生於口鼻呼吸之間的氣流交替,卻又不是單純的空氣,或是空氣中的某種氣體。’

  ‘本尊前生的網絡小說家對於傳統武俠中的內力真氣,大致有四種比較靠譜的猜測,一是人之意念運行,漸漸煉假成真,二是從人之血肉中提煉精氣,單純如此或進行再加工,三是從外界自然中吐納天地精氣或者靈機等能量,四是單純從肌肉伸縮中產生的力。’

  ‘我暫且對這四種說法進行驗證,昨天驗證的是第一種說法“意念說”,但在收攏了全部意念之後,“內息”仍在產生,可以暫且排除。’

  ‘今天試驗的是第二種說法“血肉精氣說”,經過觀察,這個說法有點搞頭。’

  蘇子陵想著“內息”產生的源頭,心裏繼續思索。

  ‘據我觀察,吸進來和吐出去的空氣,每一次在肺部交匯時,會沾染一點能量氣息,姑且稱之為“精氣”。’

  ‘而這“精氣”,有時會順著呼氣排出體外,有時又會順著吸氣進入血液之中。’

  ‘而隻有極其少數的“精氣”,已經順著呼氣出去了,卻沒被排出體外,又順著吸氣回歸肺部,或者順著吸氣進入血液中,卻沒有融入血液中,仍舊順著呼氣回歸肺部。’

  ‘隻有經過這兩種方式,重新出現在肺部的“精氣”,才是能被納入丹田積蓄起來的“內息”。’

  蘇子陵一點點抽絲剝繭,將“內息”如何產生的緣由理順清楚,記錄在純陽意念之中,然後繼續思索。

  ‘首先要肯定,通過這兩種方式產生的“內息”,一定有所區別,或許是“清濁”“陰陽”之別,不過這個隻是猜測,目前還不清楚,暫時擱置一旁,不用考慮。’

  ‘現在猜想一下,“內息”的前身,這種未經加工的“精氣”,究竟是什麽?’

  ‘真的是從血肉中產生的嗎?是氣化的血液?還是脂肪或者蛋白質?’

  蘇子陵心裏閃過一個個猜測,他在慢慢地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