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汗陵魔盒(十一)
作者:凝菊香      更新:2021-04-29 12:54      字數:2411
  “關於傳國玉璽的遺失,說來話長,其中一些細節,我們也隻能從相關的史料記載以及一些民間傳說中去分析推敲。”藝凝看著我說。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可是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竟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複歸於秦。

  秦子嬰元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鹹陽道左,秦亡。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改成為“漢傳國璽”。但是《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又記載“漢傳國玉璽”之上字跡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此為出入之一。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後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隨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傳國璽易主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中平六年,何進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傳國玉璽再次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傳某日辰時,一將見城南甄宮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係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當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或說歸於曹操。

  漢獻帝延康元年,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到了南朝,傳國璽曆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後來,大隋一統華夏,又將傳國璽收入隋宮楊家。

  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至此,傳國玉璽消失於中原。”藝凝看了我一眼,然後接著往下說道。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又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後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後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時至後周,因無傳國玉璽,始造二寶璽:一方為“皇帝承天受命之寶”,另一方為“皇帝神寶”。及至宋太祖趙匡胤受禪,傳此二寶,又製“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製“承天受命之寶”。此均為後製,與傳國玉璽有天壤之別。

  宋哲宗時,竟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製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

  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重現之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又銷聲匿跡。

  至元三十一年,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

  後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曆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製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裏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采用。

  皇太極滅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上麵刻著“皇帝之璽”。至清初時,紫禁城藏禦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極之“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

  至民國成立,清帝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十一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複不見蹤影。

  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曆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曆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聽藝凝說完,我禁閉雙唇久久不語。

  “由於曆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因此自宋代起,傳國璽作假便屢有發生。

  如剛才藝凝所說,宋紹聖三年,鹹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員考證,認定是“真秦製傳國璽”。然而,據後人考證,這其實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

  明弘治十三年,戶縣毛誌學在泥河裏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大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

  但清初故宮藏玉璽三十九方,其中被稱為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作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秦風看著我緩緩說到。此時,他已經完全恢複了往常的鎮定與銳利。

  “現在看來,這一方傳國玉璽的流傳史,簡直就是一部中華曆史的縮影。”我不由得感歎到,“可又有誰能想到,這方玉璽竟會安安靜靜的藏身在成吉思汗的秘陵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