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30      字數:5324
  禁止百姓行乞!

  冷冰冰的一句話,從陛下的口中道出時,眾人的不禁麵麵相覷。對於這個法令,他們並不陌生,事實上,直到現在,這個法令仍然飽受爭議。

  爭議的核心就是官府粗暴簡單的直接禁止行乞,是否會對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影響,尤其是那些貧苦百姓。

  盡管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飽受爭議,而且其間也發生過諸多的問題,甚至就連同最初的提出者,也表示自己當初考慮不周。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陛下本人仍然對此持以支持態度。

  “陛下,當年禁止行乞,是因為當年流民眾多,為促進邊域和南洋等地發展不得已而為之,目下聖天子在位,天下承平,百姓富足,再無饑寒之憂,即便是放馳行乞之禁,想必百姓也不會流離……”

  這一次站出來解釋的是張煌言,對於他的解釋,朱明忠並沒有立即反駁,而是聽他繼續說下去,聽他跟著又解釋道。

  “陛下,當年禁乞是朝廷為百姓將來計,至今已經禁乞二十年,二十年來,世間早已無丐,今日開禁,不過隻是廢以舊法而已……”

  聽著張煌言冠冕堂皇地為“解禁行乞”拋出一堆理由,朱明忠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他微微平複了一下情緒跟著開口說道。

  “張卿家,既然今天百姓富足,再無饑寒之憂,那麽廢不廢舊法,又有何區別?既然百姓不意出外乞討,那麽舊法即便是存在,也是於民無擾啊!說實話,就朕看來,一但此法廢止,諸多舊時乞行惡行就會再次出現我大明朗朗乾坤之下!”

  朱明忠的語氣隨之變得嚴厲,他冷冰冰的說道。

  “當年天下初定,朕下旨各地設立濟貧院、養濟院,劃撥專款用以救濟貧弱,可街麵上仍然有大量乞丐,即便是官府放田,許乞丐無償領受,可領受田地,受業為民的乞丐屈指可數。且各地乞丐受製於其丐頭,丐頭無不是妻妾如雲、錦衣玉食,享受乞丐供奉。除了乞討之外,乞丐更是屢屢敲詐勒索,那些在丐幫勢力範圍內的店家,逢年過節都要向丐幫幫主交一定的保護費,不交保護費的店家會經常被乞丐上門騷擾。就連一般的老百姓每逢紅白大事也得先送錢,即便是如此,也不可恨……”

  提及舊時乞丐的惡行,對於那些所謂的“可憐人”,朱明忠的心裏再也沒有絲毫同情。

  “當年“禁乞”期間,各地官府對各地丐頭加以偵訊,發現“采生折割”這種駭人聽聞之事,各地皆有,那些歹人為了騙取錢財,以此來博取世人的同情,獲取大量錢財。捕獲正常的人,通常是一些兒童,然後用刀斧將他們弄成殘疾,甚至是將人弄成動物形狀……諸位可曾記得,當年曾有報紙報道,當地有老乞丐牽著一隻狗熊在市場上表演,狗熊體型像馬一樣,能夠寫詩詞。禁乞後,老乞丐被捕,巡檢本計劃將狗熊送入動物園,誰知那狗熊寫道自己是長沙人,自小被乞丐捉去,先用啞藥使他不能發聲,有用針渾身紮傷,隨即殺狗熊取下皮包裹在身上,永不脫離。乞丐天天牽著他騙錢無數。眾人驚恐將他送入官府,隨還其家……其實這狗熊就是人,隻不過用殘忍的手法將其變了樣。此事真假難測,但是最為常見的做法是將捕來的孩童身體弄得殘缺不全,以博取別人的同情。如此“采生折割”的暴行,正是那睦所謂可憐人所做,可憐他們?誰去可憐這些人?”

  提及“采生折割”時,朱明忠的語氣中帶著透骨的冰涼,在這個時代他目睹太多的這類暴行,甚至就是在二十一世紀對於“采生折割”也偶有聽聞。

  “你們說解禁,解禁之後,要是有人再行以“采生折割”,誰來負責?是你,還是朕?”

  眼見陛下的語氣變得嚴厲起來,一旁的方以智趕忙打圓場道。

  “陛下息怒。其實“采生折割”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千年來,屢禁不止,所以在製定此法時,我等就已經考慮到這一情況,才會限定他們在特定的區域內行乞,如此,官府可以直接控製,以避免“采生折割”等事的發生,一但發現,既行嚴懲……”

  因為乞丐中有人采用“采生折割””,所以要製定法案禁止“采生折割”。猛的聽起來是多麽的合理,可是實際上,卻是屁用沒有。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一但準許乞討,一夜之間,很多已經消於世間的惡行就會再次湧現於世間,在利益的驅使下,“采生折割”這個已經消失的東西,會再次出現於世人眼前。

  朱明忠打心眼裏非常清楚,有些東西一但開了一個口子,恐怕連想禁都禁不了,所謂的“禁止”不過隻是笑話。他當即將草案往桌子上一扔道。

  “朕不知道,諸卿到底為什麽要在這裏為準不準百姓乞討,費神費力,與朕爭論,既然諸卿都說什麽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再談論什麽準百姓乞討,豈不是自食其言,如要諸卿一意糾纏此事,非但無益於百姓,反而會讓百姓的生計受到損失。朕要的閣臣是為百姓的生計著想,而不是為了讓百姓乞討去著想,成天尋思著讓百姓去的乞討要飯……這是盛世之臣的應該做的事情嗎?”

  眼見陛下一改往日彬彬有禮的態度,以近乎嚴厲的口吻批駁了“濟貧法”這項法案,一時間方以智、張煌言等從不禁都為之語塞了,特別是張煌言。其實一開始他主張準確百姓乞討,不過隻是覺得“禁止乞討”這樣的法令有些過分,畢竟“行乞流萬裏”的嚴懲,幾乎不亞於謀逆,麵對這樣的嚴厲的法令,他自然支持加以廢除,可是想要廢除一個法令並不容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廢除這個法令的東西,塞進另一個法案之中,按《大明律》兩法發生衝突的時候,皆以新令為準,這樣也就達到了不廢而廢的目的了。

  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陛下的態度卻如此的堅定,不僅如此,讓他大跌眼鏡的是,在這個問題上,陛下甚至根本就不給他解釋的機會,甚至於直接質疑起這些閣臣們的作用了。

  其實他們之所以會設定這個法令。還出於另一個方麵的考慮。如果僅僅隻是為了窮人。這些身居高位的人根本不需要如此費盡心機甚至冒著得罪陛下的風險。

  他們之所以會這樣費盡心機,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想減少人口往殖民地和諸夏流動的速度。自從興乾以來,海外拓殖大興,年都有少則數十萬多,多則上百萬的人口流往海外。

  盡管所有人都很清楚,海外拓殖是陛下倡導的。而且有利於大明內部的平衡。但是現在在很多人看來。隨著大量人口湧向海外。已經對大明的將來造成了新的危機。這種危機是大明國內的人口不斷減少,勢必會影響到大明的國力。

  對於這些身居高位的閣臣們來說,如果他們不想後世人指責為屍位素餐的話,就必須要麵對這個現實。

  但是他們卻又無法直接反對這一切。畢竟,一直以來陛下對海外移民的支持,可以用不遺餘力來形容。更何況移民事業還直接關係到諸位皇子將來的封國,如果直接反對的話。勢必會激起陛下的不滿。

  所以在思來想去之後。他們才會弄出了這麽一個法令,試圖通過廢除禁止乞討的法律來減少人口的對外流動。

  盡管表麵上看起來兩者並沒有什麽聯係,但是實際上,禁止乞討卻導致了大量百姓遷往海外。畢竟這直接使得許多百姓在麵對暫時的困難時,除了移民就沒有了其他的選擇。在過去他們可以通過乞討,度過短期的困難,但是現在他們往往隻能選擇移民。

  每年遷往海外的人之中,至少有一成左右的人,原本是有可能留下來的。因為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才會想出這麽一個暗度陳倉的辦法。

  如此一來,張煌言自然不能再解釋下去了,他甚至相信,這次這樣一份《濟貧法》必定會擱置,可是相比於“行乞”,《濟貧法》對於百姓無疑是是更為有利的,想到因為這麽一件“小事”,導致《濟貧法》的擱置,張煌言立即想到了後世的人們將會如何看待自己。

  畢竟在這個法令之中暗度陳倉的並不僅僅隻是廢除禁止乞討,同樣還有其他的一些辦法作為補充,盡可能的將人口留在本土。

  不過此刻的他更為關心自己接下來要挽回這一切,而不是讓陛下誤會自己。顯然陛下剛才已經以極為明確的態度否決了“禁止行乞”。可能接下來萬一導致《濟貧法》被陛下否決,那可就是罪過了。

  當這些大明朝的重臣因尷尬而陷入沉默之時,朱明忠看了一眼桌上的法案,然後冷冰冰的說道。

  “這份法案暫時留中吧!”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心急之下,張煌言立即出聲說道。

  “《濟貧法》事關百萬貧苦百姓生計,如此留中絕不利於百姓!”

  “貧苦百姓生計?”

  盯著張煌言,朱明忠反問道。

  “什麽是百姓生計,你告訴朕?是如今天下富紳兼並土地,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倍受饑寒,還是朝廷重稅,令百姓不堪其擾?”

  陛下突如其來的的反問,讓幾人無不是一愣。表麵上看起來他們所考慮的確確實實是那些從百姓的生計,但是真正的目的呢?

  當然是不可告人的。

  “都不是,今日官府掌握官田不下四萬萬畝,可發租官田尚不到兩萬萬畝,要是百萬貧苦百姓有衣食之憂,他們大可租種官田,人租百畝,有什麽衣食之憂?若是他們說什麽官田不能留傳子孫,那麽也可以往諸夏,諸夏授田少則數百畝,多則千畝,即便是說什麽諸夏非大明,那麽也可以往殖民地,殖民地同樣授田頗多……你們告訴朕,有這麽多選擇,他們都不願意選擇?”

  與重臣們的麵麵相覷不同,朱明忠依舊顯得鎮靜異常,盡管他在心裏已經猜出來,他們拿出這部法案的目的並沒有那麽單純,但是必須要裝作什麽都不知道。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件事兒擱置下來。而這就需要找一個其他的理由和借口。他繼續說道。

  “當年,朕之所以在設立濟貧院時,強調“有勞動能力的壯年者不濟”,之所以這麽做,一來是濟貧、養濟乃是出於對無勞動能力的百姓的體恤。時值壯年的丁壯要是認真勞作,又豈會愁衣食?就像現在許多貧苦百姓一般,官府屢屢鼓勵他們租種官田、移往諸夏,為何屢屢為其拒絕?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受不了勞作的辛苦,如果這邊一準行乞,指不定明日他們就會拋家舍業甘為乞丐,所以當年朕才會說“濟貧不濟懶”,隻濟老弱婦孺,不濟青壯。至於……”

  揚著手中那份《濟貧法》,針對其中那些不合時宜的甚至可以說超出時代的救濟辦法,朱明忠搖頭說道。

  “將此案留中,非是朕不仁,而是朕不意以以天下百姓之賦稅養活懶人,大明……”

  搖著頭,朱明忠感歎道。

  “在任何時候,大明都不能去養懶人,稅賦是百姓的血汗,是民脂民膏,取之於民,理應用之於民,有這筆銀錢去貼補他們,不如用於百姓子女的教育,不如用於診療,需要用銀子的地方太多,至於這行之以大仁的《濟貧法》……”

  將法案丟到桌子上,朱明忠用不近人情的語氣說道。

  “斷無需要之理,有養濟院、濟貧院、孤兒院既可濟扶老弱婦孺,能夠濟扶天下老弱婦孺就已經是大仁了,至於仁至於萬民、濟扶天下之人……那不是仁,那是害!養懶人……隻會讓人越來越懶!”

  聽完陛下如此這番的辯駁,方以智心悅誠服的點了點頭。而張煌言等人也徹底打消繼續說服陛下讓其接受“濟貧法”的打算,畢竟陛下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

  於是,方以智與張煌言交換了一個眼神後,隨即便向陛下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道。

  “陛下聖明,如此看來這“濟貧法”確實有些不妥。可是現在濟貧扶弱雖於各地推行,但卻無法可依,臣等以為“濟貧法”雖有不妥,但國家確實需要此法,從而讓濟貧有法可依……”

  對於方以智的這個建議,朱明忠並沒有反對,畢竟,他本身就是抱定循序漸進打算,於是便欣然點頭同意道。

  “恩,那就照卿家的意思去辦吧,至於這濟貧如何個濟法,依朕看來還有待考證。”

  “是,陛下,臣等下去之後一定認真查驗這幾年,濟貧舉措,務必得出最為穩妥的法子。”

  方以智趕忙持象牙笏板領命道。

  “那就拜托諸位卿家了。”

  朱明忠滿意的點了點頭道。隨即他又語重心長的補充道。

  “大明能有今日,全是以法製國之功,這立法之事事關重大,事關大明未來數百年之安穩,所以涉及立法之事,一定要謹慎行事才行。否則就算立法的本意是出於善意,卻會弄巧成拙害了百姓。就像這份《濟貧法》。朕相信諸位卿家在製定這份草案之初確實是抱著救助窮苦百姓的想法。但這其中的一些條款真能幫助百姓擺脫困境嗎?”

  眼見陛下突然又將話鋒轉到幫助百姓擺脫困境上,方以智就小心翼翼的詢問道。

  “陛下,您覺得《濟貧法》有什麽不妥嗎?”

  ““濟貧”其實,就本意上來說,本身就有問題,常言道“救急不救窮”,要是一味救貧,隻會讓其產生依賴性,總不能老是讓人依靠救濟吧!這“濟貧”的本意是為了讓百姓擺脫困境,所以,要多在這方麵做文章。”

  不是自然而然的著名中想到了另一個時空中西歐的某些國家,他們的社會福利體係是無微不至的。但是想又養出來一批什麽樣的人呢?一群不勞而獲靠社會福利混吃等死的人。而這直接催生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所謂的無微不至的福利,真正的受益者也就是那些不勞而獲的人。最終一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依靠福利生活的時候。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未來。

  盡管現在大明不可能建立那樣的社會福利體係,頂多也就是拿出一些糧食銀錢,保證一些人能吃飽飯,但是必須要防微杜漸。

  “諸卿不必緊張。朕的心裏還有些疑惑。”

  朱明忠說著又翻了手中的《濟貧法》,然後說道。

  “過去,依據《禁乞令》官府有權把乞丐、流民流放到海外,令其自食其力,至於孤兒,在孤兒院中也要接受教育,包括技能教育,待成年後,使其自食其力,其核心就是“自食其力”,而朕觀這部“濟貧法”,重在“濟”。,而不是“自食其力”,所以,朕希望諸位能夠仔細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看著麵前的諸卿,朱明忠語重心長的說道。

  “自其食力,以朕看來這才是“濟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