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求支持,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30      字數:4281
  政治就是協調的藝術,平衡的技巧。

  盡管身為皇帝的朱明忠,記不清楚是在什麽地方看到的這句話,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文官一家獨大,是明朝政治的諸多弊端之一,而文官獨大在科舉取士的社會似乎是無解的。

  也正因如此,如何破解文官獨大,確保權力平衡,就成了朱明忠不得不考慮的事情,盡管設立了以開國功臣為核心的勳臣以及退役官兵為基礎的勳士群體,並且通過嚴格的法令,禁止文官染指軍隊,且通過近代化的文官考試取代了科舉製。可是總體上來說,掌握著中樞、地方以及人、財、法等權力的文官,其影響力仍然遠非武官所能相比。

  如何打破文官獨大?

  如果對手太強大,而且不能徹底打倒,那就往裏摻沙子。禁止文臣染指軍事,是削弱其影響力,至於所謂的“沙子”,就是在興乾元年設立的“門下司”,這個看似內廷侍從機構,成為文官體係中唯一一個不需要通過文官考試既可任官的機構,二十多年來,大量的勳臣子侄,正是以“幸臣”的身份通過“門下司”進入大明官場,成為封疆之吏或者中樞官員。於文官體製中,他們是一個異類,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是純粹的文官。

  身為門下司侍中的顧衍生,非常清楚自己並不是純粹的文官,做為“幸臣”必須要有作為幸臣的覺悟,但是他必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門下司是陛下的門下司!”

  盡管秉持這一原則,但是在太子監國時,他同樣也會積極的向太子提供一些建議,供其參考,不過,這一次,他卻選擇沉默,不是因為他沒有合適的建議,而是因為太子府,大明的太子可以自設幕府,可以自行招募官員,直接任命官職,所以,在太子身邊,同樣有一批頗有才學的官員,太子在這個時候,往往會征求他們的意見,作為侍中的顧衍生這才會選擇沉默。

  “陛下讓太子監國,不僅僅是為了鍛煉太子,同樣也是為了鍛煉太子的幕府。”

  “門下司是陛下的門下司!”

  這個道理,朝廷百官明白,身為太子的朱和嘉也非常清楚,或許門下司會作為他處理國事的參謀,但是他更願意相信自己的“門下司”,也就是太子幕府。

  作為大明的第一個太子幕府,在設立幕府時,朱和嘉幾乎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應該以什麽官員為主?盡管並沒有類似的經驗,但是在軍隊中任職的經驗,卻讓他做出了另一個選擇,他所需要幕僚並不是一定要經驗豐富的事務官員,因為太子幕僚大多數時候,並沒有實際性的事務,他需要是僅僅隻是參謀,為他提供建議的參謀。

  就像現在,當如何處置數十萬俘虜的事情被內閣“丟”給自己之後,第一次麵對如此棘手的問題,朱和嘉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參謀長”。

  不過,朱和嘉為自己選擇的“參謀長”並不是朝中的官員,甚至壓根就不是官員,而隻是一名學者。

  “薑齋先生,現在內閣將西域善後事宜,交由本宮處置,這件事何等棘手你是知道的,這本宮應該如何處置?”

  也許是因為從少年起就在軍校以及軍中任職的關係,所以朱和嘉行事素來直接幹脆。

  “嗯,殿下喝茶。”

  王夫人略點下頭,並沒有說什麽。

  盡管作為太子的幕僚,但他並不是官員,與其說是他是幕僚,倒不是他是太子府的“清客”,在絕大多數時候,他仍然和過去一樣,在書院任教。其實,他曾是

  表麵上看來,他並不像是太子府的幕僚,而隻是是一個頗有名望的教授,可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作為太子曾經的老師之一,他對太子一些頗有影響,而太子對他也極為尊重。

  “其實,從陛下出巡起,臣就知道這件事,最終會落到太子的身上。”

  已經六十五歲的王夫之,說話語氣很慢,在興乾朝早期的官員之中,他的經曆最為坎坷,當年他身為提督學政,因為未能阻止陛下廢除科舉,而飽受士林批評,這甚至直接導致了他的辭職,後來於清河書院任教授,再到回鄉創辦湘潭書院,但數年前,卻因為主張限製君權,遭到書院紳董的抵製,最後不得不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書院,隨後收到清河書院的邀請,再次返回書院任教授。如此充滿波折的經曆,不可不謂之豐富。

  “這是難得的機會。”

  朱和嘉笑道。

  “父皇希望籍此機會讓本宮加以磨練,無論事情最終結果如何,他都會接受,其實……”

  “其實,陛下如此安排,倒是再穩妥不過,我大明自高皇帝以來,盡管太子皆於陛下身邊參與國政,可也僅僅隻是參與,大多數時候,都隻是作為旁聽者,實際上,大都沒有多少主國經驗。而陛下襲位後,其心思自非曆代皇帝所能及。”

  或許一直以來,皆主張限製君權,但是對於陛下,王夫之同樣是極為推崇,甚至這也是他主張限製君權的原因——大明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像陛下一樣的君主。

  “所以,自從殿下返回中都後,陛下經常外出巡視,每次皆由太子監國,雖然內閣可處置大部分事物,但太子難免仍需決斷國事,如此數年太子主事之穩,也是有目共睹的,也是陛下的初衷,隻是,這些年天下承平,素無大事,雖然天下人皆言殿下英明,可實際不過隻是天下無事而已,而陛下令殿下監國,為的是什麽?”

  抬頭看著太子,王夫之自問自答道。

  “為的自然是將來殿下繼承大統後,可令大明盛世延續,不至於因為不知國事,令國事崩壞。”

  略點下頭,朱和嘉說道。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父皇打下這麽大片江山,可謂是恒古所未有的基業,要是在本宮手中丟下了,那本宮可就是天下的罪人了,所以本宮決不敢有絲毫懈怠。”

  對於身為太子的朱和嘉而言,他知道自己身上的壓力有多大,他所麵對的帝國是一個超過曆朝曆代的帝國,而在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在父皇的推動下,這個帝國還會繼續擴張,而這一切最終都會交到他的手上,到那時,將會麵對什麽樣的考驗?是他從不敢想象的。

  現在西域問題,不過隻是開始罷了。

  “殿下勤勉,世人皆知,但國事絕非一個勤字既可,世宗、神宗皇帝,從來談不上勤政,可卻正是大明盛世之時,孝烈皇帝論勤政幾不遜於高皇帝,可又豈能力挽狂瀾?”

  王夫之的反問,讓朱和嘉的眉頭微皺,心裏同樣也帶著一些疑惑,疑惑著他為什麽沒有給出一個的建議?

  思索片刻,朱和嘉似乎聽出了王夫之話中的意思。

  “薑齋先生,你的意思是……內閣?”

  “殿下!”

  見太子這麽快就反應了過來,王夫之便笑著說道。

  “陛下讓太子監國,並不是意味著,太子必須要事事親曆親為,否則,大明為何設立內閣?內閣是陛下的輔臣,既然太子監國,自然是太子的輔臣,這次西域之事,內閣一時無法決斷,征求上意,如此確實也是尋常,隻是此次到底是無法決斷,還是因問題棘手,才把這個皮球踢給殿下?”

  王夫之的反問,讓朱和嘉的臉色微微一變,一開始的時候,他確實以為這是難得的磨練,但現在看來,磨練並不一定是針對一個問題,作出具體的決定,父皇所要的磨練又是什麽?

  “其實,即便是這一次殿下做出了一個讓各方滿意的決斷,但是,將來呢?我大明之大豈止萬裏,萬裏之地事務諸多,今天有西域之事,明日有南洋之事,事物皆有不同,難道次次碰到難題都要“聖裁”不成?如此又要內閣何用?”

  離開清河書院之後,坐在馬車中朱和嘉的表情不時的變幻著,他甚至又一次想到了少年時,父皇的那句話。

  “做皇帝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處理事,而是如何用人,隻要用對了人,國家也就太平無事了!”

  用人!

  識人、用人……

  朱和嘉似乎明白了,明白了為什麽許多明君在屏風上記下某個大臣的名字,也為什麽父皇總會在他的小冊子上,記下一些名字,並且吩咐門下司調來他們的資料,父皇看似很少過問朝政,其實,正是因為父皇能夠發現人才,並且能讓人才人盡其用。

  但是識人、用人隻是開始,更為重要的是什麽?

  想通了其中的關鍵之後。朱和嘉的內心充滿喜悅,在這一瞬間,他甚至看到了父皇讓自己監國的目的所在,並不是讓他事事親曆親為的解決國內事務,那是大臣的事情,對於皇帝而言,所需要的,就是用好辦事的大臣,這才是處理國事的根本。

  回到了太子東宮後,朱和嘉直接吩咐女官取來內閣的奏折,然後直接在奏折上批閱,隨後又吩咐人送回內閣。

  “知道了!”

  如此三字,被送到方以智的麵前時,他頓時傻了眼,他未及細想後背就冒出了一股冷汗。

  “殿下生氣了!”

  將奏折丟給張煌言,方以智苦笑道。

  “蒼水,看來,咱們到底還是沒有弄明白啊!”

  “別忘了太子是陛下一手教出來的,陛下一直不說,並不意味著,太子不會學啊。”

  一聲長歎後,張煌言看著奏折上的三個字,苦笑道。

  “得了,咱們還是趕緊把這件事處理好吧,殿下是生氣不錯,可如果咱們不把這件事處置好,到時候,恐怕就不單單是生氣的事了。”

  看著搖頭苦笑的張煌言,方以智突然笑道。

  “其實,這也是好事。”

  “哦?”

  “太子今年不過才二十幾歲,就看穿了為人君的根本,陛下後繼有人,大明的將來可期啊。”

  說出這句話後,方以智與張煌言兩人無不是哈哈大笑起來,在大笑之餘,像是想起什麽似的,方以智又問道,

  “如果所料不差的話,這次顧衍生的日子,應該也不好過吧!”

  何止是不好過,簡單是如會針氈,幾乎是在得知太子的批示的令旨後,顧衍生就像是急著澄清什麽似的,第一時間趕到到了東宮,還不等他解釋,就不得不持笏站在太子麵前,迎接著太子的雷霆之怒。

  “顧衍生,你告訴本宮,門下司是什麽?”

  “門下司是宮廷侍從,是陛下的近臣,為陛下參謀國事……”

  額頭冒著汗,顧衍生的臉色顯得極不自然。

  “那麽本宮問你,既然父皇出巡,本宮監國,門下司應該是何人的參謀?”

  “自,自應該為殿下參謀事務……”

  持笏深揖的顧衍生也沒有解釋他的想法,無論什麽解釋,在事實麵前都是蒼白的。

  “那在這件事中,你又是如何參謀的?”

  冷冰冰的反問之後,朱和嘉直接說道。

  “顧衍生,你是父皇任命的門下司侍中,按道理,本宮不便追究你的責任,可既然你是在本宮監國時失職,那麽這失職的責任總是要追究的,侍中是宮廷近臣,容不得失責!現在平南總督的任期已到,你就到平南去吧……”

  在顧衍生失魂落魄的離開東宮時,對他的處置立即在中都傳遍了,朝野無不是為之震驚,一時間,對此事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對西域降人的關注,輿論雖然談不嘩然,但卻也看到了殿下的另一麵,畢竟,任曆來的“規矩”,侍中入朝至少可以為一部尚書,而現在卻直接被發配到最偏遠的平南,這不能不讓人震驚。

  而更讓人詫異的是,對於顧衍生的這個任命,內閣並沒有封還,所有人都知道,他們沒有封還,並不是因為趁機打壓門下司,而是因為太子對內閣同樣極為不滿,因為門下司是宮廷侍從,所以他才能直接處置。

  顧衍生的去職,雖然談不上殺雞給猴看,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太子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