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百姓苦(求支持,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9      字數:4275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在商船靠港的時候,《移民之歌》的曲樂聲,遠遠的從港邊傳來,那艘遠航的飛剪船的甲板上,站滿了移居異域的人們。此時,他們站在甲板上,看著即將遠去的故土,在那裏大聲呼喊著,許多人都跪了下去,衝著家鄉的方向哭喊著,叩著頭。

  這一幕,總是如此的撕心裂肺,總讓人如此的難過。在移民們的哭喊聲中,移民船被蒸汽拖船拖出了港灣,它將被拖至外海,然後乘風破浪,把移民們送到移居地。

  隆隆的禮炮聲響起了,灣內船舶都在用禮炮為他們送行,為這些開拓者們。

  “前進!同胞們,跨越大洋,向著南國,向著新夏……”

  於唇邊輕輕的吟唱著這首《移民之歌》,朱和域的眼睛微紅,淚水幾度險些落下。

  他同樣也是移民,再過幾年,他同樣也要離開大明,前往異域。

  拜別爹娘,祖墳,前往異域他鄉謀生。

  盡管《移民之歌》的歌詞看似豪邁,什麽開拓者、什麽文明傳播者,什麽英雄,不過都是掩飾罷了。

  “父皇啊,當年你在寫這首歌的時候,是否想到有一天,他們也會唱著這首歌,送兒臣離開啊……”

  凝視著港口中那些離開的學生,朱和域默默的想到。

  最後又是搖頭長歎,說是英雄,可不是迫不得已,誰又願意離開家鄉?

  即便是皇子,歸根到底,也與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

  很快,朱和域便下了船,登上了前往火車站的馬車。然後乘火車前往中都。

  晉王的到來,在中都並沒有引起任何波瀾。甚至都沒有大臣知道此事,實際上,這隻不過是孩子回家而已。

  而皇帝與皇子在一起時,是不是應該恪守君臣之禮?

  首先應該是父子。

  當朱和域在南京的途中,“經過”中都時,除了田昭這個當娘的歡喜的差點流出汗來,作為父親的朱明忠同樣也很是歡喜。

  父子兩人應該一起去做什麽呢?

  最終兩人選擇了在皇家林場狩獵,騎在馬上,馳騁於森林間,在獵犬狂吠中,銃聲時而響起,更多的則是父子兩人的歡笑聲。

  從清晨,直到中午,整整半天時間,就像朱和域小時候一樣,父子兩人在獵場中狩獵,隻不過今天,沒有其它的皇子參與罷了。

  這樣的機會很難得,尤其是當父皇親自烤起剛捕獲的獵物時,看著父皇,朱和域把那天與皇兄談過的話題,一一說給了父皇。當然也提到了他與皇兄的憂慮。

  “……我和大哥,都擔心將來,大臣和與勳貴,是否會因為商業利益,而結成利益的共同體,這樣一來,是否會對皇家構成危險。”

  看著父皇,朱和域並沒有因為自己是晉王,而小心翼翼的不去談論大明的將來,畢竟大明的將來,同樣也與他有關,他是晉國的晉王,但是卻受封於大明,即便是將來,他的兒子、孫子,也將受封於大明,隻有得到大明的冊封,才會成為晉國的正統。

  “那麽,你們是怎麽想的呢?”

  朱明忠笑問道。

  “你們兄弟兩個在天津呆了半個月,應該有些自己的想法吧。”

  “父皇,皇兄覺得,僅僅隻是依靠大臣製約勳臣,勳臣製約大臣的平衡,並不能保證平衡,我也這麽認為,所以有必要再引入另一股力量,對兩者加以製約。”

  見父皇似乎很有興趣,朱和域又繼續說道。

  “比如谘議局,給予他們更多的權力,通過谘議局,借助百姓的力量去製約他們。”

  在天津,他和皇兄討論了十幾天,到最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引入新的力量,借助新的力量去製約兩者,平衡兩者。

  “嗯,應該說是大臣、勳貴以及谘議局的三重互相平衡,互相製約。”

  在兒子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朱明忠甚至有些詫異的看著他,來自二十一世紀的他很清楚,兒子的這個建議是什麽意思,等同於開設議會!

  在過去的十八年中,朱明忠一直在借鑒著後世的經驗對大明的政體進行改良,十八年來,一方麵是工業革命的在改變著大明,而另一方麵,充分借鑒二十一世紀的政權結構,已經出現在大明,並且被普遍接受,當然,其中許多機構都是以複古的名義設立的,比如谘議局,就借鑒了漢代的“三老”。

  盡管驚訝於兒子化谘議局為議會的建議,但是是朱明忠卻也深知議會的不足。

  “大臣不可靠,勳貴亦不可靠,究其原因,在於利益!”

  看著火中正滴著油的鹿肉,朱明忠顯得有些失望,現在這片占地麵積不菲的皇家林場,已經引來了像老虎、豹子、狼之類的猛獸,但可惜的是他還沒有獵到那樣的猛獸。

  盡管對於沒有打到老虎感覺有些失望,但朱明忠還是沒有忘記與兒子的聊天。

  “既然他們會因為利益變得不可靠,那麽百姓就不會如此嗎?”

  轉動著烤架上的鹿肉,朱明忠繼續說道。

  “父皇,兒臣以覺得,現在地方谘議局,可以用於製約官員,也可以用於約束勳貴,隻要皇家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

  見兒子提及谘議局,朱明忠心底隻是一陣無奈,設立谘議局的作用,是為了監督官府施政,一定程度上是繼承漢代的“三老製度”。但如果按照和域的說法,這谘議就會變成議會,而這恰恰是朱明忠所不願意看到的。

  不過盡管如此,他仍然示意和域說下去。

  “兒臣以為,現在谘議局既然可以監督地方官府,向吏部提交任免建議。那為何不能將官員考核等事由交給谘議局呢?如此官員上受製於朝廷,下受製造於谘議局,其自然不敢越雷池半步。”

  “和域,你的想法很好,但是,”

  聽著兒子的講述,朱明忠反問道。

  “如此一來,官員應該向誰負責呢?如果是向朝廷,那他就必須達成朝廷下達的各項指令,如果是向谘議局,那谘議局議員提出不合理要求,比如某地谘議局要求減少教育附加,以減輕百姓負擔,教育經費,應該由官府承擔,官員若是拒絕,他們考核官員為不稱職,又該如何?若是官員為圖稱職、為謀晉升,百般討好谘議局,又該如何?”

  “父皇,您不是說過,朝廷負擔教育開支是理所當然嗎?”

  朱和域有些不解的問道。

  “一開始是教育,然後是施藥局,然後濟貧撫困,然後,嗯,從搖籃到墳墓,會願意給予百姓一切所需要的,隻要有利於他們獲得權力!相信我,一旦那些官員發現,他們隻需要討好谘議局,就可以升官,那麽為了獲得谘議局的支持,他們絕不會介意損公肥私。”

  “父皇,谘議局中皆是士紳,他們絕不會如此的……急百姓之所急的。”

  受父皇的影響,對於所謂的“士紳”。朱和域同樣持以警惕的態度。

  “確實,他們現在確實不會,非但不會,他們還會通過法律的方式,去千方百計的壓榨百姓!去損公肥私。”

  受限於時代,朱明忠便從另一方麵說道。

  “比如,為了邀好掌握著他們仕途的士紳,官員們會紛紛支持“官田發賣”,現在,就有很多官員支持發賣官田,他們的理由是“朝廷握有天下土地之半,實不利於百姓,坊間不知多少百姓無地可種,隻得於城中乞食”,看似是赤子之心皆為百姓,可假如現在朝廷發賣官田,和域,你覺得會有多少百姓能得到土地?”

  父皇的反問,讓朱和域一陣詫異,思索片刻,他搖頭說道。

  “現在地價昂貴,尋常百姓自然買不起,到最後從中受益的恐怕還是地方豪門大戶。”

  稍作思索,朱和域又說道。

  “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限製,比如隻準少地無地的百姓購地,而且……”

  話未說完,朱和域有些鬱悶的說道。

  “恐怕,到最後,還是禁止不了百姓把土地賣給大戶,古往今來,每逢災荒豪門大戶總會行以土地兼並。”

  “是啊,發賣的結果,最後還是落到豪門大戶的手中,而現在,官員就可以以此邀好於豪門大戶,損公肥私,施恩於民,你說如果讓谘議局來考核官員,甚至任免官員,會不會導致這一切?”

  見兒子在那裏沉思著,朱明忠又說道。

  “而且,未來在谘議員的任命上,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發生變化,現在是官員點派地方知名士紳擔任,而到了省、府兩級谘議局,就是各府縣谘議局選舉代表,那麽,將來會不會由百姓選舉縣谘議局呢?”

  反問之餘,朱明忠笑說道。

  “百姓的心裏有杆秤,他們在選擇人選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誰的許諾更為誘人,而作出選擇,久而久之,為了得到選票,那些谘議員就會急民之所急,為百姓發聲,為其爭取權益,這個權益合理了,對於國家是件好事,可如果不合理,就會拖垮整個國家。”

  想到穿越來到明朝之前,歐美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發達國家陷入的死循環,朱明忠的心裏暗自長歎,那些左翼黨派靠著對百姓許諾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獲得政權,為了獲得選票他們推出的福利更是幾乎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可是代價是國家背負沉重的負擔,隻能不斷的降低軍費、教育、科研等各個方麵的開支的。即便是有些國家失去政權的右翼力量上台,也是積重難返,因為民選政府降福利就是結束政治生涯,順便給繼任者提供提高威望的工具,所以歐美各國麵臨的死循環。

  而現在談論這種死循環對於大明來說,還為時太早,畢竟,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現在的大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

  可是朱明忠的內心是排斥“黃左”的,甚至排斥所謂的“兼愛”或者“博愛”,畢竟,在他看來,一個帝國是不需要“兼愛”的。

  “父皇,他們真的會這麽做嗎?”

  朱和域有些不解的反問道。

  “當年闖賊兵臨京師城下,有人建議南遷,而烈皇本人也希望南遷,當年那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朝廷遷都南京、再籌複興應該是最好的抉擇。要知道強盛如唐,首都長安也曾被安史叛軍和吐蕃相繼攻占,最終唐廷避往蜀地才得以平定叛亂;北宋末年皇九子趙構退往臨安甚至一度避敵海上,雖是偏安,但卻也得以繼續享國祚百年。可是為什麽,沒能南遷?”

  朱和域立即答道。

  “當年盡管烈皇自身極度渴望遷往南京、躲避敵鋒,自崇禎十六年春便與時任首輔周延儒商議南遷之事。但是在後來的多次商議之中,烈皇都未曾明確表態支持南遷,僅有少數品階較低的官員提出南遷方案,但因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最終隻能作罷。後人常言烈皇不主動提出南遷而指責其不能承擔責任,不願意背負丟棄國都、宗室陵寢的罵名,實則大臣亦也是如此,烈皇不願負其罵名,大臣大抵也是不願背負罵名。”

  提及當年的舊事,朱和域的眉頭一鎖,然後說道。

  “父皇我明白了,當年麵臨亡國的危險,盡管烈皇固然不願背負罵名,但為人臣者,理應為君分憂,可諸臣仍然隻考慮個人名聲,而不顧天下,他們既然能如此,那麽將來,他們事必會為個人利益,施恩於百姓,全不顧國家利益。”

  “所以啊……”

  向烤肉上撒了一把孜然,朱明忠笑道。

  “勳貴、百官、百姓,其實,說到底,本質上都會為利益驅使,而作為皇帝的,就是要平衡各方的利益,不能讓任何一方失衡,也不能讓任何一方與另一方結成鞏固的盟友,至於其它……”

  原本朱明忠想說順其自然,但沉思片刻,朱明忠說道。

  “不過,你剛才的那個建議很好,確實應該建立國家的谘議局,但不是大明的……應該是……帝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