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求票,求支持)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9      字數:4288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創新朝,為新朝之君!

  古往今來,這是不知多少人的夢想。對於京師上萬文武官員來說,他們中的不少人曾經曆過崇禎朝的末日,也曾目睹過大順農民軍衰敗,自然也經曆了看似如日中天的大清是如何敗走西北。

  這年月早就變成了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大臣。無論這世事如何變化,他們依然還是這朝廷裏的官員。當然想要繼續帶著這烏紗帽,就要學會見風使舵。學會如何看透的天命。

  其實所謂的看透天命,不過就是見風使舵,就是識時務。隻要做到了這兩點,他們就能夠在這風雲變幻中立於不敗之地。從而享受著榮華富貴。

  天命在何?

  何為天命?

  對於這些早就習慣了見風使舵,習慣了識時務者的京師內的文武官員來說,經曆了這些變化後,盡管一麵感歎著天命的變化莫測,但他們稍在心裏盤算一二,也能看出今日李楚正是正應天命。其麾下三十萬人馬,再加上洪承疇領西南數省相投後,其麾下人馬幾近八十萬,論勢頭恐怕就是大清國也不過如此。

  能不廢一兵一卒便可以平空得到西南數省,這可不就是正應天命?難道經過了幾十的劫難之後,這天命正應在李子淵的身上。

  十八子坐天下。

  這種話誰都知道當不得真,可是在這個時候,又有誰會懷疑呢?非但尋常百姓相信,就連這京中的百官似乎也相信了這“十八子坐天下”的童謠讖語,畢竟,童謠讖語有時候準得嚇人。

  當年的十八子得了天下,興了李唐,成就了大唐幾百年基業,開創了當年的貞觀盛世。那麽今天十八子坐天下,豈不也正暗合了天數。

  新朝為“唐”。

  難道這也是天數?

  大亂之後方可大治,天理循環如此實是天命。

  似乎真的有這個道理,誰又知道呢?

  謊言說多了,聽的人會相信,就連同說的人,同樣也會相信,至少現在的李子淵似乎已經相信自己真的是“順承天命”之人。

  十八子坐天下,說的就是他李子淵,至於李自行……隋唐那會不還有李密嘛!他李密不也是十八子,到最後不還是為李唐做了嫁衣,就像李自成為他李子淵做了嫁衣一般。

  而且李唐當年是誰所創?是李淵!而他是誰?

  是李子淵!

  這是天意,也是天命!

  更是天理……

  隻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會順應天理,就像現在,在李子淵開始為年後的登基作著準備的時候,這邊從山海關傳來的消息,卻讓他立即惱羞成怒起來。

  “放屁!”

  猛的一下,將手中的折子扔在地上,坐在龍椅上的李子淵盡管他還沒有正式登基,但是已經受“天下”之請為唐王了,而且行的也是皇帝的儀仗,甚至就連人也搬進了紫禁城中。

  盡管他已經換了五爪金龍的“王袍”,隻差一個登基了,但是他卻處處以皇帝自居,不過氣極了,那七分的土性還是把所有的偽裝都丟了出來。

  “當初是老子派人說他烈皇帝的子嗣,他麽的他就這麽不要臉,居然亂認了老子,別人不知道,老子能不知道!”

  也難怪她會這麽生氣。畢竟當初就是他造謠說朱明忠是先帝的兒子。他那個時候隻是想借助這個謠言去裏間朱明忠和朝廷之間的關係,然後把皇上請回京師,可哪裏想到居然有人打蛇順棍上自己把這個名頭給認了下來。

  厚顏無恥,居然到了這個地步。這時出乎他的意料,而更讓他惱怒的是,這件事根本就是她一手促成的。

  唐王於殿中的罵聲一出,所有人頓時都縮了下頭,這些事情甚至都不是他們應該說的,甚至他們還暗自慶幸著,還好,現在他不是皇帝,還沒有人記起居注。

  不過即便是如此,他們的心裏還是暗自嘀咕道,原來當初真的是他造的謠啊!不過,這事,可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初造謠是為了離間淮王與朝廷的關係,可誰曾想,現在淮王居然大大方方的承認自己是烈皇的三子。甚至還在山海關以監國自據,傳檄天下共討亂臣賊子。

  而這亂臣賊子就是他李子淵。

  這淮王可真是……眼光毒辣!

  即便是陣營不同,在這宮殿之中,在得知朱明忠以烈皇帝三子的身份自為監國,傳檄討伐時,仍然為其把握下手的時機之準而讚歎,現在,他們似乎知道了,為何淮王會一直隱忍不發!

  他在等!

  他在等什麽?

  他一直在等著李子淵多行不義,在等著他弑君篡位,為什麽他能斷定其必定會弑君篡位,因為那個龍椅……偶爾的眾臣會把目光投向那龍椅,但凡是人又有幾個能抗拒得了龍椅的誘惑。

  當年李自成抗拒不了,其進京之後便登基為帝。滿清抗拒不了,其進京之後,立即遷都京師,李子淵必定也是如此,所以他才會弑君,才會篡位。甚至就連對大明忠心耿耿淮王同樣也是如此,隻不過相比於他們,那位淮王換了個法子。

  相比其它人,這個法子雖說有些下作,可卻更加高明,既然是先帝的兒子,那麽繼承大明皇位,就是理所當然的,同樣他以監國為名,號令天下共討不臣,也是再自然不過。

  隻不過,這卻激怒李子淵,激怒了這位剛剛易號為“唐”的唐王!

  “厚顏無恥!認……”

  原本想說“認賊作父”的李子淵,突然意識到,這話可不能亂說,於是生生吞回來後,義正詞嚴的說道。

  “朱明忠身為人臣,為行篡位之事,冒認宗親,實是罪大惡極,孤,決定親自領兵山海關討伐不臣!”

  此時沒有任何人會觸大王的黴頭,他們都知道,這個時候,任何阻攔之言,都有可能適得其反,況且激怒了大王,誰也不知道他會做什麽,於是眾人無不是紛紛言道著“大王英明”。

  一整天,李子淵忙於準備領軍親征的事,分批召見了許多大臣和武將,同時還要批閱一些從各地轉來的特別重要的軍情文書。到了晚上,已經冷靜下來的他對於山東、開封等地的忠義軍會乘他東征之機進攻直隸、洛陽甚至武昌一事,變得擔憂起來,又將朱應升,許雲程、孫興平、王教全、趙繼權等人召進宮中,他們都是他的心腹,重新向他們詢問應變之計。

  剛剛回到京城的朱應升,看著麵帶愁色的李子淵,心裏想到,現在你知道擔心了,若是能晚上半年又及何至於如此?但是現在事已至此,隻能盡量彌補了,於是他便說道。

  “自從臣返回京師之後,因為西南四省接連相投,以至於京中許多文武大臣誤以為大功告成,天下可傳檄而定,臣亦是深為憂心,朱賊居心叵測,於中原可謂虎視眈眈,臣等杞人之憂,早為大王所洞察,未加深責,實為萬幸。臣以為今日東征實非良策。以臣之愚見,我軍本應以逸待勞,以京城憑以堅城待朱賊來襲擊。可既然朝廷決定討伐朱賦,且大軍已動,忽然改計定會動搖軍心。目前補救之策,惟有一邊大軍東征,一邊令西南集結精銳,沿江直取江南,今日,鄭經方喪,雖其將鄭家基業盡交朱賊,可其軍中必有不甘者,大王出兵之時,可煽動鄭氏諸人從中響應!如此,江南忠義軍勢力不敢輕舉妄動。”

  作為謀士,朱應升所獻的計策確實極為中肯,甚至可以說極為老成。隻是他忘記了一點時間。

  “時間上來不及了!”

  作為李子淵的心腹,行軍打仗多年的孫興平直截了當的說道。

  “即便是現在派出信使,八百裏加急,三五天內長沙那邊也收不到消息,再到那邊得到消息,再發兵的話,估計忠義軍已經打過來了。”

  “倘若如此,雖說一時為患,可卻也不全是壞事,如若忠義軍主力盡出,那麽江北勢必空虛,待到西南大軍兵至,我軍亦可直搗黃龍!”

  李子淵想著朱應升的話很有道理,點點頭,然後說道。

  “嗯,應該如此,這西南的兵總是要調的。”

  現在哪怕是一兵一卒,對於他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畢竟這關係到他能不能爭奪天下。能不能當上大唐的皇帝。

  隨後他轉向孫興平問道:

  “孤明日即啟駕東征,留下你鎮守京師,你為守此主將,對你孤甚放心!”

  因為京師是根本,李子淵自然不敢交給其它人,而孫興平與他同出後勁營,當年一同叛出南京,如此他才會把京師交給他。

  隨後他又看著許雲程問道。

  “如今時局混亂,天下紛爭方起。卿博學多才,胸富韜略,可有何良策?”

  盯著許雲程的時候,李子淵的心裏隱隱帶著一絲怒意,若是此人有朱應升三分之能,又豈會如此!

  被問道的許雲程,立即恭敬地欠身回答。

  “大王如此垂問,臣惶恐無似。臣以為朱賊實為我朝勁敵,但卻不可被朱賊拖住手腳。倘不能一戰消滅朱賊,必須趕快脫離戰場,速回京師,準備憑恃北京堅城,一但朱賊於京郊受挫,北方大局勢必為之一變,待到西南援軍兵鋒直指江南之時,就是朱賊兵敗出關之日。”

  完全沒有任何新意,不過雖是如此,李子淵仍然點了點頭,對許雲程更是失望到了極點。隨後他又就出征兵國事如何處置一一作了叮囑,就在這時,突然有內侍送來了八百裏加急。

  “洪承疇死了!”

  這個消息已經委實讓人震驚不已,而接下來的另一句話,更讓所有人駭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是洪士銘殺的!”

  啊!

  眾人驚叫之餘,李子淵盯著手中的急件,那隻握著信的手已經在微微顫抖了,難道,這,這就是命數!

  就在刻鍾之前,他還曾經把希望寄托於西南的援兵身上,現在不但西南的援兵沒有了,就連洪承疇也被人殺了。現在洪承疇一死,西南還會再有援兵嗎?

  答案自然是再清楚不過了。非但不會再有西南的援兵了,甚至他不得不考慮接下來西南的那些人會出兵武昌,以用來充當投名狀,以便他們投奔朱明忠。

  那姓洪的可真夠狠的。那可是他親爹啊。居然說啥就殺了,這就是所謂的大義滅親嗎?

  抬眼見眾人那副驚慌失措的模樣,李子淵便擠出笑容說道。

  “有什麽好怕,不過就是逆子做亂,那朱賊麾下不過十萬人馬,孤明日領兵二十萬討伐,他能奈我何,隻要此役一勝,天下自可平息,如此又有何懼?”

  盡管李子淵的話說的信心十足,可是他自己的心裏也沒有什麽底氣,他甚至忐忐不安的懷疑著,也許現在西南已經發兵武昌了。

  不過這個時候他不能亂他必須要鎮定自若地告訴大家,這沒有什麽大不了的。見唐王這般平靜。眾人無不是紛紛言是,可是誰都知道,洪承疇這麽一降,天下的局勢必定隨之大變。

  而且這局勢對於唐王來說已經越來越不利了,在這個時候,唐王居然還要出兵。

  “大王,臣以為當下不易……”

  不懂朱應升把話說完,李子淵就伸手製止他說道。

  “必須要出兵,而且要盡快。明天,明天孤就要領兵出征。”

  麵對他人的勸阻,離子源比誰都清楚,這個時候他不能夠有一絲的退縮。萬一要是退縮的話……誰知道會不會有人去學那個洪士銘?

  大王的回答讓眾人的心思無不是一沉。他們已經猜出來為什麽大王一意孤行,非要東征不可。是因為現在大王已經沒有退路了。

  在離開紫禁城之後,朱應升與許雲程他們互看一眼,他們兩都看到東征的結果,這次東征的勝負可謂是五五之數。是勝還是負?未曾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倘若出現兵敗,隻恐怕前途將不堪設想,甚至大王很有可能重蹈李自成的覆轍。但勢已至此,他們對此也是無能為力,不覺間卻是相對歎息。

  但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