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還朝(求支持,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8      字數:4242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終於要離開了!

  八月十五將過,這邊大家夥不過隻是剛吃過月餅,那邊一份從沈陽發出的折子,就被船送到了萬年,送到了行宮。

  淮王讚同朝廷返還京師。

  這個消息隻讓原本有些忐忐不安的朱由榔等人,無不激動的無以複加,甚至就連朱由榔自己,也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特意於“太廟”其實也就是大明曆代君主的牌位前,告知列祖列宗這個好消息。

  畢竟在此之前,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淮王不放人。如果淮王不同意的話。即便是朝廷想要離開這裏,也沒有一絲可能。畢竟這裏是淮王的地盤,沒有他的同意。別說是離開了,恐怕他們就是想吃上一頓飯都要淮王點個頭。

  現在既然淮王同意他們離開了,那麽就再也不需要擔心其他了,現在隻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什麽時候離開。

  當然這些問題,作為皇帝的朱尤朗當然不需要考慮,自然有其他人會操辦這一切,對於他來說,現在隻需要等著離開這裏就行了。不過即便如此,原本對朱明忠耿耿於懷的他,也不得不在私下裏感歎著朱明忠居然會如此放心。

  甚至還非常難得於私下裏對王皇後說“以此觀之,淮藩於大明確實是忠心耿耿”,可不就是忠心耿耿,居然忠心至願意把腦袋拱手相讓。

  這般愚忠,恐怕也是天下罕見了。

  當然,這種話誰都不會說。至少在離開萬年之前,沒有人會說出這番話來。將來到了京師之後會不會說這些話,恐怕隻有老天才知道。

  但是現在,當淮藩同意朝廷還京,並表示願意派出艦船護送的消息傳出後,一時間,這天下人皆是言道著淮王的赤誠,感慨著他的忠義。當然,也有人委婉的言道著,朝廷理應小心一些,畢竟海上風大浪急。大有一副,擔心皇上在海上發生什麽意外的意思,當然,這個時候倒不會有人去懷疑淮王會不會再路上做出什麽手腳。畢竟淮王已經清楚的表明了他的態度。

  而於此同時,萬年上下,卻在為離開萬年府作著準備。從萬年的行宮再到行官的寄寓之處,到處都在捆紮行李,準備著回京,在離開神京十九年後,大明朝,終於能夠回到京師了。

  對於大明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這萬年府滿街的都是馬車子,那些隨駕行官忙上忙下的把家當收拾齊當,然後再由馬車送往基隆,大概開天辟地以來,這個台灣小城恐怕就從沒有這麽熱鬧過。

  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自此之後,萬年作為行宮,隻會存在於史書之上,甚至就連萬年府,也已經由永曆皇上重新賜了名“海安”,當然這並不是“靖海安波”的意思,而是“四海安定”,如今四海安定,朝駕不日還京,如此命名,也有著其特殊的寓意。

  甚至心情大好之處,永曆更是將幾位未襲承王位宗藩,賜承王位,以繼藩王大統,當然,這些年大明的親藩或是被殺,或是潛逃不知所蹤,也就隻剩下那麽幾位宗藩了。這個時候也不需要再計較其他什麽了。畢竟天下已經太平了,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小心翼翼的。

  終於,到了九月的時候,隨著從基隆港傳來的船已抵港的消息之所以一直未能成行,倒不是在等著忠義軍的水師,而是在等著閩藩、晉藩以及楚藩,為了表明心跡,淮藩特意要求三藩派船隨行。

  甚至這也是淮番讓大家大為讚賞的原因,畢竟這麽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海上可能發生的任何“意外”,海上總有可能發生種種意外,但是如此一來,可以讓淮藩置身事外。

  不過如此一來,也給其他各藩添了一些麻煩。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即拿出海船來。

  對於本就有海船的閩藩倒也簡單,直接調出數艘海船既可,晉藩雖無水師,但卻也有十數艘海船,到是楚藩為了湊夠海船,可謂是頗費了一番周折,才於澳門、江北以及閩南買到了四艘海船,又雇得了船員水手。如此自然擔誤了一陣子。

  四藩的船都到齊了,那麽啟鑾期終於臨近了,乘輿出北門還是南門,這會朝中又發生了爭議。按照路程來說,應該出北門,但有人以為大駕必自北而南,朝廷體製攸關,而且“南方旺氣,向明而治”,所以必出南門。這一來多費周折,光是出城這一段路又多繞半圈不說,而且按照規矩輦道要另外加鋪黃土,即便是萬年所鋪石道,也必須加鋪黃土,規矩就是規矩,不能夠有絲毫的變動。頗費了一番功夫之後,眾臣還是議論不定,最後是請永曆裁決。

  不用說,對於這個時候的永曆來說,體製猶在其次,這個時候取旺氣,討吉利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於顛沛流離這麽些年的永曆來說,更是看重吉利、氣運,於是便麵諭眾臣。

  “出南門,繞城而走。”

  過去顛沛流離的時候可從來沒想過什麽吉利,氣運,但是現在卻不一樣,過去那是在逃命,而現在這些可是關乎到大明的江山社稷,關係到大明的氣運。由不得他不謹慎一些。

  人性總是如此。過去沒有那麽多講究,是因為在逃命,而且也講究不起。現在之所以有那麽多講,就是因為更在乎。

  第二天,九月二十四,天色將放明,六部等朝中官員以及海安全城文武官員,均已齊集行宮侯架,而在登車離開時,永曆循例召見了宮中大臣,方始啟駕升輿,當然,這所謂的輿是一輛由四乘白馬挽拉的馬車。這裏是淮王的地盤,哪怕就是皇帝也不能乘轎。對此大家早也就已經適應了。

  辰時三刻,前導騎兵馬隊先行引路,接著是宮內太監,然後是錦衣衛開路,靜鞭之響,四乘馬車出宮,頭一乘是朱由榔,第二乘是王皇後,然後接連數乘都是宮中妃子,馬車無一例外的都掛起了轎簾,使得臣民不能遙瞻聖顏,而在行宮前,穿著一身太子袍服的朱慈煊,深揖過膝恭送著父皇、皇後的離開,作為大明的皇太子,出於安全的考慮,他暫不成行,而是獨自留守在這裏。

  雖說上一次,永曆父子兩人皆是同船,但現在,為了以防萬一,在大臣們人建議下,皇太子朱慈煊暫時留守海安,待皇上還駕京師後,皇太子再啟駕還京,對於這樣的穩妥的建議,朱由榔並沒有拒絕,盡管他從未曾與皇太子分開過,可是現在,對於他來說,隻剩下一個念頭,就是回京,回到讓他魂牽夢縈的紫禁城中……

  聖駕之後便是以六部尚書為首的扈從大員,隨後是各衙門的檔案車輛。上百輛馬車首尾相接,一直到十點才過完。

  在聖駕離開的一路上家家焚香,戶戶結彩,這些被流放至此的百姓,無不是紛紛跪送聖駕。而所謂的“地方耆老”更是獻上黃緞萬民傘,對於這些尋常百姓來說,能夠沾到皇氣已經足夠他們說不到給外人聽上幾十年了。現在皇上要離開這裏回到京師,他們雖說有些舍不得,但卻也知道這是必然的。畢竟京師才是皇上待的地方。

  就這樣,在士民的恭送中,朱由榔君臣被送出了海安府,隨後馬車駛出盆地進入山路,沿著山道行駛兩天之後,基隆港便近在眼前了。

  在聖駕抵達基隆港之後,已經歸心似箭的朱由榔,並沒有按照計劃休息一天後再啟程還駕,唯恐夜長夢多,更害怕朱明忠後悔的他,借口天色尚早,臨時決定立即上船。

  聖旨一下,眾人隻得上船,根本就沒有想過什麽吉時之類的事情。而謹慎小心的朱由榔,同樣也沒有登上淮藩為其準備的艦船,而且登上了另一艘楚藩的帆船,按照他的說法,這是示恩於楚。

  對於皇上的這些舉動,無論是隨駕的大臣,亦或是護送的四藩官佐,皆是搖頭輕歎。甚至所有人都隱隱的同情起那位“忠心耿耿”的淮王了,皇帝對淮藩的防範之心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待到皇帝還京之後,又會怎麽對待淮王?

  誰也不知道,

  當然,除了淮藩諸人以及少數人之外,倒也沒有任何人在乎,甚至也不會有人會想那麽多。當然還有很多人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這個時候皇上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小心一點又有何妨?

  而永曆同樣也是沉浸於即將還朝的亢奮之中,尤其是沉浸於擺脫朱明忠掌握的興奮之中。多少年來這還是他第一次,對於未來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渴望。

  當天上午十時十五分,也就是巳時過半,由四十三艘戰艦、商船組成的龐大船隊在劃艇拖遝下駛出基隆港,在港外升帆啟航。在顛沛流離十數年之後,大明的皇帝還有朝廷終於踏上了返回京師的道路。

  這一路上,幾乎所有人都是一副喜笑眉開的模樣,每一個人都在那裏慶祝著聖駕的還朝,人們甚至在那裏想象著到達京師之後,那裏又會是如何的熱鬧。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至少對於張峰揚來說,他卻根本就不好過,就在三天前,身為錦衣衛指揮使的他,被撤去了指揮使一職,非但如此,還被趕至其它船上。

  “皇上不信我等了!”

  望著船隊中央的那艘三桅快船,張峰揚不禁長歎道。

  作為當年迎駕的功臣,在定南府時,他就被委任為錦衣衛指揮使,可以說是深得聖眷,但是現在,當皇上離開台灣之後,借故免去他的指揮使之位時,他立即明白了一切。

  “皇上從未信過我等啊!”

  “因功”從萬年知府晉升吏部侍郎的鄭俠如,望著那艘船平靜的說道。

  “於皇上來說,過去他之所以信任我等,不過隻是因勢所逼,至於現在……”

  似嘲諷的朝著那艘楚船的船看了一眼,

  “他找到了大忠臣,又何需信用奸臣呢?”

  “淮王不是奸臣!”

  張峰揚立即反駁道,在他看來,天下沒有任何人比淮王更為忠心,無論是當年緬甸救駕,亦或是現在送君還朝,忠心可表日明。

  “淮王……”

  打量著說出這兩個字的張峰揚,知其出身忠義軍軍正司的鄭俠如對於他的這種疏遠,隻是搖頭笑道。

  “即便是大王忠心可表日月又能如何?於有些人看來,大王一日不除,恐怕他是一日不得安寧啊!”

  誰欲殺淮王?

  根本就不需要問,張峰揚都知道是誰想要殺淮王,不是其它人,正是現在居於那艘船上的皇上,雙眼盯著那艘船,他的心底這會隻剩下了一個念頭。

  “皇上為何會如此不明事理?難道就不知道淮王何等忠心嗎?”

  朱由榔當然知道!

  甚至即便是現在,即便是在船上,麵對王皇後的話語,他也知道淮王是何等的忠心。

  “淮王之忠可表日月,朕又豈能不知?”

  坐在王皇後的麵前,朱由榔的語氣顯得極為誠懇。

  “可是皇後,正是因為,他於大明忠心耿耿,朝中才需要他這樣的忠臣,況且,今日之天下,正是需要他於朝中為朝廷建功立業,朕請其入朝為輔,入閣為相,不正是用以賢臣,讓淮王大才得已施展嘛!”

  皇上的話落入王皇後的耳中,她倒沒有直接點明皇上的心思,而是委婉的勸說道。

  “皇上,現在北邊未靖,正是朝廷需要淮藩作陣遼東之時,若是調其入朝,隻恐會壞了國家大事。”

  皇後的委婉勸說,讓朱由榔一陣厭煩,他立即打斷皇後的話,然後說道。

  “這清虜西逃,於遼東何幹?朕欲平定清虜,勢必需要淮王居中樞為朕出謀劃策,此事已定,皇後無需再勸朕了!”

  見皇後還欲出言反對,朱由榔隨手拿起桌上的點心,吃了一口,然後說道。

  “皇後,若是朕所料不差的話,現在張尚書怕是已到遼東傳朕的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