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化學(第二更,求月票)
作者:無語的命運      更新:2020-03-17 20:27      字數:4238
  大明鐵骨最新章節

  對於朱明忠來說,他自然不知道遠在千裏之外,一個號稱是中國史上第一漢奸的家夥咬牙切齒的恨不得食其骨的模樣,其實,恨不得食其骨的又何止一人,債多不壓身,更何況,在他的心裏這根本就談不上是債,自然更不可能放在心上。

  此時對於身處實驗室室中的朱明忠來說,這會他正興致勃勃的進行著實驗室,其實作為經略使,因為不需要直接參與民政管理,所以他總會有一些時間用於實驗室,比如荷蘭土豆的培育,朝天椒的培育,甚至還有棉花的繁育,前兩者的種子是隨同他一齊穿越過來的,而後者,則完全是意外的收獲在湯瑪士的船上,有兩包棉花,這兩包看似不起眼的皮棉,並不是於國內普遍種植的短絨的亞洲棉,而是原產於墨西哥的陸地棉,在曆史上,這種產量更高、質量更好的陸地棉替代了質量不好產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亞洲棉是在至少兩個半世紀之後,而現在,麵對這兩包來自美洲的籽棉,朱明忠自然沒有放過棉包中的棉籽,立即命人在城外的訓練場上內試種,畢竟,在他的規劃中,紡織工業將會是推動中國工業發展的原動力。而棉花則是掀起這場工業革命的原料保障。

  當然,陸地棉的本土馴化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現在不隻是一個漫長過程的開始。他自然不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漫長的良種培育過程之中,畢竟在現階段人口稀少土地充足的情況下,良種並不是急需的。

  相比於農業,如何改良軍事裝備從而滿足軍事上的需要也許是更為迫切的,也正因如此,在過去的幾個月間,朱明忠一直有針對性的進行一些化學實驗室,而實驗室的目的,正是為了滿足改良軍事裝備的需要。

  “氯酸鉀……”

  從木桶取出鹵水時,朱明忠暗自嘀咕著,這是第幾次實驗室了?

  現在他已經記不清楚,為了製取氯酸鉀已經進行了多少次實驗室。

  是第100次,還是200次?或者更多?但是每一次的實驗室得出的成品都有些不盡人意。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7世紀,為了完成這些實驗室,他需要完成太多的準備工作。在原料的製備上,他需要將鹵水蓄藏長達幾個月的時間,使鹵水中的硫酸鎂結晶成七水硫酸鎂,然後將鹵水加溫到114度蒸發,冷卻到25度左右,使食鹽及硫酸鎂結晶析出。接著再次加熱122-126度蒸發溶液,冷卻結晶除去食鹽。

  而想要完成這一實驗室,當然還需要一個物體溫度計,盡管在醫藥箱中有一個水銀體溫劑,但是製作溫度計的時候,仍然幾乎完全從零開始,在這個冬天的時候,就像是當初的攝爾修斯一樣,朱明忠把水銀溫度計插人正在熔解的雪中,定為冰點,作為一個標準溫度點;然後又把溫度計插人沸騰的水中,定為沸點,作為另一個標準溫度點。並把冰點和沸點之間等分100度,最終製成了第一個水銀溫度計,並將其應用於實驗室之中。

  甚至就連同這個實驗室室中的許多器皿,也是他親自設計的,在這個從知識由經驗到科學的變革時代,朱明忠就像是一個拓荒者一樣,有條不紊的從事著他的實驗室。

  “濃縮溶液形成六水氯化鉀氯化鎂,也就是光鹵石結晶,然後再將光鹵石溶解加熱105度的水中,冷卻到25度,氯化鉀先結晶析出……”

  盡管按照曾看過的資料中提到的經洗滌、幹燥後,可製得純度80%左右的工業氯化鉀,但是多次實驗室之後,朱明忠發現製得的氯酸鉀效果有些不盡人意,還需要進一步純化。

  作為一個工科生,對於機械朱明忠還算是了解,但是對於化學,卻並不怎麽了解,畢竟在21世紀的中國大學之中,所實施的教育是所謂的“專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在這種教育機製下,對於化學朱明忠也不過隻是稍有涉獵罷了。

  “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感歎之餘,朱明忠絞盡腦汁的回憶著曾經看過的資料,然後將其應用到接下的實驗室之中。

  他之所以會用幾個月的時間去研究氯酸鉀,自然是因為氯酸鉀在軍事裝備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它是製造拉火管的關鍵原料,沒有氯酸鉀,忠義軍隻能使用原始的點火式的手榴彈,如果有了氯酸鉀,忠義軍就可以直接邁進拉發手榴彈的新時代,從此近代化的拉發手榴彈,就會成忠義軍的大殺器。

  畢竟過去使用的那種點火的手榴彈。在使用時有著太多的限製,尤其是受到天氣的限製。在戰場上之所以無法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就是因為在戰場上點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不是每一個人能夠隨時都攜帶火種。尤其是在使用前裝燧發槍的時候,隨身攜帶的火絨就是一種潛在的危險,而且士兵們戰場上很少有機會一個手拿著手榴彈,一個手拿著火絨,然後點燃手榴彈。

  也正因為如此,拉發手榴彈就成了提高忠義軍戰鬥力的關鍵所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的重要性不遜於燧發槍。

  但是,朱明忠顯然忽視了17世紀化學的落後,更何況他本身還不是化學專業。

  “要是實在不行,就用雷汞,用翻板擊針的手榴彈!”

  口中這麽嘀咕著,朱明忠暗自尋思著,也許相比於氯酸鉀,前者更為簡單一些。不過他並沒有放棄製造氯酸鉀的嚐試,盡管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製造出了雷汞,但是雷汞的途總是太過單一,而且即便是翻板擊針的擊發藥,同樣也需要氯鉀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減少雷汞的用量,來取代氯酸鉀,可同樣也會降低發火率,所以氯酸鉀就成了無論如何都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當然氯酸鉀的用途除了製造手榴彈以及火炮的拉火管之外,還可以製造火柴以及其他很多工業品。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來充當高能炸藥用桐油等植物油鈍化的氯酸鉀,爆炸威力不遜於硝酸銨炸藥,其威力遠超過普通黑火藥。雖說硝酸甘油加矽藻土炸藥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是相比於氯酸鉀,前者的生產實在太過危險,而後者的生產相對簡單,而且更為安全。

  不過在對爆炸物的需求並不是太過迫切的現階段,原料進一步純化、配方更為科學的黑火藥,完全可以滿足手榴彈以及炮彈的需求。

  隻要解決了拉火管!

  部隊的戰鬥力就可以得到質的提高。

  而前提就是需要解決氯酸鉀的生產!

  不解決這個問題,一切都隻是空談。

  化學實驗室從來都是枯燥而且乏味的,在進行著實驗室的時候,朱明忠偶爾會和他的實驗室助手討論一些化學方麵的知識,他們是清河書院裏的學生,一直以來,他往往喜歡通過這種方式來傳播他所掌握的化學知識,在這個化學尚未被定義為科學的時代,這些看似基礎的化學知識,極有可能改變整個化學史。

  對於這一切,朱明忠自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有時候,隻需要種下一粒種子,而這些種子最終會自己慢慢發芽,最終在合適的條件下,它們成長成為一棵大樹。

  在實驗室室中忙活了一天之後,搭乘馬車回到書院的周伯奇並沒有像同行的同學一樣回到宿舍,而是去了實驗室室,在實驗室室中,他又一次研究起了他的那個反光暗箱,自從幾個月前,於圖書館中看到《墨經》之後,他便一發不可收拾的癡迷於這一技術之中,而他通過圖書館中編譯的另外幾部西洋書籍中,為暗箱增加了雙凸透鏡以及光圈,從而得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他據此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這種暗箱可以用於幫助繪畫。

  但是,對於這一切,周伯奇並不怎麽滿意,除了繪畫者根本就不需要暗箱的輔助外,更為重要的是,他需要一種特殊的原料,來達成目的。

  “怎麽樣才能把光留下來?”

  又一次,看著暗盒中影像,周伯奇自言自語著,他的眉頭緊皺成了一團,腦海中無數個念頭在那裏翻滾著,但是卻沒有一個成型的念頭,或者說,對於他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幫助,我幫助他把那些畫麵保存下來。

  通過過去幾個月的思索以及試驗。周伯奇已經知道,這世間的自然萬物可以以“光”的形勢,顯示在這暗盒之中,但是暗盒中的光卻無法保存,也正因如此,想要保存這些圖像,就必須要保存光,但如何保存住光?

  在他所看過的書本之中,從不曾有過答案,甚至在過去也從來沒有人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這並不妨礙,周伯奇現在去考慮這個問題。然後每日進行一些外人眼中有些“奇思妙想不切實際”的實驗室,他相信保存光的秘密,就一定在那些化學實驗之中,通過不斷的試驗,也許他可以找到答案。而且答案肯定就在那些瓶瓶罐罐之中,對此他從不曾懷疑過,甚至他現在已經記錄下了成百上千個化學實驗報告,當然,也經曆了成百上千次失敗。

  不知不覺間,又一次體會了多次失敗之後,周伯奇已經在實驗室室中呆到了深夜,當他吹滅蠟燭離開了實驗室室,回到宿舍的時候,不過是剛一進門,就聽到還沒有睡覺的室友問道。

  “征君,怎麽今天又這麽晚?”

  劉海棠知道好友一直以來都沉迷於那些試驗之中,沉迷於那個有些虛幻縹緲的實驗裏無法自拔。

  “嗯,”

  周伯奇一邊點頭,一邊脫著衣服,他整個人都顯得有些疲憊,畢竟已經忙活了一天。

  “怎麽樣,今天有沒有什麽進展?”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甚至周伯奇壓根就沒有回答,而這個時候,尚未入睡的劉海堂則在一旁好奇的問道,盡管在他看來那個事業有些太過虛無縹緲,但難免還是有些好奇。

  “征君,你為什麽總是癡迷這樣的“像機”,什麽東西又能把光像給留住?就像利劍不能斷水一般,這根本就不現實……”

  顯然,即便是親近的好友,也無法理解周伯奇的想法,麵對好友的質疑,先是沉默一會,躺到床的周伯奇,突然問道。

  “鵬誌,你可知道百年前,這天下是何模樣?”

  好友的問題,讓劉海堂一愣,百年前的天下是何模樣?這個問題,他從來沒有考慮過。百年前的世界是什麽模樣?這個恐怕隻有百年前的人才知道!

  “可曾知道,你家曾祖,又是何相貌?”

  “不是有畫像嗎?”

  但是想到那畫像他自然想到了。祖父的畫像,在他看來,與祖父相比根本就是兩個人。這畫像自然也是不可靠的,要是如此,那什麽才是可靠的呢?

  現在的人既不知道百年前的是什麽模樣。甚至就連子孫後代也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曾祖是什麽模樣。更何況是其他?

  好友的話讓劉海棠整個人陷入了沉默,他似乎明白了,好友為什麽會沉迷於其中。

  “畫像又豈是真人?”

  反問中,周伯奇看著頭頂上的天花板,輕聲說道。

  “你我生逢亂世之中,過去隻知世人以文字所記亂世,又豈知道這亂世究竟是什麽模樣?而常言道,亂世出英雄,方今這天下英雄何其之多,可百年後,誰人知道如經略、如忠義軍將士,如這天下萬民的模樣又是如何?”

  雙眼盯著天花,周伯奇喃喃道。

  “若是我能把那光影留下,百年以至於數百年後,這天下人,自然可從中一窺今天下之景,亦可見我今日英雄之氣概相貌,而不至於為文字所偏頗,鵬誌,你說,這難道不是件好事?”

  在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周伯奇的雙眼於那黑暗中迸發出的是一種充滿向往和渴望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