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
作者:寫離聲      更新:2021-03-03 04:04      字數:3580
  大鄴永平七年,四方無事,春和景明。

  寒食一過,揚州城裏家家舉火,戶戶升煙。

  炊煙融了官河水汽,漫成輕紗一匹,籠住千樹的爛漫桃李,萬條的拂水綠枝,也籠住了河上的二十四橋,水畔的十萬人家。

  城南通義裏的趙家宅內,藺知柔半靠在床上,眼睛卻盯著門口竹簾,翹首期盼寒食過後的第一口熱食。

  穿來古代十載,每年最難捱的就是寒食節,按習俗連著三日不能生火,隻能吃冷的,連病人都不得幸免。

  偏生她大病初愈,脾胃正虛,三天冷食吃得她生無可戀,寒食後的清明日,也就成了她的大赦之日。

  這一天的早膳要比平日豐奢些,依照慣例,趙家吃的是籠餅。

  籠餅不比別的,得一屜一屜蒸。

  他們院子總是最後輪到——誰叫兄妹三個不姓趙呢!母親雖然姓趙,但出嫁的女兒投奔母家,比寄人籬下還不如。

  這不,婢子小金一早就去東廚排隊,排了大半個時辰還沒回來。

  就在這時,竹簾一動,藺知柔的心也跟著一躍,滿懷期待地伸長脖子,來人卻是母親趙氏,手捧著一疊衣裳,神色張皇:“柔娘,趕緊起來更衣盥洗。”

  趙氏年方三十有二,已守寡三年有餘,淡眉細眼,身形薄削,正值華年,綺貌闕無,相貌和身上素服一樣寡淡。近來日以繼夜地照顧一雙染上時疫的兒女,又添了幾分憔悴。

  藺知柔不解:“要去哪裏啊,阿娘?”

  趙氏已經把手中衣裳抖摟開,卻是件藍綢小上衣:“去前廳,快,外翁等著呢!”

  “這不是阿兄的衣裳麽?”藺知柔一邊說一邊把左胳膊伸進袖管裏,奇道,“外翁找我做什麽?”

  “高明府來了。”

  高縣令?真是稀罕事,江都縣令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士人眼高於頂,怎麽會折節與趙家這樣的商賈來往?何況揚州城中名商巨賈如雲,趙老翁這小小藥材商壓根排不上號。

  “縣令來我們家做什麽?”藺知柔問道。

  趙氏搖搖頭,手腳麻利地替女兒穿上下裳,係上腰帶,從懷裏拿出竹梳子,三下兩下梳成一個男童的小髻,拿一根銀簪固定住,再戴上小紗帽。

  “那我去做什麽?”

  趙氏避開她的目光,神情有些異樣:“高明府要見你阿兄,可你阿兄病著不能見客,又不能叫人白跑一趟,你們兄妹模樣相似,且替你阿兄見這一趟罷。”

  “阿兄怎麽還沒好?”藺知柔皺起眉頭,“不是說前日已經退燒了麽?”她阿兄在州學傳染了流感,回來又過給了她,現在她都已經痊愈了,怎麽他還病著?

  “昨日又有些不好……”趙氏臉色不豫,搪塞道。

  流感可大可小,藺知柔警覺道:“阿娘,要不再請醫者來瞧瞧阿兄?被子莫要捂得太嚴實……”

  “阿娘省得,你莫要多管了。”趙氏在她臉頰上捏了一把,不耐煩道。

  這時小金終於捧了蒸餅回來,氣鼓鼓地將簾子一摔,摔得竹簾嘩嘩作響:“那死老魅!都拿過一輪了,非說他們院裏人多不夠吃,從我手裏搶了去,害我又等了半日!”

  “又同誰置氣了?”趙氏慣會息事寧人。

  藺知柔笑道:“能把我們小金氣成這樣,還能是誰?”

  不用說必定是二房的人了。二舅母曹氏是個石頭都要榨出汁的人,連帶著一院奴仆也深得真傳。

  小金這才注意藺知柔的模樣,吃了一驚:“小娘子怎生變作個小郎君?”

  趙氏一回頭:“小金把餅撂下,先打盆水來與小娘子盥洗。”

  小金不明就裏地走出去。籠餅散發著誘人的熱氣,麥香四溢,夾雜著一縷羊肉的肥腴氣息,令人食指大動。

  藺知柔咽了咽口水,剛探出手,趙氏眼明手快,“啪”地打在她手背上:“且忍一忍,回來再契,省得弄汙新衣。”

  藺知柔隻好悻悻地收回手。

  小金打了水來,趙氏與女兒揩淨頭臉,胡亂抹上點麵脂,便急急忙忙拉著她出了門。

  趙家宅子不算大,兩人不一時便到了正院外頭。趙氏停下腳步,蹲下身,撫著她新衣肩膀處的折痕,“一會兒見了高明府,莫要發怵,也莫要亂說話。看你外翁的眼色行事,記住了麽?”

  說著站起身,在女兒背上輕輕推了一把:“去罷。”

  早有老蒼頭在院門口候著,把藺知柔引到正廳。

  藺知柔一路瞧著,正院裏的僮仆婢女都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送個茶水活似上戰場。

  老蒼頭打起簾子,壓低聲音道:“小郎君且仔細著點。”

  藺知柔點點頭,步入室內,打眼一看,隻見裏頭坐著兩個頭戴黑襆頭、身著圓領袍的陌生男子,一個青袍,一個綠袍。

  著青袍的年輕些,應是縣衙中的佐官,那身著綠袍、高踞繩床的,顯然就是高縣令了。

  高明府生得方麵闊耳,濃眉粗眼,茂盛長須分作三縷垂下,端的是氣派非常。

  外祖父趙老翁跪坐一旁,竭心盡力奉承著兩位官人,麵團似的臉上掛著和氣生財的笑容。

  那繩床形製頗似後世的靠背椅,趙老翁席地而坐,雙方高矮懸殊,趙老翁還一徑地弓腰俯首,恨不能貼到地上去。

  一見外孫女,忙道:“小子,還不快來見過高明府與刁主簿!”

  藺知柔上前行禮:“小子藺遙拜見高明府,刁主簿。”

  高縣令看清藺知柔的容貌,眼睛便是一亮,臉上笑容真誠了幾分,捋著胡須道:“小郎請起,不必拘禮,我與乃父有同年之誼,子玉兄華茂春鬆,才高詞贍,今日一見,小郎亦是芝蘭玉樹般的人物,頗有乃父之風。”

  “明府過獎,小子惶恐。”藺知柔忙謙虛。

  高縣令笑容漸隱,黯然道:“猶記得昔載金殿對奏,雁塔題名,子玉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孰料英年早逝,以至天人永隔,哀哉!慟哉!”

  趙老翁也紅了眼眶,也不知是懷念女婿還是心疼打了水漂的投資,一路資助女婿考取進士可不是一筆小錢。

  “老丈節哀,”高縣令安慰道,自己也掏出巾子抹了抹眼睛,“幸得如此佳兒,足慰子玉兄在天之靈。”

  藺知柔著實佩服這位高明府的演技,他們來揚州投奔外祖已經快兩年了,她哥哥的神童名聲也早傳遍了城裏城外,也不見高縣令來,怎麽偏偏今日想起同年情誼了?其中必定有什麽緣故。

  “不知小郎行第幾何?”高縣令問道。

  “回明府的話,小子在族中行七。”藺知柔答。

  高縣令頷首:“七郎聰穎,詞采斐然,你作的律詩連李使君都大為讚賞。”

  一聽此言,藺知柔恍然大悟,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明玨剛剛走馬上任,是高縣令的新上司。高縣令必是前去謁見時聽上司問起這神童,故而巴巴地上門造訪。

  “某尤愛‘林暮蟬聲靜,春深花色喧’與‘水平流雁影,風冷過簫聲’兩聯,清麗可喜,誦來有齒頰留芬之感,”高縣令笑著對刁主簿道,”我看七郎的才藻比你還多些。”

  刁主簿細眼微眯,笑吟吟道:“明府說得是,藺小郎聰穎特異,下官自愧弗如。”

  藺知柔心道不妙,刁主簿便對她道:“正逢清明日,來時見坊門外兩少年鬥雞,甚是有趣,藺小郎莫如以此為題,賦詩一首,如何?”

  藺知柔心頭一跳,這回要給藺遙抹黑了。

  高縣令呷了一口茶,好整以暇地袖手旁觀,藺知柔心知這是存心考校的意思,這回看來躲不掉了。

  藺知柔與她哥哥一樣過耳成誦,平日裏常聽他念書,幾部大小經都聽熟了,若是叫她背一段經書倒是不在話下,但是她格律和韻腳一竅不通,壓根不會作詩!

  這題目也取得刁鑽,若隻是清明,她還能厚顏拿前世背過的清明詩救命,寫鬥雞的詩她卻是一首也不知道。

  趙老翁在一旁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卻想不出解圍的法子,做買賣他懂,這詩文可就抓瞎了。

  刁主簿又笑著迫道:”不拘律絕,古體亦可,格律有些許不諧亦無妨,隻圖個應景。”

  應景……應景……藺知柔腦海中突然靈光乍現,她怎麽把這茬忘了!

  她心中大定,臉上卻現出七分悲戚三分憤然,不卑不亢地道:“請恕小子無法從命。”

  刁主簿得意:“藺小郎不必著急,慢慢想,便是苦吟個一刻半刻,明府與某也等得。”

  藺知柔卻道:“回主簿的話,非是不能為,實乃不可為。”

  “哦?”刁主簿諷笑,“不知如何不可為,願聞其詳。”

  “高明府,刁主簿,”藺知柔向兩人拱手,“今日清明,小子因病不得返鄉祭掃,已是愧對先人,心中慚憾難當,若再作此遊戲語,情實難堪,還望兩位見諒。”

  又轉頭道:“小子自知詩文拙劣不工,卻是自家所作,並無旁人捉刀替筆,主簿若要考校,莫如另命題目,小子自當從命。”

  刁主簿被他戳破心思,心中著惱,但藺家小兒扯出孝道這麵大旗,他卻不好再不依不饒:“藺小郎多心了,我如何會疑你。”

  隔岸觀火的高縣令此時才緩緩點頭:“七郎純孝,令某感佩,伯衡,來日方長,談詩論賦不在一時,今日先說正事。”

  說完端起茶碗,悠悠地呷了一口,也不發話。

  趙老翁甚有眼色,對外孫女道:“你先回屋罷。”

  藺知柔便行禮退下。高縣令待她走了,這才放下茶碗,對趙老翁道:“老丈,某今日造訪貴府,卻是想舉薦七郎赴神童試。”

  ※※※※※※※※※※※※※※※※※※※※

  開新文了,提前給小天使們拜個年~

  這次是科舉文(真的有在認真考試),背景架空唐朝,不算考據,一切細節都是背景板,為蘇爽甜服務,希望小天使們看得開心

  p.s. 文中詩句如有引用化用都在作話裏寫明出處,沒寫出處就是我瞎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