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七章 撤往大唐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6      字數:1916
  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曾在《戰爭論》中寫道,“戰爭無非是朝堂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簡而言之,戰爭是朝堂的延續。

  實則不然,戰爭還是國家意誌的軍事表現,而朝堂本身也是國家意誌的一種表現形式,實際上兩者之間並駕齊驅,並沒有從屬關係。

  早在春秋時期,軍將皆命於卿,卿內輔朝政,外執軍權,卿將合一,文武一致。

  通俗的說就是各國的卿士,在外則為將、在內則為相,也便是出將入相的最早由來。

  軍事和朝堂雖無從屬,但不管是軍事還是朝堂亦或經濟,種種手段都是為國家或民族利益服務的,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互為補充,互相支持,統一協調。

  但可以言之的是,戰爭是朝堂利益的延續。

  百濟、新羅為了朝堂利益而相互征伐,折畔為了朝堂利益而出兵協助百濟,大唐也是為了朝堂利益不遠數千裏派兵而來東遼。

  此刻,程處弼為了讓大唐在諸國的混戰之中獲取更多的利益,再度進取了,蘇定方率領五萬軍馬南下了。

  五萬人馬進取十餘城,並非是什麽較多的人馬,百濟國內往前線增援的時候,每次何曾低於過十萬人馬。

  五萬人馬是有些少,但百濟之人並沒有心生怠慢。

  如今他們的主力尚在新羅境內,攻打新羅國都城金城,國內留守的,不是新增上來的新兵蛋子,就是老弱病殘。

  以他們的實力,麵對大唐就算隻有五萬軍馬,那也是以卵擊石,更別說來軍還是安東大都護府的精銳人馬,領軍大將也是赫赫有名的蘇定方。

  百濟這邊,很爽快的西林、德殷、進禮、林陂、金馬等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對大唐進行交接。

  有了上次的教訓,百濟這邊也沒敢耍什麽心眼,府庫都保留了官府一季的開支用度,軍隊和百姓,願意南撤的南撤,不願意南撤的,也就留在了原地。

  新羅境內,鬼室福信率領百濟、折畔聯軍從密陽江北上,已經到了商城,並對商城發起了進攻。

  作為都城金城的最後一道屏障,商城的城牆遠比一般的城池要修建得高大陡峭,護城河也要寬敞不少,金龍樹也站在城頭上親自組織軍隊。

  城樓上的軍隊多是從國都增來的,也深知商城要是敗了,國都就要受到威脅,家小父老都可能命懸一線,因此防守也分外的拚命。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盡管鬼室福信不想強攻商城,但欲圖金城必破商城,金龍樹搶先一步守在商城,而依仗著城池之利。

  以商城護城河的寬度、深度,想要挖地道潛行至城內是行不通的,金庾信被滅的消息已經傳到了對麵,金城又在商城之後,想要詐開城門也是不可能。

  無論其軍在城下怎般的叫罵,金龍樹也隻是守城不出,鬼室福信也想不到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破開城門,隻是行血肉之法同新羅進行功成肉搏之戰。

  商城有重兵駐守,鬼室福信也知道金城獨力難取,一麵著自己的兵馬和折畔軍馬伐木造器輪番上陣攻城,一麵差人送親筆書信請階伯速領大軍前來支援。

  階伯本來就沒想將斬獲都城的功勞讓給鬼室福信,在攻下火王城之後,就馬不停蹄地領著大軍向商城進發了。

  收到鬼室福信的書信之後,階伯更是快馬加鞭,不斷催促著大軍奮進前行。

  五代時期花蕊夫人曾有一首著名的《述亡國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可放到了新羅卻非是‘前軍城上樹降旗,王在深宮哪得知’,而是‘君王城內謀撤離,戰在軍前哪得知’。

  商城的將士們,正在商城上,為了守衛王都的安危而拚死拚活,浴血奮戰,可在金城內,金德曼已經在謀劃著撤離了。

  撤離,這在低級官員和普通百姓還是驚破天的秘密,可在新羅重臣的耳裏,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撤離這是那日金庾信戰敗身死的消息傳到國都之後,金德曼連同金龍樹,當即召集重臣商議的結果。

  金庾信戰死,洛東江、黃山河兩道防線被破,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鬼室福信的軍馬又快臨往商城,誰都知道金城已經守不住了。

  撤離是最好的結果。

  撤離。

  對,是撤離,而不是投降。

  撤離,撤往大唐,而並非是投降百濟。

  撤向大唐,還可以通過大唐的幫助東山再起,重新複國,畢竟大唐曾有承諾,而真德公主已經成為唐將程處弼的內室了。

  而投降百濟,以新羅和百濟數百年來的世仇,新羅就真要毀於一旦,宗廟不保了。

  況且,從金城向大唐撤離也方便,金城貫通吐隻河,從吐隻河順江東出可直達大海,再經大海入北部內河,行內河而至大唐境內。

  不僅安全,不需防範追兵對伏兵提心吊膽,而且沒有車馬勞頓之苦,不需一路慌亂奔逃。

  王宮已經在搬家了,貴重物品、機密文件都打包裝箱陸續裝上吐隻河上的大船上,吐隻河流通王宮內禁,尋常人等根本不知。

  金龍樹則在商城進行駐守,統率大軍抵擋鬼室福信的軍隊,拖延時間,隻待金城中各類物資裝箱完畢便退回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