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寧可殺錯,不可放過!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1      字數:2106
  “在陛下親征薛延陀之時,阿史那社爾聞得陛下親至草原,於是心懷歸附,故率領五萬騎兵征討薛延陀,想要為陛下獻上一份大功!”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微臣亦突襲薛延陀王庭,於是乎阿史那社爾與臣一路進兵,戮力同戰......”

  李二陛下和一眾宰相的真正用意,他還沒有明白,現在的阿史那社爾是不是曆史上的阿史那社爾,他也沒有搞清楚。

  姑且把自己對事事非非的理解,都一五一十地交待清楚,就是在有什麽事情,那也由得李二陛下和這些縱橫官場幾十年的老官油子們思量,自己也隻是忠於職守,盡了本分。

  “這......”

  聽著程處弼說話的李二陛下,那臉色可就真是好看了,一時晴、一時雨、一時陰、一時陽的,就好像人生百味就在這隻言片語之間嚐盡一般。

  一位威風於草原之上的大漢,追慕自己,不遠萬裏投奔於自己,這當然讓這位天可汗陛下感到自豪啊,這可不是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這可是實打實的率軍來投,望風歸附!

  這說明什麽,這說明他李二陛下英明神武的天可汗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不正是彰顯自己是明君賢主嘛!

  隻是,阿史那社爾不求名利、不追權錢,做這一切,隻是為了追隨在自己左右......

  要是這是一名知根知底、從大業十三年就追隨自己起兵的人還好說,比如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房玄齡,再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杜如晦......

  這些人,言行舉止都看在眼裏,而且相知相守十幾年,日久見人心,李二陛下自然知道,這些人確實是一心為公,是自己的死忠之臣。

  但對於阿史那社爾,他是所知甚少啊,更重要的是,此人之前還是一名可汗,是與西突厥、薛延陀三足鼎立,手握一方重兵的梟主!

  一個執掌數十萬人生死大權的錚錚人物,不追名、不逐利,甘願放下滔天的權柄,對他心甘情願的俯首誠服,這叫李二陛下如何相信!

  若是他們兄弟當年,可以放下這萬萬人之上的權勢,又哪裏會在玄武門來一出骨肉相殘的鬧劇,為世人、為曆史所不齒......

  更甚者,這番話是從程處弼的嘴裏說出來的,程處弼是年輕一輩最為聰睿的人物、也是他視如己出的依仗才俊!

  程處弼這般狡黠如狐的人物,是不可能為阿史那社爾的言行所欺騙的!

  當然,程處弼也肯定不會、也不可能做到欺騙自己!

  要是阿史那社爾是裝出來的,那表現得太作秀了,不僅程處弼看不出來,就連自己也沒能瞧出個什麽蛛絲馬跡來,那麽他這樣做究竟是抱著怎樣不可告人的目的......

  可要是阿史那社爾是真實、真誠的,那麽李二陛下就更不明白了,他投奔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麽......

  “唉......”

  想到此處,李二陛下真是愁得頭發發直、牙齒發癢,恨不能剖開阿史那社爾的心,看看他的心裏,到底想的是什麽。

  “陛下,寧可殺錯,不可放過!”

  “阿史那社爾可是帶著近十萬人馬入了長安城,若是此人當真懷有二心,趁亂作隙,則我大唐江山社稷危矣!”

  看到李二陛下猶豫不定、十分為難,侯君集眼眸之間閃過一抹冽色,麵色一嚴,奮步出列,向著李二陛下慷慨陳詞。

  “微臣懇請陛下,命臣率軍誅殺此獠!就算日後此計為失,臣也甘願謝罪天下!”

  阿史那社爾曾經攻占西突厥近一半國土,獲得了近百萬的人口、十餘萬的人馬。

  如今,他將這些人當中願意追隨他到大唐境內生活的全部都帶過來了,現在這些人都暫時安頓在長安城內。

  幾十萬人口、近十萬的人馬,這可是一筆龐大的數字!

  要是這麽多人,突然起變,在長安城內鬧上一鬧,那大唐就......

  這就是李二陛下為什麽要急著召程處弼入宮的原因,他擔心阿史那社爾嘩變!

  但他也不確定阿史那社爾的真實想法,所以想要從程處弼那裏獲得更多的有效資訊,但結果程處弼所給出的信息令他們更是不解,更不知如何處理......

  既然不知道,不明白,也知道不了、也想不明白,那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不要想,也不去想!

  所以,侯君集才提出了一個最直截了當的方法,直接誅殺阿史那社爾!

  誅殺阿史那社爾,自然就讓這些追隨他入中原的人,群龍無首了,阿史那社爾一除,其他遊勇散兵,自然就任憑風吹雨打了!

  而且,他侯君集也深知李二陛下愛惜羽毛的特點,也主動提出承擔責任,若是誅殺阿史那社爾的事情敗漏了,他也願意主動替李二陛下背鍋。

  “不可!陛下素有賢名,崇德推才,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

  侯君集話音剛落,房玄齡就霍然而起,抬步出列,冷眉愾麵,直逼侯君集,狠聲反駁。

  殺、殺、殺,隻知道殺,這說都是什麽混帳話!

  以暴製暴,以惡度人!

  堂堂兵部尚書、參知政事,正三品的大員,雖然不是三省的正位長官,但也位列丞相、得宰天下,思考問題還這般幼稚可笑!

  “今阿史那社爾有英雄名,舉族來投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

  “不僅其麾下之眾遊離我大唐、心生壞意,草原上歸附的各個部落也會心懷戚戚、暗藏禍心,就是準備通過科舉依附於陛下龍鱗之上的賢才也會躊躇不前、失望不已......”

  “如此一來,陛下豈不會離心離德,為天下之人所惡!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此安危之機,陛下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