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掀起唐朝文化改革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0      字數:2014
  說到此處,程處弼那俊美的麵龐不禁變得有些嚴肅起來,嘴角的笑意也不似剛才那般燦爛,但聲音卻變得更大,更加有力。

  “且言《論語》一書,魯國有《魯論語》、齊國有《齊論語》,西漢帝師張禹作《張侯論》,東漢末年儒學大師鄭玄又作《論語注》,曹魏名士何晏又集解《論語注疏》......”

  “諸位大人,誰敢認為其書上述,注解說明的又是符合孔子的真傳,而不是所著之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按自己的個人私欲,進行斷句曲解,而弄出來的一家之言!”

  程處弼容顏肅穆,雙手背負,一番話說得是鏗鏘有力,富有磁性的嗓音將洋溢頓挫卻直指佛心的言辭,全部灌入了眾人的耳郭之中。

  隨著程處弼聲音的消失,兩儀殿變得十分的安靜,殿內的眾人或抓腦撓腮,或手頷下顎,或手捋長須,或手停茶杯,一個個陷入了沉思之中。

  這番話,說得太沉重了,就是眾位宰相也不得不小心思量。

  否定先賢,否定一直以來世人尊崇的各位賢達大儒之言,直追先秦諸子之言,這樣震驚天下儒林的事情,他們可不敢妄下定論!

  李二陛下向著程處弼意味深長的點了點頭,然後接著程處弼的話款款而說。

  “沒錯,那日在太極殿,賢侄與孔愛卿辯論時,賢侄說得是有理有據,有章有度,甚至一些見解是朕聞所未聞,卻更符合孔聖人思潮的解釋!”

  “朕就在思量,是否是我們一些對孔子的理解錯了,或者我們對於四書五經錯了,甚至我們對諸子百家的一些經典都理解錯誤了!”

  說間,李二陛下的眼眸之中,也充斥著迷惑的神色,但更多地是醒悟,是堅決。

  “一直以為我們以為前人先師所教所授,就應該是對的,但是現在從賢侄所講解的兩個事跡,朕清楚的看到了,斷句不同,同一字句,其意竟是天差地別、背道而馳!”

  “所以,朕決定重新修訂《論語》,至於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之書,是否校訂,且觀視效,再來定奪!”

  說到此處,李二陛下的聲音變得更加渾厚高亢,帶著炙熱的眸光,頗有平定乾坤之勢的說道。

  “修史之事,可以延緩,但這聖人之言,一定要先給朕,道出一番正奇來!”

  李二陛下是一位特別注重修書的皇帝,二十四史,有四分之一是在李二陛下在位時期編撰出來的!

  他也曾說過一句特別經典的話,“以史為鑒(鏡),可以知興替”。

  貞觀三年,李二陛下就下詔開館修史,修梁、陳、齊、周、隋五代之史。

  其後,又於貞觀二十年,下詔修《晉書》,並親自為《晉書》中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寫了史論。

  “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李二陛下並沒有獨斷專行,雖然他心裏很想重新校訂,但是他也必須獲得這些宰相、以及儒林領袖孔穎達的支持。

  “《論語》一書,出世日久,曆時千年,期間繁雜,各有差錯,依老臣所見,重新校訂編纂也未嚐不可,保真去劣,完盡其優,對當世學者,大有裨益!”

  孔穎達雖然老態龍鍾,已經半身不遂,但是思維依舊捷敏,聲音也很是振奮,第一個便給予李二陛下以支持。

  說間,孔穎達還起身,佝僂著身子,步履蹣跚地向著程處弼走去,麵色嚴然且恭敬。

  “那日是老夫無禮,自以為學得二三之書,妄與程公子相爭,貽笑大方,實乃不通家祖之言,妄以小人之心度家祖聖達之意,還請程賢侄恕罪!”

  “程公子高才,小小年紀,便心崇聖德,思憂文髓,老夫佩服,請受老夫一拜!”

  “孔大人乃是當世鴻儒,為儒林之楷模,小子不過瞎搬硬套、妄充聖意而已,如何當得起孔大人一拜,還請孔大人切莫折煞小子!”

  程處弼也被孔穎達這一出弄得有些吃驚,凝望著孔穎達莊重而充溢著誠懇的麵龐,趕緊地將孔穎達扶起。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程公子此話說得在理!那日,程公子與老夫辯論之後,老夫回去之後反複思量,更覺得韻味無窮,意高思遠!”

  即使程處弼力大,孔穎達也依舊堅持了半拜,眸光裏散發出尊崇的敬意。

  向著程處弼施了一禮之後,孔穎達又麵向李二陛下躬身一禮,聲沉氣厚地說道。

  “陛下,若要重新校訂《論語》一書,老臣請以程公子為首編,老臣願隨程公子左右,洗筆磨墨,隻願習得一二精髓!”

  修書,尤其是修儒家的第一經典《論語》,這是多麽高大上的一項麵子工程!

  這本書要是編纂好了,且不說傳唱青史,在這本書自然會用為弘文館、國子監的《論語》教科書,而這本書的編纂人員也會成為天下儒生之師!

  “諸位大人,盡是飽讀詩書、才淵識博之人,小子怎敢班門弄斧,目無尊長!”

  雖然程處弼聞聲心裏痛快至極,但還是在麵龐上保持著謙恭之意,謹慎地說道。

  “孔愛卿乃儒門之首,且倡議修訂《論語》,不知諸位愛卿有何高議?”

  見孔穎達第一個點頭出聲,李二陛下很是高興地點了點頭,然後向其他群臣發問道。

  “一切全憑陛下聖裁,臣等自當遵從陛下聖諭!”

  沒有人是傻子,這樣青史留名的機會,沒有人會過意不去。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在朝堂之上,追名逐利,鉤心鬥角,不就是為了搏一個青史揚名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