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去(2)
作者:桃籽兒      更新:2021-01-27 19:24      字數:3530
  二月初四, 大梁使團入北魏幽州境內,魏帝遣禮部尚書葛兆夫迎接。

  齊嬰執掌樞密院多年,對高魏朝堂的派係爭鬥自然多有了解。

  幾個月前大魏的禮部尚書另有其人, 若他記得不錯應當是叫蔣昌宏, 是顧家一黨, 但此次戰敗之後顧家有失勢之兆, 首先要被剪除的便是門生黨羽, 魏帝革了蔣昌宏的職, 另提拔了鄒潛的學生葛兆夫頂替,以此管窺,可見大魏朝堂上的文武黨爭已然臻於白熱。

  而這當然是大梁所樂見的——顧家遠比鄒氏對江左的威脅更大, 隻要顧家倒了,十年之後南師便有機會越過天塹成就大業。

  這些思慮盤桓在齊嬰心底,外人卻一絲一毫也不能窺見,魏國朝廷來此迎接的官員們隻見南朝的官員們個個肅穆安靜, 紛紛垂首等著一人從馬車上走下, 那眾星捧月般的男子生了一雙極為華美的鳳目, 眸色如翻墨,氣度高華安穩如同闊大山川, 令人一見便不禁心生自慚形穢之感。

  大梁, 齊敬臣。

  這個名字本來就為大魏百官所熟知,而北伐一役過後更是家喻戶曉,成為北地之人的夢魘。那魏使葛兆夫心中對這大梁人雖則十分痛恨, 但同時也深感敬畏, 遂迎上前去拱手曰:“齊大人。”

  這個稱呼倒頗有些趣味。

  在大梁, 百官多稱樞相為“小齊大人”, 隻因他們更看重齊氏這個家族, 將齊嬰看作是家族的從屬;魏國人卻不買世家的賬,才不理會什麽江左三姓,在他們眼中齊敬臣這個名字比所謂齊氏更值得人敬重,他的家族更是因為他才在江北有了名聲,是以直接稱呼他為“齊大人”。

  大梁的官員都聽出了這一層意思,齊嬰則沒什麽反應,隻同葛兆夫等魏國官員問過好,繼而過問了一番之後的行程安排,隨後便隨其入幽州城,以待次日拜上京。

  北魏上京與南朝建康不同,雖同為一國之都天子腳下,氣象卻大相徑庭,並無建康的錦繡華美,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巍峨與肅穆,有北地獨有的蒼涼大氣之感,隻是因逢新敗,街上百姓的神情也都透著沉重,見到南朝使團的馬車進城時非議抱怨不少。

  這就是沈西泠第一次來到上京。

  她坐在馬車內小心翼翼地透過車窗的縫隙看著窗外,頭回真正見識了北地皇城的風貌,從樓宇建築到街上行人衣著都與江左不同,令她很感到新奇。

  齊嬰拍了拍她的肩,她便關上車窗扭回頭去看他,聽見他說:“稍後我要去魏宮,你在使君別館等我?”

  他是在問她的意思。

  沈西泠看著他點了點頭,又有些擔心地問:“……你不會有事吧?”

  他淡淡一笑,搖了搖頭。

  也是,高魏新敗,原本就要求和,怎麽還敢動他們大梁的使君呢?

  沈西泠放下心來,朝齊嬰甜甜蜜蜜地一笑,乖乖巧巧地說:“那我等你回來。”

  從那之後齊嬰就變得很忙。

  他白日裏時常出入魏宮與魏國朝廷的官員磋商和談之事,夜裏回了別館又要再同樞密院和鴻臚寺的官員們議事,偶爾還要再寫奏表送回江左呈與君主,真是分身乏術。

  沈西泠從小就知道這個人一直都是很忙的,但他以前忙一般都在本家或者官署,很少會在她眼前,如今在使君別館他們日日都在一起,她便終於親眼瞧見他勞碌的樣子,日以繼夜。

  真的是很累,她隻是看著都覺得累。

  她沒什麽法子幫上他的忙,便隻有盡力照顧好他的飲食,到了用膳的時間說什麽都會逼著他抽出起碼一刻鍾好好吃飯,齊嬰對此頗感無奈,而青竹倒是對此很滿意,連帶著對沈西泠的臉色都日益好了起來。

  來到上京區區四五日,齊嬰便明顯瘦了一些,沈西泠自然為此心疼不已,他卻很平靜,還哄她說:“這是最後一次了,往後便再也不會如此了。”

  那天他似乎興致不錯,大約因為和談的進程頗為順遂,還同她一道規劃了一番隱居後的生活,逗得沈西泠也跟著開心起來,暫且忘了對他忙碌的憂慮,一心開始渴盼起之後的日子。

  而次日齊嬰離開別館後,沈西泠也被迫出了一趟門。

  這原本也不是什麽大事。

  使君別館中除了齊嬰以外還住了若幹大梁的官員,眾人總要吃飯,那便免不得要有人往來出入買進五穀雜糧。沈西泠雖則實際上是小齊大人正兒八經未過門的妻子,但明麵上卻又頂了一個奴婢的名聲,為避免惹人注目招人懷疑,她便難免要多些勞碌,這日就承了出門買果子的一樁差事。

  沈西泠對此倒不排斥,總歸她待在使君別館也是百無聊賴,出個門也好,既可看看北地的風土人情,又能給自己逗個悶子,是不錯的。

  她在大街上四處轉了轉,除了買果子,另還著意留心了其他東西的價錢——這大約就是商賈習性了,一見到錢貨兩物就自發的來回盤算,比誰都算得精。

  她發現上京的許多東西都比建康賣得更貴,就譬如她自己最熟悉的織物吧——桑麻蠶絲都比江左貴上一截,白疊子織物更貴,數目也較建康少得多,竟還算是新鮮物,至於藥材、書刻、果蔬等物,也都比南方更貴。

  仔細一想倒也有淵源——江北曆來不如江左富庶,魏國亦不像大梁那樣重商。在江左,即便是世家大族之中也不乏有涉足商道之輩,而高魏卻仍有視商賈為低賤的風氣、隻一力重農,久而久之自然使得錢貨流通與買賣受阻,貨品昂貴在所難免。

  沈西泠畢竟是商賈出身,見得此情此景實在有些心癢,想著若有人能跨過南北國界之限將生意路子打通,便可將原先積壓在手中的東西盡賣出去了,即便提價兩成也比如今上京市麵上的東西更便宜,如此一來豈不是兩全之舉?

  而且賺來的銀子便可以拿去捐給那些倒在道旁的人們了……

  沈西泠歎了口氣。

  她又四下裏轉了轉,見北地的糧食倒比江左便宜些許,而且顆粒飽滿質地優渥,大約與高魏水土和重農桑的傳統相關。

  她十分感興趣,便問那店家這米的賣法。

  那店家是個孔武的北方漢子,生得十分粗獷,脾氣更是粗獷極了,一見沈西泠便眉頭皺得死緊,上下打量她一番,甕聲甕氣地問:“小丫頭是大梁人?”

  沈西泠聽言一愣,一時沒反應過來,下意識就點了點頭。

  結果她一點頭那店家的眉頭便皺得更緊了,大手一揮,聲音更粗地說:“那你走遠些!我不賣給你!”

  沈西泠眨了眨眼睛,當即就有些懵,後來才漸漸回過味來。

  她說話有建康一帶的口音,吳儂軟語很是好認,一下就被人聽出了來處,而如今大魏新敗,即便是平頭百姓也對江左大梁甚是痛恨,連帶著對南方來人都沒有好臉色,她這是被遷怒了。

  沈西泠有些無言,但又不好與人爭執,便沒說什麽,隻避開了這店家朝別處走去,走了很遠還能聽到那店家在跟別人說“晦氣”。

  她抿了抿嘴。

  沈西泠繼續在街上四處轉著,漸漸便發現了越來越多上京與建康的不同。

  譬如街上的乞兒吧。

  她這一路北上,雖見到了許許多多的人間慘象,但建康作為大梁的皇都卻是富庶祥和的,沿街很少看到乞兒行乞,而上京城中便明顯多了很多,個個衣衫襤褸麵黃肌瘦。

  有一個小女孩兒,約莫也就五六歲大小,瘦瘦弱弱地拿著個破碗坐在路邊,怯生生地不敢伸手行乞,隨後她發現沈西泠在看她,又見她麵善,這才壯著膽子靠到她身邊求她,問她能不能給口飯吃。

  沈西泠心都軟了。

  她四下裏看看,見不遠處恰有個包子鋪,便牽著那小女孩兒走了過去,掏出錢與那店家說:“店家,勞煩來兩個肉包子。”

  也不知她那天怎麽就那麽不走運,碰上的兩個店家都是脾氣差愛遷怒的,一聽她的口音又是撂了臉,比上一個口氣更差地說:“去去去!一邊去!我這肉包子就是喂給狗也不賣給你們梁人——快走快走!”

  沈西泠一時真是無話可說,又不願與這店家計較,便將銀子轉手遞給身邊的小丫頭,又扭頭對那店家說:“這包子是給她的,她並非梁民,總不會還是不賣吧?”

  誰知那店家看也不看聽也不聽,仍執意要趕人走,沈西泠沒有法子,隻好領著那小孩兒去隔壁的饅頭鋪子上,結果又是遭了冷臉;整整一條街走下來,竟沒有一人把東西賣給她。

  沈西泠真是有些動了氣,覺得這些人好生不講道理,即便遷怒於南朝之人,卻又怎能如此不分青紅皂白?何況她身邊這乞兒何辜,他們何必如此為難?

  眼見著沈西泠兩手空空地走了一個來回,那賣包子的店家便甚是得意,看著她的神情透著譏誚,沈西泠沒壓住脾氣,遂對他說:“店家與婦孺逞凶鬥狠好生厲害,隻不知當初南北交戰之時人又在哪裏?若真是一心報國痛恨南朝,不如從軍罷了,提刀殺人豈不痛快?在此苟且欺人未免太過浪費了。”

  沈西泠不是輕易跟人發火動怒的,極少的幾回也都是為了別人,譬如上次是為了馮掌櫃,眼下是為了這個素昧平生的小乞兒。她動怒時仍是文文靜靜的,言語中也沒有一個髒字,但神情卻透著輕蔑與漠然,令人能感到她對自己的鄙薄。

  那店家卻不是個講理的人,聽了這般譏誚的話便如被人踩了尾巴,當即大怒,也不跟沈西泠掰扯,隻臉漲得通紅,隨後大抵是惱羞成怒了,抄起手邊的擀麵杖便朝沈西泠打來!

  ※※※※※※※※※※※※※※※※※※※※

  決定給隔了這麽久才出現的顧小將軍發一張男主體驗卡!

  能否贏得plmm芳心在此一舉!

  給爺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