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2章 學政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3      字數:2308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既然是召集大朝會,大慶門前的唇槍舌戰,顯然無法避免。

  迅速撲滅了李筠和李重進的起兵謀反之後,士大夫階層哪怕還想繼續唆使藩鎮們和新政權武鬥,隻要不是沒腦子的蠢貨,都會謹慎從事。

  打蛇打七寸,軍事實力最強的內部藩鎮,除了大名府的符家將之外,就數李筠和李重進了。

  然而,李筠的七日敗亡,李重進的十日敗亡,分明是在警告野心家們,來吧,看是你們的腦袋硬,還是李中易手裏的刀子硬?

  堡壘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不管是哪朝哪代的朝廷,都必須先安定和團結內部,才能集中精力一致對外。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指的其實是官僚階層的需要引進新鮮的血液,清除不符合新形勢的老頑固、老思想。

  天下萬事,用人為要!

  吏治不清的後果,從王安石的變法,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等宿儒們都發表了意見之後,李中易點頭衝魏仁浦示意。魏仁浦接到訊號後,當即出班,捧著象笏,朗聲道:“啟稟主上……臣請開恩科取天下之士,以輔朝政……”

  “咦……開恩科?”

  “唉,銅臭子居然還記得科舉之事?”

  “哼,莫非銅臭子轉了性?”

  “嗯哼,吾家有三子,若想常耀門庭,倒是要提前命他們回祖籍備考了。”

  魏仁浦的提議,恰好命中了文臣集團最關心的要害,那就是家族子弟通過參加科舉入仕途,方能常保家族勢力不墮。

  在這個時代,文臣和武將的入仕途徑迥然不同。文臣們手無縛雞之力,肩不能抗,手不能提,隻能靠文鬥躍過龍門作官。

  此所謂十年寒窗苦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至於武將們的前途嘛,那就是李中易常說的名言:功名但在馬上取!

  隻是,武將們以前隻需要撕殺於疆場,不斷的立功,不斷的升遷。通俗的說,武將們賣命於殺場,戰死了算運氣不好,賭贏了就節節高升,封妻蔭子,光耀門楣。

  如今的新政權之下,李中易不僅格外強調尚武精神,而且特別注重軍事的正規化和專業化。

  按照條令,士兵積功升遷為軍官之前,都必須進入講武堂學習深造,接受正規化和專業化的軍事培訓,以免主官無能害死部下。

  不管在哪個時代,尤其是在政壇,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西瓜偎大邊現象,才是正確的選擇。

  李中易釋放出開恩科的訊息之後,廣大的文臣們原本憋足了氣,積極參與口水文鬥的勁頭,陡然間泄了五六成之多。

  沒有利益的爭鬥,終究無法持久,家族子弟考入官場,這才是頭等大事。

  隨著文臣士大夫們注意力的轉移,借著李筠家小說事的人,隨之越來越少。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所謂大義名分或是仁恕之爭,不過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幌子罷了,骨子裏還是為了維護切身利益。

  無利誰起早?

  西漢末年,王莽起初確實為大家服務,並且口碑極佳。然而,這些不過是沒成事之前的假像罷了。

  一旦時機成熟之後,王莽就悍然撕破假麵具篡漢自立,最終還是為了他的利益服務。

  科舉取士製度,發展到如今的大周,已經漸趨完善,主要有三種形式:貢舉、製舉和童子舉,其中最主要的是貢舉。

  本朝顯德二年,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吏、三禮、三傳、學究、明經等科。

  地方上主要是州試,也就是解試。朝廷這邊是禮部試,又稱省試。所謂省試,因貢生們就試於尚書省而得名,實為禮部所主持。

  “奉上諭,定於紹緒五年五月,開恩科取士……”孔昆手捧早就擬好的明詔,當眾朗聲宣讀,“各州分設學政一名,各地解試,均由學政主持。學政者,負教化萬民之任,掌督學之重責……”

  此詔就是孔昆本人所擬,他當眾宣讀起來,簡直是特別的有感覺,抑揚頓挫,字正腔圓,且飽含豐富的感情色彩。

  然而,在場的文臣們,根本無心關注華麗的辭藻,他們的注意力全都放到了新設的學政上頭。

  內閣擬定的恩科詔,魏仁浦自然所知甚詳,他眯起兩眼,一邊聽孔昆頒詔,一邊暗暗感慨萬千。

  李中易自從上台之後,整出來的妖蛾子,真的是多如牛毛。

  新政權建立之後,雖然暗廢了政事堂的權柄,改為內閣主導天下庶政。但是,新政權建立的時間尚短,出於穩定天下政局的考慮,各地的知州大多留任,並繼續理事。

  魏仁浦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顯德二年重開科舉取士後,都是各州的知州掌管教化萬民,以及考試之責。

  說句大實話,能夠被派去各地的知州,其中的絕大部分,在朝裏有靠山有背景。

  據魏仁浦所知道的情況,各地的知州,有不少人腳踩幾條權貴之船,以免一條道走到黑,從而把整個家族置於險境。

  地方官和朝堂上的權貴,同氣連枝,共損共榮,甚至是穿一條褲子都嫌肥的關係,這是李中易絕對無法坐視的勾結局麵。

  李中易看得很清楚,統治天下的重中之重,就是發現和選拔人才。

  很久以前,李中易本人在醫院裏時,就吃過大虧。上邊的醫院領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所以,輪到李中易掌權的時候,以軍事新勝之勢,悍然推出了獨立於權貴之外的學政製度。

  這年月的讀書人,識字不過是基本功罷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都是常態現象。

  李中易對於儒門那一套的偽道德,向來是不屑一顧的,自己遵守的為人處事原則那是道德,要求全民遵守的隻能是建立在暴力基礎之上的法律。

  林子大了,啥鳥都有!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利益基礎不同,意識形態必定不同。

  所謂公德心,也是由掌握輿論權的人們,利用人格毀滅壓力,迫使大家集體遵守的準則。

  李中易不出手則罷,一旦出了手,單是一個獨立於地方的學政,便讓士大夫們憂心忡忡,彷徨不安。

  在官本位的社會,再是自吹自擂的所謂書香門第和興旺大族,隻要族中子弟無人作官,家業遲早敗落,這是早已經為曆史規律所證明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