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政爭波瀾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2      字數:3291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此次南征,額外配屬於李中易麾下的是三支軍隊,其中包括:廣銳軍,八千餘兵馬;神衛軍一萬餘兵馬;廣勇軍,八千餘兵馬。

  上述三支調撥給李中易的部隊,皆為步軍,合計兩萬六千多人。

  原本就屬於李中易嫡係部隊的羽林右衛,如今正式編製有一萬五千餘人,再加上,頗超勇率領的黨項三千騎兵教習,南征軍的總兵力為四萬四千五百餘人。

  想當初,先帝先後兩次禦駕親征南唐之時,可以說是精銳盡出,每次都不低於十二萬兵馬。

  由於,南唐中主李景的信任,林仁肇的手上,掌握著超過八萬的精銳部隊,這已經超過了南唐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現在,李中易手頭可用之兵,卻隻有區區四萬餘人。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林虎子的兵力,足足比李中易的兵馬,多出了一倍有餘。

  就算是南唐國力日衰,林虎子也絕非等閑之輩,所以,大周朝廷之中,看好李中易的此次南征的重臣,可謂是屈指可數。

  和林虎子的實力相比,李中易的麻煩更多來自於內部,在他的麾下,居然出現了四股軍事勢力,僅僅是協調工作,就足以令人蛋疼。

  廣銳軍,那可是韓通起家的部隊之一,軍中的將校大多出自韓門。早在太祖郭威登位之前,此軍就一直跟隨著韓通,東征西討,攻城掠地。

  範質故意把韓通的看家部隊,調撥給李中易,顯然是不想讓李中易,借南征的機會。暗中壯大他的軍事實力。

  神衛軍,此前一直隸屬於殿前司,嘿嘿,明眼人都知道,此軍和趙老二的關係菲淺。

  至於廣勇軍,則是先帝登基之後。為了安撫住丟掉地盤的雜牌軍閥,特意整編出來的一支名義上隸屬於侍衛親軍司,實際歸皇帝親領的雜牌中的正規禁軍。

  說起來很繞口,其實,內幕也確實異常複雜,據傳言,先帝曾經私下裏說過:廣勇應該叫作廣利軍才是!

  聽話聽音。柴榮是何許人也?他對廣勇軍的評價,實際上,印證了此軍內部山頭林立,利益錯綜複雜的現實狀況。

  站在李中易的立場之上,其實。除了羽林右衛、黨項騎兵,以及郭懷統帥的靈州軍之外,別的任何一支部隊,都不可能是他的嫡係人馬。

  屬於李中易相對信得過的盟軍。其實還有幾支:排第一的便是府州折家軍,其次是天武衛李虎的部隊。最後才是麟州楊家將。

  之所以這麽排序,也和政治利益的遠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府州折家,折賽花的娘家。李中易一雙兒女的外祖家,這關係確實夠近了,除非折從阮老糊塗了,否則,不管李中易想幹什麽,都一定會堅決力挺。

  折家,這個政治和軍事盟友,十分靠譜,關鍵時刻也值得信賴!

  至於天武衛的李虎,暫時而言,隻要李中易不是公開想造反,李虎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給予充足的支持。

  如果,李中易露出了得位的野心,李虎的態度,就有些吃不太準了!

  當然了,如果李中易順利的掌握了帝國中樞大權,站在李虎的立場上,也完全沒有死磕的必要。

  至於,麟州的楊家將,站在他們十分想要割據一方的軍閥立場之上,李中易掌握實權之後,如果能夠擴大楊家軍的地盤,自是舉雙手讚同。

  相反,如果李中易太過強勢,想要削藩,那麽,楊家將多半就會站到李無咎的對立麵上去。

  俗話說得好,屁股(利益)決定腦袋,此論斷可謂是真理!

  不過,李中易的長處在於,他的直係兵馬,在所有盟友之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

  這就好比一家股份公司,李中易屬於公司的控股大股東,這就決定了,李中易自愛整個聯盟體係之中的主導地位。

  趙匡胤所掌握的軍事實力,數量也不算少,可是,趙老二的兄弟們的力量,加在一塊,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也是趙老二在控製住局麵之後,為何要行險,故意擺出鴻門宴,剝奪了兄弟們的軍權的關鍵要素。

  杯酒釋兵權,看似溫情脈脈的背後,以李中易如今老辣的政治眼光來看,其中隱藏著的凶險之處,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

  上下數千年的曆史證明,如果,主君本身的實力強悍,在打下江山之後,臣子多半不會有二心。

  假如,主君原本是平民出身,或是起家之時的身份地位,和後來的臣子大致相仿,則拿下江山之後,必定有一場沾有血腥的權力大清洗。

  劉邦如是,朱重八如是,斯大林如此,毛潤之亦是如此,這是出於鞏固權力的核心需要,和所謂的親情、友情、袍澤之誼,不怎麽相幹。

  李中易此時已經具有的優勢地位,決定了,一旦他拿下江山之後,並不需要采取過激的手段,來收拾他的舊盟友們。

  送先帝入了陵寢之後,整個國喪的大典,也就算是圓滿落幕。

  按照不成文的孝道,新君服喪守孝,以一個月代替一年,三個月期滿便可除孝。

  李中易對這些繁瑣的儒家禮儀,沒有半點興趣,隻是,他也沒有料到,有寫書呆子竟然因為小皇帝應該掛孝多久的問題,激起了軒然大波。

  按照範質的預想,小皇帝才幾歲,應該替先帝服喪三年,免得惹來閑言碎語。

  可是,有人偏偏想搞政治投機,賭一把未來的前途,並且還糾集了一大幫子國子監的書呆子,正式上書朝廷,聲明:小皇帝服喪三個月,即可除服。

  起初,李中易得知消息之後,並不以為意,這才多大點事,何必計較呢?

  可是,劉金山的一席話,卻令李中易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按照柴榮臨終前的安排,符太後垂簾,小皇帝讀書,範質主政,其餘七相從旁牽製,趙匡胤和韓通各自領軍,以達成異論相攪的權力平衡格局。

  問題是,按照祖製,如果小皇帝提前除服,就有了學習理政的資格。

  從道理上來說,小皇帝十分年幼,即使獲得了學習理政的機會,大權依然掌握在垂簾的符太後手上。

  可是,小皇帝終究會成年的,等柴宗訓親政之後,嚐到了皇權至高無上的美妙滋味,嘿嘿,如今提議的這群人,飛黃騰達,妥妥的指日可待。

  退一萬步說,即使這些人暫時無法享受到青雲直上的待遇,他們的下一代子侄呢?

  李中易雖然看得破政治權力運行的奧妙,他終究不是儒門子弟,也沒讀過幾本儒家經典,對於儒門弟子借禮儀說事的玄機,知之甚少!

  現在,劉金山這個讀書人,替李中易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李無咎,李相公摸著下巴,眨了眨眼,笑眯眯的說:“你們讀書人,可真夠壞的,範相公有難矣。”

  劉金山嘿嘿一笑,繼續解釋說:“東翁,能夠在新君麵前露上這麽大的臉,即使暫時被貶謫離京,將來的好日子,可全都在後頭呐!”

  眨眼間,李中易有些走神,大明皇朝時期,嘉靖皇帝剛登基的時候,鬧出的所謂“大禮議”,怎麽和如今的事情,這麽相似呢?

  劉金山察覺,李中易有些心不在焉,他誤以為李中易是在評估此事,便深入解釋說:“以學生之見,事關挑戰太後娘娘和範相公的權威,其後必是有人支持,方至於如此。”

  李中易收回思緒,點了點頭,笑道:“無利誰會起早?”

  劉金山撫掌笑道:“東翁一針見血,洞若觀火,學生佩服之至。”

  李中易暗暗搖頭,劉金山的忠誠固然沒有多少值得懷疑的地方,隻是,他這種讀書人喜歡吹捧的臭毛病,卻是一貫如此。

  一般的讀書人,在入仕之前,大多有些理想主義的色彩。當讀書人,嚐到了特權的甜頭之後,對於掌握著他們前途和命運的主君,大多會態度謙卑,惟恐丟掉已經得到卻又不舍得失去的利益。

  此所謂,儒門子弟一直崇尚,滿招損,謙受益的深層次利益因素。

  古往今來,史載的記錄千千萬萬,狂妄自大、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部下,大多沒有好結果!

  “東翁,咱們是不是……”劉金山的話雖然沒有說完,李中易卻非常明白,他的未盡之意。

  “咱們什麽都別做,才可能獲得最大的利益。”李中易在行政方麵,並無多少可用的人手,一旦出手,範質必定可以察覺出,其中的蛛絲馬跡。

  劉金山轉動著眼珠子,仔細的琢磨了一陣子,他忽然撫掌笑道:“一動不如一靜,坐等有些人上門求助,遠遠賽過主動出手。”

  李中易點點頭,笑問道:“船工募集得很順利吧?”

  劉金山正等著表功的機會,趕忙介紹說:“有免除徭役的大好機會,船工們頗受吸引,應征十分寶貴踴躍,至今已經超過了千人之多。”

  範質也許是不想刺激李中易,他把李中易調離京城之時,給的承諾是,由劉金山暫時充當護印官。

  所謂護印官,其實就是代理開封府尹的別樣名目,隻因劉金山的身份地位太低,作出的變通花樣翻新罷了。(未 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