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榻上策下+三步走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9      字數:2218
  北據幽州向南以爭天下?

  爭奪冀州走光武舊路?

  以青州為基學齊桓公?

  像曆史一般繼承徐州南征北戰?

  全取朝鮮、日本,做海東之主?

  還是其他?

  選擇困難是最大的困難,如今,穿越前記得的曆史走向幾乎全部用盡擠幹,劉備已經失去了未卜先知之能,拔劍四顧心茫然,實不知下一步用兵主要方向。

  天下大爭,不進則退,不成多死!

  要選擇不當,喪失的不僅是個人的機會成本,更可能導致國家無法統一,數萬人生死沉浮,劉備患得患失之間,著實難斷:

  “幽、青、兗、徐要是都不適合,當取何處為基?”

  魯肅:“江東無主,地方萬裏,外有長江之險,內有土地之沃,國險而民富,近越而善鬥,且遠離戰火,唯一不足的,隻是人口較少,正是王霸之基業。

  主公可西結劉表、南聯劉繇,共禦袁術,取江東以為後方,將袁術擋在大江之外,則基業可立!

  主公於徐州士民有大恩,而陶謙老邁,可廣立恩信,收集士民,先取江東,屯田整兵,尋機圖謀徐州!

  江東、徐州既得,以一上將守青州,一上將出徐州,越泰山,伐兗豫,而主公自將江東之眾北上,則豫州可奪!

  最後再與袁紹爭奪河北!成,則吞並天下;不成,亦可西進荊州,規劃巴蜀,極盡江淮之險,足以二分天下!”

  魯肅提出了全新思路--有舟船之利,何必擔憂青州與江東不接壤!引劉備深思:“子敬說的對,徐州難取,便是取到了,也不容易守住。陶恭祖手下的丹陽兵,可沒那麽聽話。”

  雖然曆史記載,陶謙就是死於這一兩年,陶謙也如曆史上一樣,身體不佳表示要讓徐州牧。但劉備已經擔任青州牧,如何能再擔任徐州牧?就算劉備讓親近之人領了青州牧,自己接受了陶謙徐州牧。但並不因此就能讓徐州的勢力都臣服。

  徐州富裕,所以徐州本地的士卒,除了少量淮泗兵、靠近泰山郡的琅琊兵外,大部分郡兵戰鬥力不強,被曹操打得不敢出城就是明證。陶謙也深知徐州兵戰力不強,依仗的精銳乃是數萬丹陽兵,上萬泰山兵,以及一些淮泗遊俠、漁民選拔出得精兵。陶謙是丹陽人,憑借其威信,自然能讓桀驁不馴的丹陽兵如使臂指。

  陶謙為求劉備相助,欲送數千丹陽兵。為了得到丹陽兵效忠,劉備花了很大功夫,但也僅僅隻能指揮動,還不能像青州兵一樣成為中流砥柱。至於陶謙手下剩下的數萬丹陽兵、淮泗兵,分別由曹豹、曹宏、笮融等等率領。丹陽兵雖然曹操屠徐州時,能與劉備協同作戰,但也給了劉備幾顆軟硬釘子。若是陶恭祖不在了,這些將領和他們手下的士兵,與劉備素來無恩義可言,家小也不在徐州,如何讓他們為徐州出生入死?為劉備出生入死?

  幾年前,陶謙剛任徐州刺史時,求救於孫堅,孫堅令朱治等將淮泗精兵入徐州,其中不少成為了陶謙的中下級軍官,也是陶謙能夠迅速控製徐州形勢的助力之一。徐州各部與袁術、孫堅的部下關係過密。

  淮泗兵在袁術和劉備之間,未必不會選擇袁術、孫策。

  琅琊兵和泰山兵混在一起,都為臧霸、孫觀等統領。匪氣重,獨立性強,好在幾人對劉備佩服,又有昌豨率領泰山兵,故而泰山兵可用,可惜泰山人口稀少,難當方麵之任。

  劉備重生以來,多方奔走,在幽州、冀州、青州都廣立功業,結交朋友。但無奈出生不高,家族沒什麽助力,幾年來,勝仗雖多,地盤卻位擴大,至今為止,隻能控製青州殘破的東萊、北海等郡,四麵受敵,疲於奔命。青州居於南北要衝,有山有水,是好的前線和戰場,但難以作為後方根據地。

  劉備一直在謀劃,身邊的的文士也不少,如荀攸、邴原、任旐、徐嶽等也為劉備集團做了很多貢獻,但大多是優秀的執行者,才幹聚焦在某項工作或具體辦法上。真正能夠謀劃全局的王佐之才,真正可以操作的全局方略,求而未遇。

  強忍著內心的興奮,劉備;略有猶豫地說:“子敬,如今劉正禮為揚州刺史,但他與我同為大漢宗室,奪他的揚州,豈不是為天下人詬病?”

  魯肅:“劉繇雖然擔任揚州刺史,但並未受到揚州諸郡縣的一致支持。長江以北的九江、廬江郡為袁術、陸康所控製,劉繇管不了。會稽太守王朗、豫章太守,與袁術有舊,對劉繇隻聽宣不聽調。

  長江以南的丹陽、吳郡,雖然支持劉繇,但非因其實力,而是因為劉繇乃袁紹外親,可以做出頭鳥抵擋袁術。劉繇實力有限,袁紹派陳紀、孫策進攻廬江太守陸康的皖城,陸康求救於劉繇,他卻也沒有能力救援。

  袁術派孫賁、吳景進兵廣陵、曆城,以圖江東,劉繇等就分兵駐紮在長江以南的曲阿、秣陵、石城、蕪湖一代。雙方隔江對峙,互有勝負。

  名雖刺史,實不足一郡守,劉繇必定惶恐不安。主公本就是劉繇故主,若是提供幫助,想必他會答應。”

  這又是一個讓人耿耿於之處,之前劉繇、陳瑀南下揚州,帶走了大批青、徐士民,就連太史慈這樣的戰將亦念往日之恩情,辭別劉備投靠劉繇。劉備顧念與劉繇的舊情,也為了酬謝太史慈之功,還任由他們帶走了1000青州兵!

  沒想到在魯肅眼中,之前的疙瘩,變成了觸及揚州的資源,人生際遇,著實難料!智謀之士,非同一般!

  魯肅:“此外,陸康為袁軍所圍數月,朝不保夕,派人四處求救。

  陸氏是吳郡大族,與其他大族有婚姻關係,主公若是為陸康解圍,既能牽製袁術的擴張,又能得到陸氏等吳郡大族的支持,在吳郡站穩腳跟,自然不成問題。而後利用劉繇和袁術的矛盾,不斷尋找擴大勢力的機會。

  這便是榻上策的第三步,持公道!”

  劉備為魯肅沏好第一杯酒:“好計!有三必有二,有二必有一,請子敬速速道來。”

  魯肅說的口幹,也不推卻,一飲而盡:

  “第二步,取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