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雒陽強拆事件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8      字數:2271
  光和三年,春,二月

  雒陽發生令人震驚的強拆事件。

  皇帝決定在雒陽城郊建設兩大皇家園林,所據之地皆以低於市價強行征收。遂破壞平坦富饒之田,拆遷繁華之街市,驅除久居之百姓,蓄養奇珍異獸,栽種各式稀有草木。

  數千百姓被迫毀家破屋,失去生計,怨聲載道,人人懷恨。

  司徒楊賜上奏說如今城外園林已有五六處,遠超過古代先例,請停止暴力拆遷。

  皇帝聽信偏頗之言,曰:“我當自比周文王,皇家園林與百姓共享之!”

  若真能共享,該兩處園林估計就是曆史上第一批城市中央公園!

  現實是殘酷的,沒有製約的權力,產生了沒有製約的腐敗,大修園子的皇帝,很快發現材料不夠:巨木、漢轉、奇石、花草、珍禽、異獸通通都差。

  皇帝一點不提加稅,隻是讓各郡、各級官僚籌備,或許誰送了什麽皇帝記不住,誰沒送他一定記得清清楚楚。

  宦官、近臣們利用機會,中飽私囊,將任務攤派下去,蜀地之木、花,涼州之馬、駝,樂浪、遼東之人參、北珠,南方之奇石等。

  材料交上來後,卻給出驗收不通過的結論。許多郡都遠在千裏之外,驗收不通過,材料也不可能退回去,繼而被宦官、近臣、權貴們以跳樓價購買。有郡縣官吏甚至因不能完成任務,倒閉路旁,一時間不僅民不聊生,而且官不聊生。

  此外,為補充修院子經費不夠的問題,皇帝接受了宦官們的建議,將司隸周邊的馬匹買賣收歸官營,卻也不是完全國有買賣性質,而是發放牌照,收取高額專營費用,抽取買賣提成。

  涼州、並州、幽州的豪門大族,袁術、楊彪等人公族、二千石子弟,加入這場豪門盛宴,采用寡頭協商,議定價格的方式,壟斷市場,一匹好馬,價格能高達上百萬錢!普通挽馬馱馬亦上十萬錢。

  馬匹是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於是買不起的馬的人,隻好改買牛,乘坐慢騰騰的牛車。

  馬匹、馬車租用價格亦隨之攀升,結果就如後世公交車、地鐵漲價一般,造成生活成本和物價上漲,勞動力價格上漲,以至於一些在雒陽謀生的中小手工業者、中下級官吏陷入財政危機。

  逃離、回鄉,成了雒陽的兩大流行詞匯。

  劉備、公孫瓚進貨,原本蘇雙張世平賣入雒陽的馬匹生意,隻能全部轉手給袁家等世家麾下的專營商人,利潤被壓得極低。於是蘇、張二人隻好忍痛,把主營目標轉向南方其他州郡,連帶劉備、公孫瓚的收入分成大大減少。

  。。。

  使匈奴中郎將臧旻想的頭昏腦漲,頭發扣掉了數十根。

  可並州既沒有值得進貢的奇珍異寶,也沒有一定通過宦官近臣驗收的自信,實在沒有辦法,就派臧洪來把難題丟給劉備。

  劉備很無語,來平城時日短暫,哪有奇珍異寶可貢?

  想來想去,目光打量起馬圈中的一群驢。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龍肉劉備沒吃過,隻吃過蛇、驢之肉,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於是以各種香料混合,下廚做了六十斤的驢肉,將其中四十斤用驛站快馬送去雒陽,將製作方法一同呈上,同時帶信給劉德然,請他給負責驗收的宦官準備紅包。

  至於剩下20斤,自然被典韋、張飛等眾吃貨瓜分一空。

  。。。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誠不欺我!”

  皇帝劉宏差點把舌頭吞下去,要求劉備繼續提供北方的野驢。

  禦廚卻發現野驢味道略腥臭、肉幹硬,反倒是中原的驢更細嫩、可口。於是後續進貢的草原野驢就從餐桌上的美味變成了皇家園林中的動物。

  一日,皇帝無聊,四處巡遊。

  偶爾發現太監們騎著驢玩耍,於是有學有樣,騎驢、駕駛驢車,驢的脾氣比馬更溫順,身高體重都要小一些,不容易受傷,張讓等人也就由著皇帝和嬪妃們玩的不亦樂乎。

  又因為專營製度,馬匹價格被炒得很高,價格幾千錢的驢,就大搖大擺的登上大雅之堂。

  雒陽達官貴人們迅速接受了更加溫順的驢,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官吏、未成年的幼童、身嬌肉嫩的貴婦人。

  低級官吏,做蔬菜、糧食、漆器等批發、零售生意商人,放棄了價格高昂的馬車,慢騰騰穩如龜的牛車,齊刷刷轉向另類的驢車。

  仿佛一夜之間,雒陽“驢”貴!

  令人想不到的是,從此,雒陽的交通工具出現了明顯的分類:馬車、騎乘馬猶如後世高檔小轎車、跑車,能乘用的都是身份的象征。

  牛車如同大卡車,專拉沉重大宗貨物,又如老爺車,供不追求時間的人乘坐。

  驢車如同國產長安、扣扣、皮卡,成為小富階層的最愛。

  至於這時代的普通勞動者,比後世工薪階層窮很多,大多隻能走路或乘坐11路公交。

  因禍得福,通過野驢貿易,將原本失去的一部分利潤找了回來,雖未能扭轉平城日益糟糕的經濟狀況、不斷空虛消耗的縣庫,也未能扭轉劉備私人不斷給平城縣庫借款的事實,至少讓平城獲得了一項長期、可觀的收入。

  不久之後,依然沒躲過中常侍呂強和一些所謂正直之士的批評,彈劾劉備諂媚,使皇帝玩物喪誌、標新立異違背傳統,這是後話。

  。。。。

  平城,白登山。

  王斌等人在平城東麵的探索沒有找到大的煤礦,而是碰巧發現了銀礦、錫礦、銅礦,少量鐵礦。

  於是俘虜們有了新用途,除了在平城西南數十裏山中外挖煤,也有一些分配到白登山周邊采集銀、錫礦。

  白登山的銀錫伴生礦比想象中的品質高,有幾日,竟然在一千斤礦石中,冶煉出了300餘斤錫,半斤銀。僅僅是半斤銀就價值1000錢。

  錫礦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在北方,錫產地相對較少。錫既可與銅合金,製作成硬度大於普通銅的青銅,可做兵器、鎧甲,又可以與鉛一起成為焊接材料,還可以鍍於鐵表麵防鏽,還可製作精美的錫器、錫銀器。

  有石炭、錫、銀、銅、鐵,整個平城的鐵匠們都轟動了,立即聚集起來,幾人一組,自發加入探礦、選礦、冶礦的。

  平城終於有了第一項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