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李清照京城出嫁
作者:飄雲千裏      更新:2021-09-17 06:54      字數:3183
  趙挺之辭了右相後,心裏非常痛恨蔡京。每次和同僚故友往來,必定大談蔡京的惡毒。趙挺之字正夫,是密州諸城人。他曾經考中進士,名次在頭榜前幾名。熙寧年間,朝廷興辦學校。趙挺之被選任為登、棣二州教授,同時擔任德州通判。

  哲宗即位後,賞賜士卒們緡錢。郡守貪婪昏庸,不及時付錢給士卒,士卒們憤怒地叫喊著,拿著大木棍衝進了府衙。郡守隻是躲避不上前,其他官吏們都紛紛逃走。趙挺之卻坐在大堂上,問明情況,立即拿出府庫錢財分給眾人,同時懲治了帶頭鬧事的人,士卒們就安寧下來了。

  魏州境內黃河多次決口,有人建議遷移縣城。轉運使讓趙挺之前去視察,趙挺之說道:“縣城遠離高原一千多年了,河水從未進犯縣境。現在要遷到的地方還不如舊址。如果遷徙,一定會禍害百姓。”轉運使沒有聽他的意見,依然遷徙了舊城。不料才過兩年,黃河果然衝壞新城,把居民幾乎都淹垂了。朝廷召他試任館職,任秘閣校理,升為監察禦史。

  當初,趙挺之在德州時,迎合朝廷的意思,堅決實行市易法。黃庭堅當時主管德安鎮,認為德安鎮麵積小,百姓貧困,無法承受這種變相勒索。到趙挺之麵試時,蘇軾說道:“趙挺之是一個聚斂錢財的小人,學識品行都沒有可取之處,怎麽能適合這個職位呢?”趙挺之上奏,彈劾蘇軾的草書中有句“民亦勞止”的話,他認為這是在誹謗先帝。不久因為他沒有彈劾蔡確,趙挺之獲罪,被降為徐州通判。不久之後,他又到楚州擔任知州。

  趙挺之出使遼國時,遼主當時生病,沒有親自宴請他,讓手下的近臣到旅館招待他。到了年終時,在客省與其他諸國同等待遇宴請了他,這是趙挺之爭論之後,才使遼國修正了對宋朝的禮製。曾布同時任樞密使和文書起草的職務,知道宮中密旨,勸趙挺之在幾處神宗新法方麵提出具體的意見,於是趙挺之開始不遺餘力地排擠打擊元佑黨人。

  後來他由吏部尚書授任右丞之職,當時蔡京獨任宰相,打算設置右相。蔡京極力推薦趙挺之,於是趙佶任命趙挺之為尚書右仆射。趙挺之任宰相後,與蔡京爭權,多次揭發他的奸惡,並請求辭去相位避開他的危害。

  戶部尚書劉逵和趙挺之是莫逆之交,曾經說將來得誌,必定上奏黜除蔡京。崇寧五年的春天,彗星出現西方,尾巴非常長。趙佶認為天象示警,於是避於偏殿,並減少膳食。趙挺之與吳居厚趁機請趙佶下詔,廣求言路。

  趙佶當即下旨準奏,還擢升吳居厚為門下侍郎,劉逵為中書侍。劉逵於是請求砸碎元祐黨人碑,放寬上書邪籍的禁令。趙佶一一同意了他的請求,深更半夜派遣太監去朝堂,毀掉了碑石。次日一早,蔡京入朝,看到黨碑被毀掉,急忙去問趙佶。

  趙佶說道:“朕意應該從寬,所以毀去此碑。”蔡京卻厲聲高叫道:“碑可毀,名不可滅!”他的這句話,聲音高亢,響徹朝堂。朝臣們都大覺驚異,連趙佶也向蔡京看去,微微露出了怒容。

  趙佶退朝之後,不到半日,就有人呈來了劉逵的上奏,裏麵說道:“蔡京專橫,目中沒有君父,又黨同伐異,陷害忠良,興役擾民,損耗國幣,應加以罷黜,安國定民。”趙佶看完,卻猶豫不決。這時司天監也上奏稱太白星白天出現,應當加以反省。

  趙佶於是乃赦免了一切黨人,全部回家,還暫時罷除了崇寧諸法,以及諸州歲貢方物。趙佶又罷免蔡京為太乙宮使,留居京師。又用趙挺之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趙挺之進宮,趙佶說道:“朕見蔡京所為,完全像你的說的那樣,你盡心輔朕!”趙挺之頓首應命。自此以後,他與劉逵同心輔佐,凡是蔡京所行悖理虐民的事情,全部改了過來,又勸趙佶罷兵息民。

  一日,趙佶臨朝,對眾大臣說道:“朝廷不應該與四夷生隙,戰端一開,就是兵連禍結、百姓肝腦塗地。這豈是人主愛民至意?你們如果有什麽看法,不妨直言!”趙挺之於是上奏說道:“我們和西夏交戰,已經有數年。現在還沒有停止,不如答應西夏的求和,得以停止邊疆的戰事。”趙佶點頭說道:“你去商議好方法,讓朕施行。”

  趙挺之退朝後,對同僚說道:“皇上誌在息兵,我們應當把此事順利辦好。”同僚應聲稱是,隻是隻有幾個人,其餘的人都在旁冷笑。這些人自然都是蔡京的舊黨,依然遍列布朝班。趙挺之回來,讓劉逵補上奏疏,大意是罷五路經製司,黜退陶節夫,開誠曉諭西夏等事。奏章呈上後,趙佶照準。陶節夫被調任洪州,朝廷派使勸說夏主,夏主也答應罷兵講和,於是修歲貢如初。

  趙挺之的三兒子趙明誠,青少年時期隨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入太學學習。趙明誠致力於金石之學,自幼喜好,終生不渝。他曾自稱:“餘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一日,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

  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就讚賞不已,此時一見,產生了愛慕之意。趙明誠回去之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李清照家求親。

  李清照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她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家裏藏書很多,善於寫文章,工於詞章。她母親則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濃厚的家庭,耳濡目染,家學熏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她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受到文壇名家、蘇軾大弟子晁補之的大力稱讚。李清照少年時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激發了李清照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她還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 。此詞一問世,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當即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兩首。此詩總結唐代“安史之亂” 前後興敗盛衰的曆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自然令世人刮目。

  趙佶建中靖國元年,李清照十八歲,和時年二十一歲的趙明誠在汴京成婚。當時李清照父親是禮部員外郎,趙明誠父親是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可以說是門當戶對。李清照夫婦雖然是貴家子弟,但因為趙、李兩家貧寒,因此比較節儉。

  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初一、十五告假回家和妻子團聚的時候,都要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再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兩人相對展玩咀嚼。

  兩年後,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一定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還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誌”。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二十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兩人沒有那樣多錢,隻好戀戀不舍歸還人家。為此,夫婦相對惋悵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黨爭把李家卷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十七人中,李格非排名第五,被罷了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趙佶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一百二十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李清照為了救父,給趙挺之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想以此打動公公,可惜沒有效果。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朝廷下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京城。因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恩愛夫妻,麵臨被拆散的危險。偌大的汴京,已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隻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