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明戰場新人
作者:廬暉臣      更新:2021-01-04 02:31      字數:2953
  崇禎二年秋,入夜,此時的大明北方境內早已經進入小冰河時期多時,長年的幹旱使得這裏延綿廣闊的山脈格外荒涼,人煙稀少,平原上稀稀拉拉的鬆樹,樟樹,白蠟……仿佛見證著這一切。

  風呼呼的刮著,寒流湧動,城牆上幾盞灰暗的燈籠被吹的咧咧作響。

  “老天爺不講武德啊,這吃人的世道,還好不是個小兵,要不然還不分分鍾送人頭……!”

  “咦,少爺,不不不,百戶大人,這,送人頭是什麽意思啊!”

  “送人頭,就是收韃子的腦袋,趙四,改天本大人就帶著你去砍幾個,為父親大人報仇!”牆垛邊,小解完畢的楊武打了個哆嗦,提起褲子,及時的轉開話題。

  “少,大,大人,您還是先熟練騎騎術先,為老大人報仇有有的是機會,而且老夫夫人萬一怪罪下來!”身後家丁趙四喜一臉後怕。

  “趙四,我發現你最近長進了不少,學會頂嘴了,還有,嘴皮子好多了。”眼前一身鐵甲的趙四喜,比他虛長兩歲,一米八五的高大個,虎背熊腰,像個武將,隻是臉上流露出的氣質讓楊武有些忍不住打趣道。

  “沒有沒有,夫人還不知道您墜馬呢,我隻是,隻是……”

  “好了,好了,跟你開玩笑呢,你先回房休息,不用守著了,讓我一個人呆會。”將家丁趙四喜連拉帶扯的趕走後,轉身來到城堡瞭望台,映入眼前,古老的青磚,數丈高、二裏方圓的軍堡,一杆杆有些破舊的明字軍旗,感慨萬千。

  他本是22世紀一名騎射愛好者,從小就調皮搗蛋的他,大學畢業後,就與幾個死黨在內蒙辦了一個騎射俱樂部,創業十餘年,在全國各地已經有了上百家騎射俱樂部,很好的踩了一波風口。

  這具身子的父親楊老百戶,在半月之前與草原韃子的一場交戰中,不幸戰死,而他本人也因大明世襲製,才年滿十七就繼承了百戶官身。急於為父報仇的他,突聽得斥候軍報有一小股韃子在鄰近的王家堡打草穀,年輕氣盛的楊武氣衝衝的帶著老百戶僅存的二十餘家丁精騎,朝著王家堡殺去,奈何途中風沙施虐,毫無禦馬經驗的楊武墜馬了,後腦著地,昏迷了數日,醒來已換了一個靈魂。

  “唉,妥妥的愣頭青啊,老弟,放心,以後我就是大明楊武,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也不知道爸媽,你們好嗎,我留下的財富應該夠二老頤養天年了。”

  回到臥房,整個人平躺在太師椅上,放下有些模糊的銅鏡,解開束緊的頭發,楊武深深一歎息。

  一下年輕十來歲,長的些許清秀的麵孔絲毫不像一個武人,身高大概一米六八上下,憑著腦海裏模糊的記憶,父母親從小的溺愛,前身好像從小也隻對弓箭、書本感興趣。老百戶本意也是準備小兒子不要打打殺殺,軍戶也是可以考武舉的。楊老百戶有五個孩子,一妻二妾,生下五女二子,家裏的倆個姐姐早已嫁人,老三楊文因從小練武,練傷了身子,多年前就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兒一女。老楊家男丁現隻剩下十七歲的楊武,和五歲的侄子楊小虎。

  除了世襲武官職外,百十餘畝私田,上百軍戶聽他指揮,家丁精騎二十,有戰鬥力的也就這二十家丁,在這亂世,家底有些菲薄,楊武暗自規劃著,如何在這明末做一番新事業出來。

  眼下已是大明崇禎二年十月的十五日,北方自天啟朝起,大的旱災已經持續了八年之久。

  “開荒種些耐寒作物屯糧發展人口,偷襲韃子積累戰利潛力,以戰養戰……”

  思緒很亂,習慣晚睡的楊武愈發不安,心思慢慢打在落單的韃子身上。

  楊武祖上以世襲百戶官銜駐紮此地已有百年,除了日常屯田外,還兼任著拱衛州城之責。

  次日清晨一大早。

  楊武一臉困意的翻身下了床,窗戶由於是紙糊的,密的很緊,遠沒有玻璃采光好,屋中視線略暗,拿起火折子將書桌一旁的油燈點燃,穿好百戶官服,蹬上厚實硬底的官靴,隨手取下掛在牆邊的硬弓,背著箭袋,打開了房門。

  “咯吱……”

  “大,大人。”房外操場,正在舞槍的趙四喜聽到動靜,連忙跑上前來問安。

  “趙四,你去把堡中最好的匠戶請到軍械房,我有事找他們做。”

  說著話,憑著腦海零散記憶的大概方位,朝著堡中軍械庫房走去。

  “是,大人,我這就去把李匠戶叫來,早年間他曾去京師勞役過幾年,算是堡中手藝最好的!”

  趙四喜在起後一應諾道。

  軍械房的庭院很小,離楊武的臥房並不遠,片刻功夫就到了。

  在等級森嚴的大明,士農工商中,匠戶比軍戶地位還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楊武深知冷兵器時代的廝殺,武器的好壞時刻影響著戰局。

  “少爺,楊家屯堡內,現在冊官兵實數,六十一人,騾馬五十三匹,堡內軍戶一百七十戶,民戶三十五戶,匠戶二十八戶,人丁總數六百八十餘人,其中十五至四十五歲的男丁二百一十六人,庫房中現存小米、麥、大豆等軍糧一千三百八十石。

  軍器方麵,有弓三十五副,箭八百餘枝,鴛鴦戰襖六十副,上好的棉甲三十五副,鎖子甲十副,狼牙棒十副,長槍、藤牌背刀各六十餘口、八瓣頭盔三十頂,鐵護臂五十副,此外,還能使用的三眼銃三十杆,精良鳥銃十二杆,虎蹲炮二具,碗口炮一具,儲備火藥百十餘斤,鉛彈七十餘斤,熟鐵六百餘斤,生鐵八百餘斤,庫房中現存白銀三千二百兩,銅錢五百餘貫……”

  “老管家,庫房內火器怎麽這麽少,還有在冊官兵缺額如此嚴重。”

  軍械庫房內,老管家楊友鬆放下手中文冊,看著發問的楊武,接著道:“少爺有所不知,就這些火器還是老大人未雨綢繆從州府姑爺那私下買來新置的,均是精品,咱們這附近二十裏,山多沙地多,沒什麽油水,大股的韃子都是奔著州縣附近富裕的民堡,很少進來,用於守城足夠了,至於缺額的兵員。”

  “少爺忘了嗎,百戶所雖滿員是一百一十二人,但眼下韃子屢次寇邊,每次交戰均有損傷,實在難以補缺兵員,再征就隻能從半大的孩子入手了。”

  老管家今年五十有六,滿目慈祥保養的很好,說話聲很硬朗,衣著一身半舊錦服是府中老人也是看著楊武長大的,眉宇之間雖有疑慮,也未多想。

  楊家屯堡原來是有兵員九十五人,其中家丁騎兵四十八騎,在千戶大人手下算是實力不俗的,然而上月韃子入寇之時,隨千戶大人一同接應被韃子圍困朔州的指揮使大人,經過廝殺折損了大半人馬,老百戶楊威海也被韃子的冷箭射中頸脖戰死,屍首被家丁拚死搶回。

  “我上次墜馬碰傷了腦袋,還未痊愈,記憶是有些差了,對了,姑爺,是哪個姑爺?”楊武愣了愣神,有些不好意思道。

  “少爺,大姑爺是朔州府內庫房書吏,軍械方麵有些門路。”老管家恍然大悟,頓了頓,接著說道“當然,這銀子方麵的打點是不能少的。”

  “大人,我把李匠戶帶來了!”正說著話,門外趙四喜奉命歸來,其後站著一五十歲上下的老漢,身形有些瘦小。

  “小的李老根,給大人磕頭了!”匠戶李老根身著粗布青衣,神情緊張的跪揖參拜道。

  “哦,原來是李匠戶,來來來,不必多禮,快快起身,看座,早就聽聞您是這裏最好的匠人,等下可要麻煩你了。”

  楊武有些懵逼的看著跪在地上磕頭的漢子,很快反應過來,滿是熱情的將其攙扶至一旁凳子上。大明統治者不拿這些手藝人當寶,在他手裏可是香餑餑。

  “大,大人折煞小人了,小人可不敢當啊。”李老根戰戰兢兢的想起身,很快又被楊武拉扯下來。

  “哪裏哪裏,以後堡中還要多多仰仗李匠戶這樣的大匠呢,對了,不知李大匠會打造哪些軍械,可會自生火銃,遠程弓弩。”楊武不等李老根起身,熱情的詢問。

  身旁趙四喜,楊管家,眼珠子瞪的老大,不解的看著眼前一切,怎麽小少爺對李老根這麽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