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阮家與孔家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2-12 11:10      字數:6375
  <b></b>“我說伯元啊,我來這裏之前,裏堂問我的時候,他可是信誓旦旦的說著,你射藝與學問不相上下呢?當時我想著,這般說來,你射藝應是一流了,那我不見識一番,豈不是虧了?這才來了一趟杭州,可沒想到你就射成這樣?伯元,你可得想辦法補償我們幾個才是啊,我們大老遠跑過來和你射箭,都想著回去吹噓你一番呢。這下倒好,我們回家了,說你什麽好呢?”一邊同射的文人林道源笑道,林道源不隻是淮揚間名士,也是阮元之母林氏的同宗,故而說起話來,並不拘謹。

  “林兄,我覺得阮學使不像一個不會射箭之人啊。”旁邊另一位文人張若采道,他已經考上了進士,可隻是候補知縣,還未實際授官,因此先來阮元幕中做幕僚,以待京中調動。“我以前也練過幾年射藝,這射藝入門與否,我看看手型姿勢,便能知曉。阮學使持弓、搭箭,手勢都是對的。若是射不中,那要麽是臂力不濟,弓選得不好,要麽就是心中有事,心不在焉了。”

  “阮學使的弓都是自己選的,怎麽會選得不好呢?”另一位文人程讚和道“想來阮學使是心中有事,你們也應該知道啊,下個月阮學使就要成婚了,這婚姻大事,還不夠讓他分心的?”

  “說得對,伯元,今日你這箭射得不好,那就得罰!你成婚那日,我們的喜酒可不要忘了,到時候你要是少了我們哪個人的,你就等著吧!”林道源道。阮元也隻得連連稱是,其實這次婚禮,他原本也想著多尋些杭州一帶的士人前來赴宴,可以彰顯自己人望,實乃一舉多得之事。

  “其實我想著啊,阮學使未必隻是想著喜酒吧?這新娘子,阮學使就沒有心動過?我可聽說咱學使這位新娘子,是七十一代衍聖公的孫女,當今衍聖公的親姐姐。想來也是位知書達禮、溫柔嫻雅、嬌嬌滴滴、花容月貌的大小姐呢!阮學使得嬌妻如此,還會在意我們尋常讀書人的事嗎?想想也不會吧?!”&nbp;張若采笑道,幾個同來射藝的文人聽了這話,也都不禁笑了出來。

  阮元聽著,也有些不好意思,道“子白,你也沒……沒見過我夫人,卻胡說什麽呢?你再胡說,下個月的喜酒,我不給你準備了。”張若采字子白,故阮元以字稱。

  “你看這神色,說中了吧?怎麽,阮學使這親事也是湘圃先生所定,你說我沒見過孔家小姐,難道你見過的?說到底,還是想賴賬!”張若采笑道,其他幾人聽著,也是一樣的忍俊不禁。

  阮元當然見過孔璐華,隻是這個時候,這件事也未免有些說不出口。

  而張若采說起孔璐華的時候,他也再一次心中直跳,似乎孔璐華的身邊,竟多了些什麽事物,讓自己不想接近她。或者,是不敢接近她。

  仔細想來,阮元和孔璐華之前見過兩次,相談甚歡,此後阮元督學山東、與幕友一同舉辦文會,也一度想過這孔家小姐文才詩詞,均不在讀書男子之下,若是一同唱和吟詠,做個詩文中的朋友,倒也是幸事。如果孔璐華是個男子,能多些時日與之交流,那孔璐華定是不亞於焦循的知音。可忽然一日,這位詩文相投的友人,竟然成了自己的未婚妻。

  而妻子與朋友,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角色,妻子不僅要和自己終日夫妻相和,更有男女之愛、魚水之歡,各種說不出的親密之舉,這些,都不是對朋友做的事。

  至少在阮元看來是這樣的。

  如果孔璐華隻是像江彩一樣,與阮元偶遇過一兩次,卻鮮有交流,那麽或許阮元的心緒,還不至於如此複雜。可眼下看來,當年的兩次意外相遇,卻莫名其妙的成了負擔。

  而且,每次其他人說起“衍聖公府”,阮元也容易莫名緊張,似乎自己和“衍聖公府”之間,也有一重過不去的坎。

  “伯元。”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園外響起,緊接著出現在門前的,正是楊吉。隻聽他說道“外麵來了位客人,排場不小,自己說……說是巡撫。他告訴咱們,孔家的人今天到杭州,想問問咱家裏,有沒有願意過去護送的人。”

  阮元想想,畢竟自己是要結婚的人,不宜在此時過早去見孔家之人。阮承信在一邊聽著,早已會意,便說道“伯元,此時你不便去,爹爹與孔上公舊來有識,想來此間之事,是應付得來的,便讓爹爹去吧。你在這裏,也好好練練射藝,帶來這許多人,讓他們看你笑話來的嗎?”說到最後,卻也不禁笑了出來。

  阮元連忙拜別父親,隻聽身邊張若采又笑道“伯元,你對夫人這般心心念念,照我看哪,也別拘謹了,先過去看一眼吧!若是明日應付起公事,你也這般魂不守舍,那豈不糟糕?”

  “子白,婚事本有禮製,怎可在婚前隨意相見?”阮元道。

  “我說伯元,聖人隻是說男女授受不親,可沒說未婚配的男女,連見一麵也不許了。你這般說辭,卻不是自欺欺人嗎?要不,各位,咱們先去見見新娘子,如何?”張若采對身邊各位文士笑道。

  “子白,你再這般口無忌憚,小心下次補缺的時候我參你,讓你知縣也做不成!”

  “你們聽聽,伯元啊,你也就比我早一年成進士。這才過了七年,你都會擺官架子啦?”

  各人也不禁笑了起來,當然,大家也都清楚,阮元是不會因為幾句戲謔之言,就隨意參劾他人的。這一次射藝之會,雖說終有勝負,可也讓各人言笑不禁,再不拘謹,得以在日後更親密的相處。

  這時的武林門外,孔府的送親隊伍,也已經漸漸下了船,這畢竟是衍聖公親姐姐外嫁,孔府送親的船隻、岸上的隊伍,前前後後,竟也有數裏之長。孔憲增本是謙遜之人,眼看路上行人,都不住的往自己這邊的隊伍身上看著,心中卻也有些不自在。

  忽然眼看門中行人漸稀,一行官兵湧了出來,在武林門前列成兩隊,後續到達的官兵則漸漸清道,讓正門的道路空了下來。看這隊官兵模樣,服飾華貴,所持刀槍也比尋常士兵精良,當是杭州的旗兵。過得片刻,門內又有數隊人馬列隊而出,當中簇擁著一頂官轎,到得孔府送親隊伍前十餘丈處,官轎漸落,轎中走出一位二品頂戴,腰係紅帶的官員。孔憲增也清楚清廷皇室身份有別,其中較尊貴者(即清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子孫)稱為宗室,腰係黃帶。較疏者(即清太祖之祖覺昌安其餘諸子後裔)稱為覺羅,係紅帶。這位官員腰係紅帶,自然是一位“覺羅”了。

  這位官員見了孔憲增,卻也客氣,作揖道“想來這位先生,便是當今衍聖公的生父,孔上公了。在下浙江巡撫吉慶,久仰衍聖公府之名,今日得聞衍聖公府與蔽省學政阮大人結親,故而親來迎送上公下榻。若是屬下官員有何怠慢之處,還請上公見諒。”這吉慶雖也是世襲騎都尉世職,卻是官學生出身,故而對孔府頗為禮敬。

  孔憲增也回禮道“見過吉中丞,其實這事說來,還是吉中丞多心了。這婚嫁之事,雖然對我衍聖公府而言,是至關重要之事,卻也不需中丞如此見禮。得蒙中丞厚愛,也是在下的榮幸。”

  吉慶笑道“孔上公卻說哪裏話來?衍聖公府之名,這天下讀書之人,人盡皆知,最是清貴之家。在下也入得官學,得蒙聖賢垂訓,這聖人家的成婚大禮,在下又怎敢怠慢呢?在下眼下兼理旗營駐防之事,這駐防城錢塘門外,有座行館,向來是京中達官貴人前來所住,眼下卻也無人,暫時空著。這行館出了西門,就是西湖,風景自然是杭州一等一的了。令愛成婚之前,就先住在這裏,平日一麵看著西湖美景,一麵等著和阮學使成婚,這想來也是一件樂事不是?到了成婚那日,我自令旗營為上公開路,這衍聖公府的婚事,當然要辦得風光些才是。”

  看著吉慶如此熱情,孔憲增也隻得不住道謝。吉慶又道“孔上公,這阮學使畢竟是新婚在即,今日還是前來不得的,但這裏還有一人,想來上公是想見上一麵的。阮老先生,快過來吧,剛才你不是還說,之前見過孔上公,和上公一見如故嗎?”說著轎子後麵走出一個老者,正是阮承信。

  孔憲增也對阮承信作揖成禮,道“不想湘圃公親臨此地,在下慚愧。湘圃公此舉,也實在是客氣了,說來我孔家人手也是足夠,璐華在這裏生活,應該也沒有什麽不便之處。卻是不勞煩湘圃公多跑這一次的。”

  阮承信也笑道“上公這就謙虛了,既然是衍聖公府親送儀仗至此,在下再不出來迎見一番,豈不失了禮數?上公也自放心,這納吉之禮,我家中已行過了,納征之儀嘛,這一二日間,禮書自然送到錢塘門外。請期之禮,在下也不敢怠慢,想著五月初八,是個大吉之日。當然了,這請期之事,還要上公親為定奪才是。”其實古時成親六禮,到了清代已經不斷簡化,尋常人家一般隻行納采、親迎二禮,其他禮儀則合並於其間。阮承信也是出於尊重衍聖公府的考慮,特意仿照古禮,將三書六禮一一備足,以顯阮家迎親之誠。

  不想孔憲增卻道“湘圃公如此盛情,在下卻之不恭,也先謝過湘圃公了。隻是在下另有一事,想相詢吉中丞,在下聽聞阮學使到任,也已有兩個月了,吉中丞可曾見過阮學使?阮學使他近況如何?”

  阮承信見他詢問吉慶,卻不問自己,卻也有些不解。吉慶聽了,也隻好道“其實說來慚愧,下官這兩個月來,還沒見過阮學使呢。阮學使也自是大公無私之人,這來了浙江兩個月,上個月去浙東督學去了,這個月又聽聞主持杭州院試事宜,平日私會,反倒是遲了些。哈哈,想來上公得婿如此,也自當安心了。”

  可是阮承信看著孔憲增,卻覺得他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一行人看著並無要事,便相繼啟程,自武林門折而入西大街,向西南經駐防城穿過錢塘門,便來到了錢塘行館。行館麵對著西湖,若是在湖畔駐足,向北即可看到狹長的白堤,正前方便是湖中的孤山,孤山島上層層疊疊,乃是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的行宮。這時已近初夏,孤山之上,林木蔥蘢,白堤兩側,燕子紛飛,更兼碧波無垠,湖光山色相映,最是愜意。孔府諸人看著距離婚事尚有些時日,也時常乘了花船,前來湖中遊玩。

  隻是在孔憲增看來,女兒隻是一副從容安閑之象,卻並無多少歡喜之色……

  等待婚事的這些日子裏,阮家卻也來了稀客。上年年冬,錢楷的祖母在家中去世,錢楷隻得先歸家守喪,此時家中喪事料理已畢,想著阮元就在杭州做官,距離嘉興不遠,也來到杭州學署做客。阮元見了錢楷,自也大喜,帶了他一同來西湖之上,欣賞著南山樹林中矗立的雷峰塔,看著桃花盛開的三潭印月島,也自是輕鬆自在。隻是想著錢楷畢竟有孝在身,婚禮之事,便不讓他參與。

  想起當年二人訂的那門虛無縹緲的親事,阮元也不禁有些惆悵,道“裴山,這一兩年來,我漂泊各地,又兼彩兒三年喪期未過,卻是還沒有一個親生子嗣。想來當年那門婚事,我是難以如願了。若是裴山有意,這門婚事,就當是你我一時玩笑,裴山自尋其他人家,也好讓太夫人省心不是?”這時錢楷之母尚在,錢楷又事母至孝,故而阮元有此一說。

  錢楷倒是頗為從容,看著茶盞裏新鮮的龍井茶葉,不由得笑道“伯元,你這又是哪裏話來?你說你沒有子嗣,我在軍機處這許多年,一直公務繁多,又怎得一男半女出來?話說回來,江夫人的事,你也該放下心了,這三年你連個同房之事都沒有,我們翰林院的這幾個老同年啊,心裏都為你難受呢。你今日這番親事,可是天大的好事,這全天下千百萬讀書人,也就你能有此幸運了,卻不要想那些不悅之事,婚禮,還是要風風光光的辦上一場,才對得起咱翰林這些同年啊。”

  阮元聽了這話,也好奇道“裴山,你說西庚兄、瑟庵兄和東甫兄嗎?他們都有妻室了,這辦個親事,卻又何來對得起一說啊?”

  錢楷輕輕飲下一口茶,倒是舉重若輕,道“那你可不知道了,咱這些人裏,除了東甫是世家之後,迎娶了宗室女,哪有人不羨慕你啊?就連我啊,想想這心裏都有三分不平呢。那日我還在京城當值,翰林裏聽到了你要成婚的消息,我和西庚、瑟庵他們,那日又聚了一日,說起你啊,都說你這婚成了之後啊,這士人中的名望,隻怕是不輸給王中堂、劉大人了。你本就是年輕學人之中,經術聲名最出眾的,再加上衍聖公府在你背後,這天下讀書人不看著你,卻又看誰去?到時候你在士人中發一言、決一語,那自然都是雲集而響應了。更何況,這可是衍聖公府啊,陪嫁的衣裝、仆從、田產,還能少得了你的?你日後也不需再動別的心思,隻一心安享後半生的富貴吧!哈哈!”

  阮元也擺了擺手,雖然自己也想過,與衍聖公府結親,可能自己在士人心中,會聲望大增,可田產富貴之事,他卻從不放在心上。這時聽錢楷這般戲謔,也回道“裴山,這……這門親事,我想過了,倒是無妨。至於田產什麽的,你這般想法,卻也太世故了。咱們讀聖賢書,是為了明聖人之道,若是行有餘力,自可傳道解惑。卻不是安享衣食,止步不前的啊?”

  “你還是沒變啊,伯元。”錢楷笑道“當年你在京城的時候,最開始我記得,住的是總商行館,我也是後來才知道,你和江總商竟然還有姻親之誼。那時你衣服飲食,卻都和尋常書生無異。江家多餘的錢物,你是一毫不取。可當年畢竟江家是江家,阮家是阮家,現下你夫人帶著田產陪嫁過來,那就都是你們阮家的了,你卻還這般放不下心麽?”

  “裴山,咱當年做朋友的時候,哪個考慮對方家境貧富了?當日我們,不都是因才學而論朋友的嗎?就說東甫吧,他開始不告訴我們家世,可後來我們知道了他是阿中堂之孫,又怎麽了?誰也沒有去東甫家裏,有意和他套親近吧?裴山,你若是這般斤斤計較於錢物,小心我這茶不讓你喝了。”

  “你看,這就著急上了。”錢楷笑道。“不過話說回來,伯元,你有沒有想過,你若是真有了餘錢,又該做些什麽?這天下的讀書人啊,十個裏倒有九個半身無長物,讀聖賢書,有了經義著述,卻沒有餘錢,無法把這些著述拿去刊刻,多少今人至精至微之作,也就這樣湮沒無聞了。你若是有了餘錢,我們自然羨慕了,達則兼濟天下,這孟夫子的話,你都忘了不成?”

  不過錢楷說到這裏,阮元卻想起了以前和焦循在北湖遊玩的事,當時焦循雖然年幼,卻也提及,若是這世上有一藝之長的文人,其著述都得以刊刻,該是何等有益之事。而多少原本真實的故事,卻因為隻能口述,數百年下來,竟漸漸變了模樣,讀書人不語怪力亂神,竟將這些故事也一一視作了荒誕不經。當時自己還安慰焦循,說自己要是日後家境好了,一定要幫沒錢刊刻書籍之人,把他們的著述收集起來,通行於天下。

  或許,這個目標,現下已經有可能被實現了……

  可是,距離這些目標的實現,現下還有很多事要做。阮元也隻好同錢楷道“裴山,你要是這樣信任我,不妨你日後有了經義詩集,就交給我,我幫你刊刻付梓,如何?”

  “伯元啊,你沒發現,從最開始,你我所談,便是虛無縹緲之事嗎?”錢楷笑道。可想了想,忽然神色也變得真摯起來,道“伯元,這次我到杭州,見你樣子,也知道你心神有些不寧定。我雖然官位不如你,可幾年下來,我畢竟也是五品頂戴了,有些事,我清楚。你做了孔家女婿,又是發抉經義的學使,日後身份地位,可又要更進一層了。你一時適應不了,也是人之常情,你的心胸秉性,我還不清楚麽?你天生聰明,事也都辦得來,可心中卻並無惡念,你做了這一省學政,我也放心。這金銀財產,也不是什麽說不得的東西,總是因人而異,到了貪官汙吏手裏,自是有害,可在你手裏,卻可以利國利民,其實倒是一件善事呢。”

  其實阮元心中,確是有這個心結,自從自己和衍聖公府的婚事定了下來,自己便一直恍惚不安,總是想著有什麽不對勁之處。仔細思量之下,孔璐華與自己自好友而至夫妻,是一重原因,這第二重原因,或許就在衍聖公府之上。自己雖已是二品命官,可畢竟出身平平,隻是尋常讀書人家,一生之中,也未沾染得大富大貴。忽然一日,卻要和海內最有名望的孔氏家族聯姻,日後的阮家,自然也不再是那個屢屢遷居,成日擔心書籍會不會被大雨淹沒的阮家了,這一番變化,卻也需要時間來適應。

  可即便如此,阮元心中,仍似乎有些心事,未能解開,或許,這樁婚事的背後,還有第三重難以接受之處。

  不過這些,距離阮元就有些遠了,想到錢楷言語真誠,阮元也向他敬茶道“裴山,有你這般摯友,是我一生的幸事。日後無論你我境況如何,你我終是一生的朋友。”

  錢楷聽了,也不禁開懷大笑。這一日,二人便在西湖的落日下品茗觀景,盡抒雅興,直至日暮方歸。之後不過三日,孔府的陪嫁賬目,也送到了浙江學署。這時阮元才發現,錢楷的預言,竟然一一成了現實。

  賬冊上的陪嫁財產,至少對於阮元而言,是個根本無法想象的數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