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清廷分裂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2-04 20:42      字數:6152
  <b></b>幾日之前,由於新君繼位,即將大行封賞,王傑和董誥也到了吏部,與劉墉交辦過相關文書,可劉墉耳聾眼花,二人說了半天,劉墉才勉強聽清二人要把乾隆擬定的名單交由吏部審議。此時滿臣中尚有一位吏部尚書保寧,可他實職是伊犁將軍,不在朝廷任官,吏部唯一的現任尚書就是劉墉。

  劉墉站起身來,顫顫巍巍的摸索了半天,都摸不到二人手裏的名單。這時幾人身邊的吏部侍郎富綱忽然道“既然劉大人身體不適,就由下官代勞吧。既然皇上都定了,吏部該做什麽,大家心裏都有數。”如此說著,自然是隻準備按擬定人員上奏了。二人聽著富綱這話,也不好爭辯,隻得把名單交給了他。

  可二人也都清楚,富綱得入吏部,正是和珅一力保薦而成。隨後,二人又回到東華門,準備去軍機處值班,走著走著,二人不知不覺間,想起來這條路上,十年前二人曾與朱珪一同退朝,彼時為了與和珅相抗,三人絞盡腦汁,想著如果後麵幾科殿試,能選拔出新的人才,自然有利於對抗和珅,可十年過來,效果卻不盡理想,而和珅的勢力甚至數倍於十年之前。

  從當年登科進士的情況看,確實有不少進士,在年的學習、鍛煉過程中,嶄露頭角。那彥成這時已做到三品詹事,而且旗缺易補,年後加授內閣學士,應該不難。孫星衍擬了兗沂曹濟道,是正四品,錢楷升了江南司員外郎,汪廷珍先前因辦事不當,暫時降了侍講,但也不算嚴重,故而已經擬著次年重任侍講學士,隻有胡長齡還是國子祭酒,一時無官可遷。至於阮元,自不用說,上一年山東督學,考績出色,曆任三品也有近四年了,這一次升任二品,大有可能。隻是乾隆五十五、五十八年的進士資曆尚淺,目前即便升遷,能得到的好位置也不多。

  但即便如此,這些新科進士,影響力依然有限,大多隻是中級官員,難以決定上層要事。可是和珅的黨羽,無論中外,都已把持了大量要職戶部尚書福長安把持戶部已近十年,和珅親信蘇淩阿補了刑部尚書,吏部侍郎富綱、戶部侍郎永保、工部侍郎吳省欽、內閣學士吳省蘭,親附和珅,人盡周知。這一年上任的兵部侍郎李潢,被和珅請入府中,為小兒子做家教。福寧改了兩江總督,和珅弟弟和琳在四川總督任上,和珅姻戚伍拉納是閩浙總督,如果畢沅也算和黨,他即將上任湖廣總督,這又一個位置保不住了。西安將軍恒瑞、荊州將軍興肇,身為宗室,卻也時常與和珅互通聲氣。福州將軍魁倫雖不是和珅同黨,可他是福康安提拔,因此對福長安也有好感,與阿桂則幾無交往,更瞧不起王傑等人。

  此外巡撫、布政使、提督、總兵親附和珅之人,更是不可勝計。清朝最關鍵的兩個提督,九門提督是和珅自己兼職,直隸提督則是和珅心腹慶成,和珅還兼著鑲黃旗的領侍衛內大臣。而這還不是最糟的問題,更讓二人無奈的是,由於乾隆在位最後幾年,各部院京卿能不罷免,就不罷免,到了這個時候,很多部院卿官都垂垂老矣,劉墉隻是其中之一,其餘禮部尚書紀昀七十二歲、刑部尚書胡季堂、都察院左都禦史金士鬆六十七歲,工部尚書彭元瑞六十五歲,就連王傑自己也已經七十一歲,隻有五十六歲的董誥還算年輕。眼看一品大員均已白發蒼蒼,卻又有什麽精力再去同和珅相抗?

  想到這裏,董誥終是尚有些火氣,道“可這些老臣,總是忠心為了大清朝廷,為了天下百姓的人啊。若是這些老臣也不在了,卻還有什麽人,可以支撐起這大清朝了。”

  可就在這時,迎麵忽然傳來一個聲音道“董大人這話在下就聽不懂了,董大人說隻有老臣才能撐起這大清朝,難道我這個軍機大臣、戶部尚書,便撐不起大清朝了嗎?難道和中堂便撐不起大清朝了嗎?董大人,你為官也三十多年了,怎麽還會說出如此蠢話?”原來王董二人已經到了軍機處之前,而他們對麵站著的,正是和珅與福長安,說話的自然是福長安了。

  王傑見了福長安,自然惱怒,正要發作,忽覺手臂上一緊,卻是董誥按住了他。隻聽董誥道“福大人,我倒想知道,是誰給了福大人勇氣,讓福大人說出這般話的,是令尊嗎?令尊在世之時,我也識得,他禮賢下士,高風亮節,與你這不肖子卻有雲泥之別!若是令尊尚在,我董誥自願退出軍機處,隻因令尊辦事,我董誥放心!可你呢?平日逢迎取容,濫用私黨,朝廷綱紀淩夷,你不管不顧,竟還推波助瀾!若是令尊在天有靈,見你這般行徑,真不知該如何安穩呢!”王傑聽了,也自是感動,董誥原本謙敬謹慎,公議時發言不多,不想今日竟然與福長安正麵相對,想來也是為了護著自己,不讓自己這個大學士先失了儀態之故。

  福長安也怒道“董誥!今日皇上在圓明園,阿中堂去了圓明園直房,隻剩我等四人,你便原形畢露了,是不是?你覺得我配不上這個位置,你不要忘了,你也是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咱二人官品職務,是一樣的!你有何資格辱罵於我,又有何資格提及我阿瑪?你說我濫用私黨,毀了朝廷綱紀,證據何在?隻靠你空口出言,說什麽就是什麽嗎?你覺得我撐不起大清朝了,我難道每日不是與你一樣,五更入值,日落方退?我平日經手的文書,比你少嗎?若說我撐不起大清朝,你董誥又能撐起什麽?”

  董誥也不甘示弱,道“福長安,我勸你與和珅,都摸著自己良心想一想,你們舉薦的人,做京官的,哪一個進過半句忠言?做外官的,哪一個不是成倍的往百姓身上攤派賦稅?我董誥雖說為人愚笨了些,可最基本的道理還是懂的,你若不信,便去浙江富陽打聽打聽,我為官以來,可曾增添過一畝田產,一處房宅?我行得端立得正,卻不懼你這般詆毀之言!”

  福長安也針鋒相對,道“董誥,你也少拿清廉這番話安慰自己,你和王傑自詡清流,你們做這個軍機大臣,辦成了什麽事?就拿你們最引以為傲的科舉來說吧,我四人同任軍機處,經曆了四次科舉,你們選出來幾個人才了?你說自己愚笨,看來還是很有自知之明嘛?”

  其實曆代科舉選拔進士,能成才的總是少數,福長安這樣問話也是強詞奪理,可王傑與董誥也無法直言相辯。二人心知肚明,平日大事決斷、新官選任,二人隻有參議之權,決定權都在乾隆手裏,二人實際成就不多,也和乾隆處處偏向和珅,對二人建議往往棄而不問有關,可這番理由,二人卻又如何說得出口?

  和珅這時也插話道“誠齋,不要多說了,其實這大家都清楚,辦事嘛,總是這樣,沒有人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對了,董大人的父親是董文恪公,聽說當年做尚書的時候,皇上也說文恪公是能臣呢。看在文恪公辛勞一生的份上,誠齋你今日也不當這般說話啊?”

  董文恪公即是乾隆前期名臣、名畫家董邦達,也是董誥之父,是以董誥除了政務精通,畫藝卻也精湛。董誥明白,這話說的是福長安,實際上實在暗諷自己,眼看王傑臉色,一樣的難看,便道“我等為國為民之心,天日可鑒!可與你二人在一起,卻平白誤了這許多時候。也罷,今日我手中公文,我自行去南書房細看,卻不與你等在一起了!”說罷便折而向南書房方向去了。王傑眼看他不願再進軍機處,也跟了上去。

  “和你們在一起共事,對我們又有何好處?”福長安在二人身後說著。說罷,也同和珅道“致齋,索性我們也搬出去辦事算了,若是阿中堂回來了,他又向著王傑他們,肯定又要和我們囉嗦一番,眼不見心不煩,挺好。”

  和珅心中卻也在琢磨,若是自己真搬出軍機處,也是個觀察朝中大臣的機會,若是識相的,肯定自己到哪裏,就跟到哪裏,更容易有效發掘,針對異己之人。於是點了點頭,同意了福長安的意見,二人便隻在隆宗門外的造辦處直廬。之前進入軍機處的鬆筠,因和珅對他不滿,已奏請外放了吉林將軍,又改任駐藏大臣,遠離中樞。故而此時軍機處中,就隻剩了阿桂一人。

  阿桂聽著,也不禁暗自惱怒,道“這些個混賬東西,這國家朝儀,在他們眼裏,便竟如兒戲一般!南園,你先起來,你說這些,自然也非我所願,可是……”說著說著,心中那股火氣,竟又漸漸退散了下去。“可我畢竟老了,這些事,隻怕是有心無力了。”

  “阿中堂,下官看過舊檔,知道當年世宗憲皇帝設立軍機處的因由。”不想錢灃準備異常充分“當年世宗皇帝雖說是軍務繁忙,才設了軍機處,可其中另有一處緣故,便是避免結黨營私。阿中堂想想,這身負軍國要事之人,聚於一堂,便可群策群力,大家相互監督,也自然避免了軍機處以外的蠅營狗苟。可如今呢,若是幾個軍機大臣各自為政,誰還知道他們背地裏在幹什麽?背地裏幹的事多了,朝廷國法綱紀,用人常度,自然也就敗了,大家想的不再是朝廷該往何處去,而是如何以鄰為壑,視同僚為仇寇啊!阿中堂,若這個樣子再持續下去,您說大清朝的未來……這大清朝還有未來嗎?”說著說著,錢灃不僅不願起身,而且全身顫動,竟是不能自已。

  阿桂原也想責備錢灃一番,可心中想著,他說的卻都是事實,心中自也不忍再責罵他什麽。隻道“南園……你……先回去吧,這件事我記下了,若是遇到皇上,我……我自會如實上奏,你看在我來年就八十歲的份上,也該信我一回吧?你是個忠臣,我……我也想做個忠臣,總是不能眼看著戎馬一生,大清朝敗在我眼皮子底下。這件事你放心吧,隻是以後,不要再出不詳之語了,對你仕途也不好。”

  “阿中堂,臣今天來說這番話,就已經抱定了被罷官奪職的念想。阿中堂隻管將臣這番不臣之舉上奏皇上,若能救救大清,臣就算來日即便身死,也死的瞑目了。”聽起來,錢灃的語氣依然堅定,看來他來見阿桂之前,就已經抱定了輕則罷官,重則下獄的覺悟。

  “你且放心回去吧,今日之事,隻我們三個知道,我們不說,你便沒來過我這裏。這件事,隻當是我暗自聽到的。”阿桂畢竟年紀大了,看著錢灃一腔熱血,卻也不覺心軟了下來。吳熊光自然知道阿桂心意,將錢灃扶了起來,出門看看,眼看四下無人,才走回軍機處,將他帶回了章京直房。

  可這件事,阿桂卻一直記掛在心,直到回了家中,坐在躺椅上想著,如果這件事自己解決不了,隻恐朝廷撕裂在即。可若真的是直言稟明乾隆,乾隆很可能會大發雷霆,接下來也很可能直接罷免王傑和董誥,反倒是和珅不會因此受多少牽連。是故這話不能不說,又不能直說,想著確是犯難。

  “翁庫瑪法!翁庫瑪法!”不知不覺間,兩個稚嫩的聲音在阿桂身邊想起,阿桂緩緩睜開眼睛時,隻見兩個孩子圍在自己身邊,這兩個孩子都是那彥成之子,大的喚作容安,小的喚作容照,“翁庫瑪法”是滿語中“曾祖父”的意思。

  “翁庫瑪法,我和弟弟想和您老人家掰手腕,您可願意?”容安道。這時,門外又走進一個少婦來,少婦見著兩個孩子,也不免嗔怪道“容安、容照,你們翁庫瑪法今日都累了,你們也規矩些,懂點事,不要這個時候來麻煩翁庫瑪法,來,跟額娘回去。”這少婦聲音細嫩之中,又帶著一絲清亮,乃是那彥成的妻子雲仙。她便是西安將軍恒瑞之女,雖然恒瑞近幾年來,已經從最初的首鼠兩端,變成了唯和珅之命是從,但雲仙為人誠實孝順,和那彥成也算恩愛,故而阿桂從未因家人之事責怪於她。

  “無妨。”阿桂笑道“瑪法我征戰一生,什麽苦沒受過,今日這番勞累,還能難倒瑪法不成?”說著,側身向著邊上茶幾,一手握住容安左手,一手握住容照右手,漸漸發力,不過片刻之間,容安和容照已經堅持不住。

  “翁庫瑪法真厲害,我們輸了。”容安眼看無力相抗,隻好放棄。

  “沒關係,也就再過一年,翁庫瑪法就扛不住你們了。”阿桂笑道“你們還不到十歲,以後力氣隻會越來越大,翁庫瑪法就不行了,明年力氣肯定是不如今年了。你們卻要勤練騎射,才能有力氣,切不可學那些騰籠架鳥的後生,學他們,你們一輩子都毀了。”

  容安和容照連聲稱是,這時眼看身後,那彥成也走了進來,給阿桂請安過了。阿桂便讓容安和容照先出去玩了,看著雲仙臉色,隻覺她清秀端方的麵頰上,自有一種憂傷憔悴之感,也不禁安慰道“孩子,你入我章佳府也有快十年了,你阿瑪他……其實瑪法知道,你是懂事的,瑪法和你阿瑪孰是孰非,想來你心裏清楚,卻不要為難自己了,和東甫恩愛一生,才是你這般好孩子的歸宿啊。”

  雲仙也再次拜過阿桂,道“還請瑪法放心,我……我家裏也是讀過書的,這是非忠奸、良莠善惡,孫媳是知道的。東甫的為人,我也清楚,日後總是要陪東甫一起的。”

  那彥成也不願家裏人說話如此正式,便即笑道“瑪法還是年紀大了,雲仙眼看也都三十了,怎麽瑪法眼裏,她還是個孩子呢?難道我這個孫兒,在瑪法眼中,至今也沒長大不成?”

  “在我看來,你們都還小呢。”阿桂聽孫子這樣說話,也不禁笑了出來。又問道“東甫,今日宮中有事嗎?你這個詹事平日應該公務很少啊?今日卻怎麽回來的如此之晚?”

  “不瞞瑪法,今日閣學、翰詹和禮部的官員一起,商議了新君繼位之事。”那彥成道“眼看著,距離新君繼位也就半年時間了,這禮儀規範也好,儀仗器具也好,都要早早準備才是。皇上在位六十年,這次禪讓,乃是功德圓滿之舉,這禪讓大禮,自也要隆重些才是。隻是這般典禮,即便是前朝,文獻遺存卻也不多,故而我等有些犯難。”中國曆史上上一次皇帝禪讓,還要追溯到六百年前宋光宗禪讓皇位給宋寧宗,是以具體的禪讓流程,此時幾乎已經無人知曉。(按後來元代也有元文宗讓位於元明宗之事,但當時文宗尚未正式即位,且在戰爭之後,一切從簡,無禮儀可循。明英宗的皇位被景泰帝取代時,英宗尚是俘虜,也不可能完成禪讓典禮。是故乾隆之前一次儀式齊備的禪讓禮,應當上溯至宋光宗。)

  阿桂聽了,也笑道“如此而言,這事卻是難為你了。”可這話剛一出口,他也隨即想到,那彥成從中進士到這一年,也已經六年多了,可前後任職,隻有翰林、國子、詹事諸職,幾乎參與不到政事之中。那彥成文才武略,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至少滿洲旗人之中,是排得上位置的,這般屢任詞臣,其實大是屈才。

  或許,正是因為自己還在軍機處的緣故,那彥成才處處被乾隆抑製,不得重用吧……

  想到這裏,阿桂也笑道“東甫,瑪法知道,你在翰詹任職,是屈了才了,瑪法年紀也大了,有些事,做不動了,或許,該你來做了,你覺得如何?”

  那彥成聽阿桂之言,隱隱感覺到,阿桂真實心意,是想就此退隱,用他退出軍機內閣,換自己得任要職。想到這裏,不禁暗自心驚,且不說自己聲望資曆本淺,即便阿桂離任,自己也不太可能立刻進軍機處,相反十有是和珅擔任領班。想到這裏,也不禁跪倒在地,道“瑪法言重了,孫兒眼下資才淺薄,卻怎能擔起重任?更何況,眼下和珅勢力正盛,那些尚有一線希望的大臣,無不看著瑪法行止,瑪法卻怎能這個時候,就棄忠良於不顧?”

  雲仙見那彥成這般舉止,也隻好跪地道“瑪法,您還是不相信孫媳嗎?我自入府以來,便已發下誓願,以後便是章佳一家的人了,無論瑪法想做什麽,孫媳定當與章佳一門同進退才是。”

  “你們這般擔心,卻是做什麽?快些起來吧。”阿桂倒是根本沒有責怪二人之意,又道“東甫,這件事瑪法眼下也隻是想想,可瑪法這是實話,瑪法眼看就要八十了,就算心裏還想同和珅相抗,總也沒有力氣了不是?你看剛才我和兩個孩子掰手腕,手心都出汗了。你說和珅勢力正盛,那不正需要一些年輕有為的新人來對抗他嗎?瑪法這樣說,或許是著急了些,可你卻要做好準備,這一點,你可不要再推托了。”

  那彥成夫婦聽了阿桂這番話,也雙雙站起稱是。隻是阿桂也忽然想到孫子不希望自己這麽快退隱,那乾隆多半也不會這樣想。

  既然如此,乾隆麵前,自己便有商議的餘地了……

  沒想到兩日之後,乾隆便在圓明園中設了一宴,隻請阿桂同來飲宴。說這次宴席過後,他便要前往避暑山莊休養,待再回京城之時,便會召集群臣,告知太子人選及禪讓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