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大明湖之會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1-31 14:50      字數:6436
  過得數日,焦循方打聽明白,原來武億當時做博山知縣時,周邊的府縣正好出了民變,這事原本和武億無關,可激起民變的府縣,有不少田地都在和珅名下。和珅聽聞民變之後,立刻派遣家奴前往督捕,這些家奴不僅在和珅的田產裏濫行抓捕,甚至一度來到了博山縣,強行從一處田地裏抓走了十餘個農民,說他們是亂黨,要帶到自己的地界加以嚴查。

  武億聽聞消息,當即派人到事發之地控製局勢,又一邊暗行查訪,當他知道所謂亂黨,純粹是和珅家奴無中生有時,便雷厲風行,一日之間將和珅派來的家奴全部捉拿,依律施了杖刑,並將他們逐出博山縣。這些家奴懷恨在心,便將武億的事添油加醋上報給了和珅。

  和珅聞訊,自然大怒,當即向山東巡撫惠齡去了密信,讓他嚴查武億,這惠齡原是靠巴結和珅方獲巡撫之位,此時辦起事來,自然加倍賣力,很快便無中生有,搜羅了武億數款罪狀,要將他下獄法辦。武億自然清楚和珅和惠齡的心思,索性自己辭了官,惠齡眼看他識相,竟也不再追究。當然,武億經此一事,對和珅已是再說不出半句好話。

  武億家中原也有人做官,故而考中進士之後,雖然長年未經授官,卻也在京中得知了不少京城故事,他出任知縣的那年,正是阮元翰詹大考獲得第一的那年,彼時詆毀阮元的流言並不少,武億也有耳聞。是故他寧願相信,阮元晚自己九年成進士,卻如此輕鬆的位列三品,定是有和珅相助之故。其實二甲前列的進士,原本與武億這些三甲進士相差懸殊,像武億這種長年不得授官的進士,在清朝才是多數。

  阮元聽了武億之事,才明白為什麽他從一開始,就對自己冷言相譏。而針對自己的流言,雖然在朝廷之時,阿桂、王傑等人便全力相護於他,可終究是沒有斷過。想到這裏,也不禁鬱悶了數日,鐵保那邊很快結束了主持鄉試之事,是故鐵保也曾數次相勸於他,但阮元也很清楚,武億也好,有關自己的留言也好,這些心結,總是要一個個解開的。若是不能說服武億,隻怕日後無論在哪裏為官,都不容易獲得士人信任,辦起事來,也會困難得多。

  這一日心緒稍有平複,又趕上阮承信外出遊山玩水,學署隻有阮元和楊吉二人,阮元也置辦了些酒菜,將一尾大明湖裏釣上來的鯉魚做了糖醋魚,楊吉尋來些蔥和餅,一邊吃蔥,一邊吃餅,倒是饒有趣味。楊吉問起阮元武億之事,阮元便也如實說了出來。

  楊吉倒是對流言之事毫不在意,一邊用蔥蘸著醬,一邊扒著餅,道“其實啊,這流言之事,我想著每個人都有,你沒點流言蜚語,反倒顯得庸碌無能呢。我說,你以前在京城的時候,都不在意這些,怎麽出來做了一年官,反倒這般畏首畏尾了?看你吃個蔥都不痛快。”

  “我那是覺得蔥味過於辛辣,吃著不好。”阮元自然不甘示弱,又道“隻是你也看到了,出來辦事,無論求賢也好,選士也好,這流言總是會有人在意的。士子聽了流言,我無論怎麽選人,都會有人覺得不公。像武先生這種賢才若是被流言所誤,我們辦起公事,就隻能自己摸索,可要困難的多呢。”

  “那怎麽辦?”

  阮元道“我還是想著,總得尋個機會,把這一切前因後果,說給武先生解釋清楚。上次去的時候,也是我對他太不了解,但我看著武先生家中藏書那般樣子,想來武先生也不是不通人情之人,若是能將這一切說清楚了,或許武先生也會回心轉意,願意來這裏幫我們呢。”

  “而且,咱們督學的時候,不是從青州路過了一次嗎?當時聽當地童生講起武先生,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就連邊上萊州、沂州,都有不少人知道武先生呢。所以說啊,若是武先生可以到我們幕中,想來我這學政的風評,也會一日千裏,到時候啊,邪不勝正,流言自然就會慢慢少了。”

  “伯元,以前朝廷裏那幾個老頭天天說你好話,不也沒擋住這許多流言嗎?你確定你這般盯著武先生不放,就能把問題解決了?”楊吉似乎依然不在意這些。

  阮元卻道“這是不一樣的。阿中堂王中堂他們說起我的時候,我剛剛升遷,卻是半點實績都沒有。可這山東學政一任,是我自己在做事了。咱選拔士子,唯求實才、不拘一格,自然問心無愧。接下來就要靠入幕之事,來擴大影響了……不過話說回來,這蔥我聽說也是本府特產,你買這許多回來吃,花了不少錢吧?”

  “伯元,我可聽賣蔥的人說了,今年章丘收成還算不錯,這些蔥不值錢的。倒是你,家裏平日吃的存的,都是白米,在京城也是,發了米券從來不用,說是隻能兌次米,都賣了再去買好的,你這樣才是真正破費呢。”楊吉終於找到一個阮元的“弱點”。

  “我……你說我一個揚州人,都習慣了,還不能多留些米麽?再說了,這濟南北麵的大清河,通著運河,米船往來也不是難事。”

  “那這魚呢?我也聽人說了,大明湖的鯉魚也不便宜啊?”

  “你這可是問著了,這魚是我昨日在大明湖裏釣的,咱學署背後就是大明湖,還要出去買什麽?”

  ……

  “伯元,外麵來了個人,說是巡撫衙門的,給你送了封信。他說,山東要換新巡撫了。”這聲音溫柔細嫩,又有一絲絲膽怯,自然是劉文如了。隻見她拿了一封信過來,阮元便也停下筷子,拿過了信拆開,看得數行,臉上竟是一股又驚又喜之色。

  “畢大人?”阮元這句話竟似乎要有個老朋友來山東一般。

  “伯元,你說這魚給了你半條,我吃半條,我這都快吃完了,你那半條,我看還沒動幾筷子呢。你若是再這樣吃東西,真得小心點身子了。”楊吉不禁調侃道。

  “你卻不知。”阮元隻自顧自的說著,道“這畢沅畢大人,原本是湖廣總督,卻不知為何,竟要來山東做巡撫……這也不重要,畢大人是金石和乙部的大家,我早就想見見他了。這金石收集之事,還要請他再指教呢。卻沒想上天佑我,竟然讓畢大人到了山東這裏來!”

  楊吉自顧自的吃著,也不管他。

  阮元高興了一會兒,想著畢沅到任終還有些時日,也不用著急,便又拿起筷子。忽然看到,劉文如竟然隻站在一邊,也順口說道“文如,今天我們吃飯早,你還沒吃吧?快過來,和我們一起吃些吧,這裏菜還有不少呢。而且你看,溫度也剛剛好。”

  “伯元,這……以前都是你和小姐一起吃飯的,我那裏可以……”劉文如雖已得了妾的名分,可平日與阮元說話還是很少,這時阮元忽然一說,自然也有些慌張。

  “文如,現在彩兒已經不在了,你也是妾了,來一起吃飯,有什麽不可以的呢?”阮元也隻好安慰她。

  “謝謝伯元……可……可我聽外麵的人說,妾隻能自己吃飯,不能和老爺一桌的……”

  “文如,這又是哪裏的規矩啊?”阮元聽了,也不禁笑了出來,道“更何況,這什麽妻啊妾的,原本都隻是個名分,是給外麵的人看的。咱自己家裏,以前我不都說過了嗎?你、我、楊吉、爹爹和常生,都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在乎那許多做什麽?咱這個家人原本就不多,若還要分個主仆貴賤出來,那豈不是太生分了?”

  但看著劉文如神色,阮元也知道,她需要更多的信任,便道“文如,其實我也知道,這幾個月以來,我也沒什麽時間管家裏的事,常生都是你帶著玩,帶著認字,你也自是辛苦著呢。你待常生便如親子,常生現下又是我嫡子,這樣一算,你也該來這個位置吃飯才對了。你說對嗎,且不要再拘謹了,這個位置,原本就是你應該坐的。”

  “這……”劉文如也聽不懂阮元這幾句話,中間到底有什麽邏輯,可聽著似乎也都有道理,不覺點了點頭。

  楊吉也走了下去,拿了碗筷,盛了飯過來。劉文如拿著碗筷,看著眼前的菜肴,卻還是有些不敢動彈。

  “別緊張,隻有這第一次生疏些,以後習慣了,也就好了。看看哪個菜中意的,便盡管去夾,這是我說的,沒人敢嘲笑你的。”阮元繼續安慰道。

  “那……我想吃魚……”

  “這魚很好啊,我剛才都沒怎麽動,你隻管夾過去便是,我能吃飽的。”阮元笑道。

  “嗯……”

  劉文如的心結,就這樣漸漸打開了。而阮元不知道的是,他的心結,也將隨著畢沅的到任,逐漸解開。

  這一日耳聞山東巡撫衙門之內,新巡撫的履職已經完畢,阮元也備了些筆墨紙張,前來向畢沅拜賀。撫院仆從得知是山東學政大駕光臨,也連忙將他請了進去。進得正廳,隻見一位二品大員滿麵春風、和藹可親,想著應當便是畢沅了,忙走上前來,向畢沅作揖行禮。

  畢沅眼看阮元來訪,也連忙上前,將他扶起,笑道“我可早就聽說了,這朝廷之中,近年來最出色的後起之秀,便是你這位為官不過五年,就位列京卿的阮學使了。今日一見,阮學使也真是風華正茂啊,看來阮學使以後前途,定當遠勝於我才是。我來這裏的路上,也聽說阮學使正在收集金石,府上還有座積古齋呢。怎麽樣,阮學使,若是我有空了,可否讓我一睹這山東金石之盛?”

  阮元連忙答道“畢大人說笑了,這金石之事,原是畢大人發揚於先,下官不過承繼其後罷了。下官到此之前,便聽聞畢大人精於金石考校之學,已有關中、中州二部金石誌刊行於世。這山東金石之事,下官也正想著,勒成一書,使齊魯金石,聞於天下。既然畢大人蒞臨濟南,下官想著,此書還需大人主筆才是。”

  畢沅也笑道“阮學使客氣了,其實我眼下尚有其他著述之事,隻恐金石之事,已無閑暇了。既然阮學使精於山東金石,山東素稱山左,那此書我便定個名字,就叫《山左金石誌》如何?不過阮學使啊,我自忖畢生所學,最為精博之處,乃是乙部,而非金石。阮學使,你宋遼金元四史,所學如何?”

  阮元隻好自謙略通一二。畢沅也笑道“阮學使,其實這宋遼金元四史,士子研讀本就不易,司馬溫公之後,《資治通鑒》可是整整七百年無人再續了。這四部正史,元明二朝修得又過於繁冗,自是誤了士人學習。是以我早就發下宏願,要續修《資治通鑒》,成宋遼金元四朝史事。哈哈,話說回來,這次我來濟南,還意外遇到一位史事大家呢,想來一兩年內,大事可成了!快去請辛楣先生過來,讓先生也見見阮學使。”

  別的暫且不論,畢沅說起“辛楣先生”,阮元卻是又驚又喜。眼看侍仆前往通報,直過得片刻,一個灰衫老者走了過來,老者雖已年近七旬,卻依然精神矍鑠,看到阮元,也不禁大喜道“伯元!不想京城相別兩年有餘,我二人竟能在濟南相見!看來老夫來這濟南一遭,卻也是來的值了!”

  這老者正是錢大昕,阮元忙走上前來,向錢大昕作揖問好。眼看畢沅略有疑惑,錢大昕也將二人相識之事,說了些與畢沅聽。畢沅聽罷,也笑道“既然阮學使與辛楣先生是舊識,那自然也是我的朋友了。阮學使,金石拓印、文字修訂這些事,你若是缺乏人手,也盡管告訴我,卻不要再客氣了!”

  阮元也再次謝過畢沅,眼看阮元和錢大昕多年不見,定是有許多需要詳談之處,畢沅又有其他公事,便暫行離去了。這時錢大昕才告訴阮元,原來他此番前來濟南,原本便是過來看阮元的。錢大昕的弟弟錢大昭素來精於金石之學,聽聞阮元在山東收集金石古物,便準備前赴阮元幕下,與之一同參研。錢大昕也想起已經兩年多沒見到阮元了,便順水推舟,和弟弟一起北上。途中正好遇上了畢沅,畢沅的《續資治通鑒》修訂已有近十年,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他深知錢大昕精於元代史,便也以《元朝秘史》向錢大昕相詢。

  這《元朝秘史》今日又稱為《蒙古秘史》,是元代宮廷史書,可是終元一代,此書隻有蒙古文字,並無漢文譯本,是以明初修訂《元史》之時,很多關鍵史料都未能收錄。直到《元史》刊訂已畢,此書方有漢譯本,盡管如此,語言卻也頗為粗糙。畢沅對此頗不以為然,一直想著即便不參考此書,通鑒續修也無傷大雅。但錢大昕卻一再堅持,即便其中言語要重新潤色,也應當將史料存於《續資治通鑒》之中,是以他一時未去拜會阮元,隻在巡撫部院幫助畢沅修書,不想這日阮元竟也來到了撫院。

  阮元也把上年英吉利使團入京之事,說了些與錢大昕聽,錢大昕聽罷,也道“伯元,你卻是有福之人啊,老夫當年在京城之時,所認識的西洋人也不過蔣友仁蔣先生一人而已。你卻能見到一個使團,實屬不易。不過話說回來,你說起那‘七政儀’,老夫卻覺得是個難得之物。伯元,這西洋人言語文字,不學也罷,可他們往往精於巧思,用於天文曆算的儀器,從來都有其獨到之處,其間往往有我中原學人所不能慮及之事,你日後治學,可不要有門戶之見才是。”

  阮元也點頭稱是,道“辛楣先生,其實我最近也想著,無論海內西洋,精於天文數算之人,自古而來,也不在少數了。可史料散落,不成體係,故而想著能修撰一書,將海內西洋曆代疇人,盡數羅列其間,卻不知辛楣先生意下如何?”所謂“疇人”便是數學家之意。

  錢大昕點頭道“此事想來,自也不易,伯元,這精於籌算之人,確是需要立傳表彰,可凡事也自當循序漸進。你先把金石之事做完,待有了空閑,再作一部《疇人傳》,卻也不遲。不過話說回來,晦之他金石一道,是我看著研習的,總是想著有些不夠精通。伯元,你這幕中可另有精於金石之人?”晦之是錢大昭的字。

  阮元道“其實不瞞先生,這濟南府卻有一人,不僅精於金石,而且學問品行吏事俱佳,學生也想將他招致幕中,可他似乎,對學生有些誤解,是以聘他入幕之事,一直未決。”說到這裏,便也將武億之事告訴了錢大昕。

  錢大昕聽罷,也沉思了半晌,道“想來這武先生,也是個端方正直之人,隻是所想未免偏執了些。也罷,他看不上鐵侍郎,那我陪你去一次如何。老夫的名字,想來略知乙部、金石之士,是都會知曉的。隻不過,我聽他語氣,若隻是我陪你前往,你心意不夠誠懇,那還是不夠。卻也得尋個更好的時機,讓他知道你人品才是。”

  想到這裏,錢大昕也喃喃道“既然是端方正直之人……想來也是心存忠義之士。伯元,我卻有個想法,你看如何?”

  阮元聽了錢大昕的建議,自己也在心中斟酌了一番,若武億並非鐵石心腸,此舉多半可以奏效。隻是自己也需正心誠意,方能讓武億了解到一個真實的阮元。

  山東的夏天素來酷熱,直到了初秋,方才有了陣陣涼風,令人漸生舒適之感。這日武億卻也正好有閑情逸致,便搭了條船,前往大明湖對麵的鐵公祠參拜。一路上眼看雖是初秋,湖邊亭台之間,枝繁葉茂依舊,卻也有些愜意。

  祭拜鐵鉉之事,這日也自是一如既往,並無區別。武億也自是誠懇,主祭之舉,一一做來,都異常規矩。隻是祭拜之後,偶然一瞥,竟看見正堂的右邊牆上,多了一幅自己以前從未見過的書作。

  這書作筆勢從容,行筆開闊,自如之間,卻又暗合規矩,遠處看來,整齊有序。行筆之人,當是個敬守法度,而又不拘一格之人。其中乃是一首五言律詩,四十個字分別是

  易謁金陵廟,難攖曆下鋒。

  兵戈驅石佛,風雨挫真龍。

  死願先平保,功甘讓盛庸。

  明湖舊祠外,秋水薦芙蓉。

  武億眼看最後兩句意象高闊,不免輕聲念了幾遍,看著四周也無旁人,隻有一個日常守祠的門房,也過來問道“這位朋友,我三月之前來鐵公祠,尚未見過此詩,這幾個月裏,卻又是何方高人,曾經來過?若非筆力意境俱佳之人,不能為此詩,這人你可認識?”

  門房道“這……大概是上個月吧?有位客人,相貌……挺俊的,也很年輕,來了這裏帶了不少祭品祭拜鐵公。當時他便問起我們,能不能為鐵公題詩一首。我們想著並無不妥,也就允了。後來看他寫的字挺漂亮,詩的內容,有幾個看過的人也說好,我們便把這詩裝裱了起來,掛在那裏了。”

  武億道“這字看著是隨性了些,可其間自有規矩。是以我想著,若不是翰林一般人物,不能為此。這人是本地人,還是遠道而來的客人?若是本地人,我也好去見識一下。”

  門房道“聽口音聽不出來,像是江南人,又像是京裏人。不過嘛……武先生,你看你身後那個穿灰色衣服的,就是他啊?”

  這時武億方才回過頭來,隻見身後卻有三個人站著,一人是門房所說年輕人,一人是個老者,最後一人他竟然認識,乃是之前和他詳論金石四書的焦循。武億也驚道“裏堂?沒想到今日在這裏還能遇見你,你身後這人,卻是那位?聽門房說,這裏這首詩卻是他所作,武某想著作詩之人,應是個心胸開闊,意境高絕之人,若是裏堂與他相熟,卻要替我引見一下。”

  焦循道“引見之事,自然不難,不過小弟也想問武兄一句,武兄覺得這首詩,還算中意否?”

  武億道“這詩意境很好,尤其是最後這一句,秋水薦芙蓉,芙蓉乃高潔清雅之花,鐵公當日,亦是忠純高潔之士。這一句自然是相配的。不過這石佛一句,我卻不解其意。裏堂,你可知其中有何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