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馬戛爾尼日記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1-23 10:50      字數:7762
  “伯元,之前你和二位親王出遊,接受嘉親王醫藥之事,想來皇上是清楚的。皇上不責怪於你,也沒有苛責嘉親王,是因為皇上知道,這件事上,你等確無他意。可形勢之所向,你想獨善其身,又談何容易?皇上想要的,是你盡忠於他本人,盡忠於未來的太子,而非成親王或嘉親王。所以眼下將你外放,也正是要在乾隆六十年,太子之位定下之時,再詔你回來,另有大用。更何況,此前沈大人言語多向著成親王,皇上便放了他做江西學政,若是對你全無動作,隻恐外人心中不服。但你和沈大人不同,你資曆本淺,外放督學,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其實阮元之前,也並非對此一無所知,隻是他本無黨爭之念,也沒有特別在意。這次聽王傑說完,心中更加清楚,也答謝道“若如此,當多謝王中堂指教。學生身為臣子,盡忠於皇上,乃是本分。但恩師拔擢之情,學生定也不會忘了。”

  王傑笑道“所謂‘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老夫做了幾十年官,又何曾想過結黨之事?不過是為了我大清的體製罷了,和珅徇私受賄,早已壞了體製,我不視他為敵,難道還要逢迎巴結於他不成?伯元,你也無需在意這些非議,隻要心中存有正道,那便夠了。老師我,又怎能強行幹預於你呢?”

  王傑這一番提點,自然讓阮元受益匪淺,眼看宮門已近,阮元也拜謝過王傑,回行館去了。在赴任山東之前,他還要把英吉利使團送回北京才能完成任務。

  次日,乾隆駁回英吉利六個條款一事,便由和珅告知了馬戛爾尼等人。馬戛爾尼再一次請求和珅,重新準備了一封措辭更為謙恭的表文。可即便如此,六個條款卻一條未變,所以仍是無用。眼看乾隆心意已決,和珅自然不再對英吉利使團有任何謙敬之語。馬戛爾尼一行眼看通商之事無果,也隻好啟程返回北京。

  回程之時,一行英使想起這一次北上的勞而無功,也紛紛抱怨起來,雖然乾隆也回贈了他們不少禮物,可通商之事未能達成,總是心中有些不平。斯當東雖然心性平和,卻也忍不住問起阮元,道“阮大人,我等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麽我等這些條件,也沒有逾矩之處,大皇帝竟然一條也不允準呢?”

  阮元想了想,也耐心回答道“你等言辭語氣,倒確實謙恭文雅,想來也不是完全不知禮數。但這邦交之事,在我看來,應該是循序漸進,你們似乎不了解這個習慣。”

  “或許你等隻想著,隻要自己言辭客氣些,平日在禮節上盡心盡力,朝廷就會接受你們的意見了。是也不是?可在我們看來,你們的行為又是什麽,你等可曾想過?你們這是第一次與我大清通使,之前貴國之名,我大清幾乎無人知曉。可你們做了什麽?你們的船還沒到廣州,就上疏要求在天津停泊;你們剛剛到天津,就要求在皇上的圓明園裏安置儀器,這些我們諒你們初來乍到,可能不知禮數,也就準了。可接下來呢,你們後麵的事,每一件都和大清體製不符,先是不想行三跪九叩禮,為此爭執了多日,也是我和鬆大人多方斡旋,才尋了個折中的法子。接下來,你們又想讓皇上接受你們的六條意見。你們不覺得這樣做,我們大清根本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嗎?”

  “不妨再舉個例子,譬如一戶人家,忽然來了新客人,主人對客人背景過往,全然不知,可客人隻是禮數到了,隨後便開始說,主人家中家具不好、衣飾不好,甚至讀的書版本都不對……你們想想,主人會怎麽想啊?主人想的,肯定不是自己是不是真的錯了,而是這客人為何如此挑三揀四、處處計較?再加上之前和客人又再無來往,客人人品如何,一概不知,來或不來,想來也無甚區別。既然如此,又強留客人有何用?至於主人家具衣飾是不是真的錯了,反倒要在其次了。”

  “可這些在西洋國中,都是很常見的條款啊?”小斯當東也在一側,聽完李自標的翻譯,有些不解的問道。

  “與是否常見無關,是你們的態度不對。”阮元道“再舉個例子吧,兩千年前,這裏有個國家叫燕國,西邊的秦國消滅了燕國,強迫燕國人廢除了之前的一切製度,貨幣、文字,都要用秦國式樣。那時候燕國和其他幾個國家,都是有分封製度的。可秦人一概不用,而是專用郡縣之製,也就和現在一樣。你們認為,分封和郡縣兩種製度,哪個更好?其實是後者,畢竟此後兩千年,我們一直都在實行郡縣之製。”

  “可當時的燕國後人,還有其他幾個國家的後人卻不這樣想,他們覺得,秦人滅了他們的國家,他們便要複國。後來六國後人,滅了秦國,覺得秦國的一切都不好,又想著恢複分封之製,後來的西漢也曾經實行過分封,再後來……才發現分封之弊,遠大於利,又打了一場仗,才把分封製逐漸廢除了。可見即便是更好的事物,若是對方用著刀劍,強迫你來接受它,大多數人能想到的,便隻有刀劍,而非事物本身之優劣了。”

  阮元也清楚,所謂“天朝體製森嚴”這種解釋,估計說了出來,斯當東等人也不會聽,隻好多費口舌,耐心解釋了一番。而且阮元這一番話,也有“影射本朝”之嫌,但他看得清楚,這時身邊除了幾個英吉利使團成員和李自標,就隻有身後不遠處的鬆筠。鬆筠與他相處三月,二人一直相互敬佩,已相交為友,想來鬆筠也不會因此多心。但即便如此,最後幾句話也是壓低了聲音,隻讓身邊的李自標聽清楚。但可惜的是,這段話紛繁複雜,李自標也隻翻譯個大概,也不知斯當東父子有沒有聽明白。

  斯當東父子聽著,也不甚理解。斯當東便又問道“阮大人,我記得貴國半個世紀之前,對外通商港口不止有廣州啊?卻為何要把其他港口關閉了,隻留下廣州一處通商呢?”

  阮元對這些掌故略有了解,道“其實大清通商海關,共有四處,隻是各處職能不同。江海關掌管的,主要是國內山東、關東各地與江蘇的貿易。浙海關,掌管對日本貿易,閩海關在福州,是琉球朝貢貿易之處。而西洋通商,在粵海關,四海關不僅掌管外國商貿,亦各兼國內貿易之事。先前有西洋商人,想到浙海關進行貿易,隻因浙海關茶葉絲綢,賣價均低於粵海關。可這樣一來,實際上兩個海關都不好受,粵海關平日稅收大減,而浙海關原本人手有限,又怎能應付你等西洋那許多國家?更何況語言風俗,差異又大,為了便於交易,避免民生紛擾,皇上便特別下令,明確西洋船隻,一律在粵海關交易了。更何況,粵海關地近澳門,曆來頗多商館,你等在粵海關往來,不也方便許多嗎?”

  斯當東聽了,也頗為不解,道“阮大人,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到大清貿易的船,已經越來越多了,貴國為什麽就不能多派些人手,前來處理貿易事宜呢?想來貿易多了,貴國收的稅也會更多啊?”

  阮元道“這稅收之事,你自不必擔心,大清稅收,本有定製,足用即可,稅收多了,反而讓下麵官吏貪欲更盛,其實不便於民。至於多派人手……曆來隻有我們自己覺得體製不便,才會去更改體製,從未因為外國的事情有了變化,就聽從外國之言去更改體製啊?”

  畢竟阮元心中,“華”與“夷”的地位,還是不同。斯當東聽李自標翻譯之後,也不知如何解釋,隻好托李自標答謝阮元的這一番講解。

  阮元又向小斯當東道“其實若是你等通使再多些,和皇上多些交流,或許皇上態度會好些。你們走得時候,皇上還在誇你漢文說得不錯呢?怎麽樣,若是以後再有機會,你年紀大了,再來一次大清如何?”

  “我不想來北京了,我不想行這裏的跪拜禮。”小斯當東似乎有些不願。李自標無奈,隻好搪塞阮元,說小斯當東身體有些不好,希望恢複健康之後,再做商議。

  想想李自標,阮元也有些好奇,又問道“李通事,那你以後有什麽打算?這次出使就要結束了,還要回意大裏亞的神學院嗎?”

  “我想留在大清。”不想李自標有此一句。

  阮元不解,忙問其故,李自標道“其實不瞞阮大人,在避暑山莊之時,和中堂找過在下,對在下說……他知道我家人在哪裏,說我哥哥,眼下就在甘肅做武官。希望我好自為之,不要因為自己的行跡,連累了一家人。”此時清朝官場之中,對天主教有嚴令禁止,如果李自標的事情曝光,兄長的官恐怕會保不住。

  阮元從前也知道,和珅對四品以上官員家世背景,了如指掌,是以無論何人想要彈劾攻擊於他,均會被找到弱點。可李自標長年在海外生活,國內信息非常有限,和珅居然也能發現李自標的親人,不禁暗自驚歎。

  “那你是要回甘肅了?”阮元也不禁問了一句。

  “回甘肅,也好。”沒想李自標倒是格外豁達,道“阮大人,這一路在下也看到了,大清的窮人,很多,想來甘肅那邊,需要幫助的人會更多。我在那不勒斯,不隻學了神學,平日對於醫療農業,也各有涉及,或許我去了甘肅,可以幫助更多窮人吧。若是那樣,我想上帝也會寬恕我的。”

  說到這裏,忽然想起阮元並不喜歡天主教,李自標隻好低下了頭,不再言語。

  阮元看李自標模樣,雖然信仰有差異,但為人老實誠懇,一路上僅僅因為翻譯英吉利使臣的言語,也不知受了金簡多少訓斥。但他卻始終沒說金簡一句壞話。這時想到他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也不免有些遺憾。對他說道“聽聞甘肅常有風沙,與這近海之地,大不相同,去了那邊,可一定要保重才是。”

  李自標也謝過阮元,不久之後,英吉利使團便回到了京城。阮元的任務即已完成,其餘南下事宜,由鬆筠主持辦理。阮元自去詹事府,將府中事宜交接完畢,便準備出京了。

  這日阮元回到揚州會館,也將外放之事告訴了楊吉,想著花上幾日打點行裝,租下船隻,便往濟南進發。

  楊吉聽了阮元即將外放,卻有些不解,道“伯元,外麵說書的我聽了不少,一旦說起外放,都是要貶官,你這卻又是如何?這西洋人我看起來,被你招待的很好啊,就這樣糟老頭子還不滿意?”

  阮元也隻好耐心解釋,道“國朝外官,與前朝不同,各省督撫,皆為要員,下麵說到布政使、按察使,也都是一地方伯,學政也是如此。再說了,我詹事的官位還在呢,以後用得還是孔雀袍子,不是貶官的。再說了,我畢竟資曆還淺,外出做幾年官,也是學習的機會。”

  “你說你做得是學政,我記得咱們年輕那會兒,你謝恩師好像就是學政。平日除了改卷子,也沒其他事了。伯元,學政到底是做什麽的?若是遇到百姓受苦受難,咱這個學政能管嗎?”

  阮元想想,道“學政職務有二,一是主持院試,選拔生員。二是督學,查訪學校中生員勤惰,有才行出眾的生員,可以保舉提拔,不合格的生員,也可以上疏罷斥。與田間巷裏的百姓倒是關係不大,不過也沒關係,學政需要巡行全省,如果有民生疾苦之事,也可以上奏……再說了,這怎麽就成了‘咱們年輕那會兒’?我今年才三十,還不算老呢。”

  “那我看還是知府更好,你看咱揚州那知府,不就能管百姓的事了嗎?”

  “知府是從四品,我做不了的。眼下依我的官職資曆,最適合做得也就是學政了。其他的京卿、六部侍郎,有的是資曆才幹比我更合適的人。”

  楊吉想想,這些事自己也不懂,不應該隨便要求阮元,也道“出去走走,我看也不錯。這京城確實挺大,但咱這六年多了,你是不知道,我這能去的地方,可都去了不止兩三次了,想想也有些無聊。更何況春天的時候,不下雨還好,一下雨,滿身都是泥點子。城裏的水溝清理得也不及時,比揚州髒多了。”

  “那我看濟南挺好,詹事府裏有人去過,說山東學政的官署,就在大明湖南麵,出門就能到湖裏玩,這回你該滿意了吧?”

  “那應該不錯。”楊吉笑道“不過,京城這邊,還是有些事放心不下,天橋最近說書的老先生,正給我講《說唐》呢,昨天剛說到羅成單挑一字長蛇陣,打得那大隋靠山王抱頭鼠竄……你說我這一走,後麵的故事就聽不到了,豈不是虧大了?”

  “那沒關係,隋唐的事,我十歲就看完了,我給你講。不過你說到羅成,羅成是誰?隋末唐初那個時候,也隻有羅藝和羅士信兩個姓羅的,還算有名吧?”

  “羅成不就是羅藝的兒子嗎?你羅藝都知道,羅成竟然不知道?”

  “史書裏沒說羅藝的兒子叫什麽啊?”

  “那……秦瓊秦叔寶你可認得?大隋第十六條好漢,小孟嚐,仗義疏財……”

  “秦叔寶我知道啊,可他隻是個鬥將,算不得真正的名將,要說名將,隋唐之交第一個應該是李衛公。”

  “李……李衛公是誰?”

  ……

  “老爺、楊大哥,你們的衣服我都收拾好了,老爺的書是要都帶到濟南去嗎,我一會兒去收拾一下。”忽然一個溫柔又羞怯的聲音,在阮元耳畔響起,回頭看時,竟然是劉文如。

  “文如,這……我自己收拾就好。”阮元看著一邊有些憔悴,又有些拘謹的劉文如,心中卻也不是滋味。

  劉文如的聲音,阮元是記得住的,之前江彩在的時候,和劉文如無話不談,有時調笑起來,被阮元聽到了,阮元也不過回以一笑。可他和劉文如的關係,也就到此為止,平日幾乎未交一語,後來江彩去世,家中忙碌,還要麻煩楊吉照顧她。這樣想來,自己對她的關照,實在是遠遠不夠。

  想起之前的事,父親希望給劉文如找一門親事,他想著有了空閑,也來問問劉文如自己的意願。可隨即又去迎送英吉利使團,這幾個月下來,卻漸漸把這事忘了,這樣看來,劉文如入府十年,自己竟然沒怎麽關照過她,也實在慚愧。

  想到這裏,阮元也不禁安慰她道“文如,這收拾衣裝之事,以前都是我和你楊大哥自己做,不用你幫忙的。彩兒在的時候,都是把你當做一家人看,你說,我還會把你看低一等不成?書畫的事,我自己來做吧。”

  “嗯……”劉文如也不知如何回答,雖然她十年前就已經到了阮府,可一直陪著江彩,平日和阮元說話極少,這時正麵與阮元交談,也不知該說些什麽。

  “文如。”阮元道“其實有件事,爹爹之前在的時候和我說過,後來事務繁忙,一直沒告訴你。你今年也十七了,以後的事,也該考慮一下了,眼下我們要去濟南,把你留在京城,自然不便。可後麵的路,還希望你自己做主,是和我們一起去濟南呢?還是我和爹爹說一聲,把你送回揚州?想來你以後,也總要有個歸宿才好。”

  “這……”劉文如一時卻也難以回答,想了半天,才說道“老爺,我……我沒做過主的,平時做事,都是小姐幫我拿主意,現在小姐不在了,我……我不知道該怎麽做。”

  “想來之前家裏的事,都是爹爹和彩兒做主,這樣突然讓文如自己決定些什麽,也太為難她了。”阮元想了想,又道“既然如此,你和我們先去濟南吧。我也和爹爹再商量一下,他老人家在京城的時候,和我說過橙裏舅祖病重的事,若是……若是那邊不再需要他照顧了,他就再回來,和我們一起住。到時候,再商議你以後的婚事,想來也不遲。你這樣一個人,也沒法自己回揚州啊?”

  “老爺,文如不想嫁人,文如想守著小姐。”

  阮元道“文如,若是不想嫁人,也好,彩兒的遺體我們現下決定,先葬在公道橋祖墳那邊了。待你回了揚州,就送你過去,若是你願意,那裏還有阮家遠房的宗親,我給你尋一個人品好的,嫁了過去,也好照顧你一生平安。”

  “老爺,那邊的人我不認識,有點……害怕。不如老爺和楊大哥,你們人都好,而且和你們在一起,我一直感覺……感覺小姐她還在身邊。”

  或許劉文如真正舍不得的,是自己這個家吧……阮元想著,也許,劉文如隻是沒有把這個意思準確表達出來。

  “嗯……要是這樣,你就先留在我們這裏吧。隻不過留下之前,有一件事我得說清楚。”阮元道。

  “老爺說吧,我一定能做到的。”

  “以後別再叫我老爺了,我又不老,才三十歲就被你這樣叫,也不知要折多少壽呢。以後你就和楊吉一樣,叫我伯元如何?你和楊吉,在我心裏都是一樣的,都是咱自己家人。”

  “我……”劉文如改起口來,似乎也很生硬。

  既然劉文如一時也不願意走,阮元便將她留了下來,三日之後,一切打點完畢,阮元、楊吉、劉文如和阮鴻等人便離開京城,一路向濟南去了。

  就在阮元一行啟程不久,英吉利的使團也已經南下到了鎮江沿岸。

  眼看船隻漸漸南下,一路又有不少風景,不少英吉利使臣也開始寫起了日記,準備將中國的所知所見回國告訴英國,乃至歐洲所有人。斯當東就是其中之一。無獨有偶,這日他去看馬戛爾尼時,發現伯爵也在寫著什麽。

  “伯爵,你覺得昨日在長江上所見的江防士兵,實力如何?”斯當東一路南下,也見了不少內地清朝軍士,故而有此一問。

  “不堪一擊。”馬戛爾尼的回答依然是那麽簡練。

  眼看斯當東不解,馬戛爾尼終於開口,道

  “先說列隊,他們會列隊嗎?不會。軍服呢,你也看到了,有一半士兵的軍服,都出現裂縫了。武器?有火槍的士兵,三分之一?可能都不到,一半以上的士兵,在拿著什麽?弓箭和刀槍,我看有些長槍,上麵都生鏽了。拿著火槍的人,在幹什麽?有的握著槍頭,有的人連子彈都不知道放在哪裏,你覺得他們會齊射嗎?我看不像。還有些槍,你可看清楚了,上麵連準星都沒有。而且,這還隻是火繩槍,我們已經不用了的火繩槍。”

  “若是這樣的士兵,我想我們用一千個人,能打敗十萬人。這還隻是士兵,百姓呢?京城那邊,人有多窮,你又不是沒看到,這裏的百姓富裕一些,可又能好到哪去?昨天,有艘船在運河裏著火了,他們就在岸上看著,一個下去救的都沒有。”

  原來,一路的清軍樣貌,百姓生活,他記得比誰都清楚。其實江船失火的事,阮元小的時候就在儀征江麵見過,可二十年過去了,也沒什麽改變。

  “我說,昨天我們經過的那個城市,我聽他們說是叫……揚州,揚州還不錯,城不大,人可不少。運河上少說得有幾百條船了,我們的船可是費了半天功夫,才到了這邊的。中國南邊的百姓,我看還是挺富裕的。就算是北方,我看京城人不少,或許也和倫敦一樣,百姓進了城做工,城外就沒人種地了。”斯當東對揚州的印象卻還不錯。

  “昨天那個城市,看著確實不錯。可男爵,總體而言,我很失望,這樣的中國,不是我想看到的,更不是那些伏爾泰的信徒描述的那樣。我想,這才是關鍵。”

  “你說的關鍵究竟是……”斯當東似乎有些不解。

  “解釋的權力。”馬戛爾尼道“眼下歐洲各個國家裏,隻有我們來過中國內地,我們見過廣州以外的中國人。所以,對於整個歐洲來說,我們說中國什麽樣,它就是什麽樣。”

  “我想,從我們回歐洲的那一刻起,伏爾泰筆下的中國,就將成為曆史。而我們筆下的中國,會主導國王陛下,乃至整個歐洲未來對中國的態度。我們需要的是告訴國人一個伏爾泰筆下的中國嗎?不是,我們要告訴整個歐洲,中國,已經落後於我們英國了,也隻有這樣,我們的商人,才能在以後的貿易中,占據更主動的地位。”

  “至於你說中國也有富裕的城鎮,這個我並不否認。可我們需要讓國王陛下,讓國內商人知道的,不是這個。所以我也準備了兩本筆記,一本,看到什麽就寫什麽,另一本,是要告訴所有人,這個國度,不過是徒有其表罷了。”

  “你心思真多,不過我還是想著,雖然這次通商的事,也沒什麽進展,可以後總是要和中國經商的。把他們寫得太糟糕了,隻怕生意也不好做了。也許那位姓阮的副使說得沒錯,我們需要重新準備,再出使一次中國才是。所以我的日記,還是想著好的地方多寫點,不好的地方,讓國人有個準備就夠了。”斯當東也有自己的想法。

  “那你不妨先把你的日記交給國王陛下,若是十年以後,貿易上的事還和今天一樣,那就說明,我的想法是對的。或許對待這樣一個國家,一味的靠外交、靠我們的雄辯,是不夠的。”馬戛爾尼看著江邊的鎮江城,或許,已經預感到了什麽……

  就這樣,英吉利使團一路南下,回到廣州,從澳門回到了歐洲。但二次出使的事,卻因為歐洲的混戰而被耽擱了下來。不久之後,拿破侖在法國奪取政權,與英國展開了多年的激戰,直到二十二年後的嘉慶二十年,歐洲大陸的戰事才告一段落。

  而英國再一次派出出使中國的使團,已經是嘉慶二十一年了。那時,馬戛爾尼和斯當東,也均已不在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