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海中之影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1-17 12:37      字數:6217
  阮元自然應是。乾隆又道:“話說回來,他們派了使臣前來,朕也自應派遣迎見使才是。眼下朕已定了一名正使、一名副使,副使之職尚需一人,你眼下無事,便歸家準備一番,待得後日,便充副使往天津衛去迎見,如何?”

  阮元暗自一驚,道:“回皇上,臣年幼學淺,從不知西洋人樣貌,隻怕……”

  “無妨。”乾隆道:“宣鬆筠進來。”

  呼什圖忙出去宣了旨,不久,一位二品官員應聲而來,見他樣貌時,隻覺他身材結實,體態嚴毅,似是久在邊防的滿蒙大員。但看他舉止,卻也有一番儒雅從容蘊含其中,看起來是個文武雙全之人。

  鬆筠給乾隆請過安,乾隆也對阮元道:“這位便是新任戶部右侍郎,軍機處新補的行走鬆筠,此次充副使之任。鬆筠之前充任庫倫的辦事大臣,和俄羅斯在恰克圖那邊,交涉了八年,最後重修約好。俄羅斯亦是泰西之國,想來京中與西洋人交涉之事,除了鬆筠再無他人能任。阮元,你之前迎送過朝鮮使團,西洋想來也是一樣的,其中若有什麽要特別留意的,隻向他請教便是。”

  原來清朝自雍正中葉,與俄羅斯劃定北方邊境,便一直在恰克圖進行貿易。可乾隆五十年,因俄羅斯邊境部落與北疆居民發生糾紛,清廷一時停止了中俄貿易。這時鬆筠被派遣到庫倫主持交涉,他為人寬而有禮,一時中俄雙方都各自信服,最後在乾隆五十七年重新修好,恰克圖邊貿再開,自是立了大功。

  鬆筠見阮元似乎仍在猶豫,也寬慰阮元道:“回皇上,臣雖在邊境,也久聞阮大人年少成名,阮大人得列三品,自然是才學兼優了。其實這迎見之禮,於朝鮮、於西洋,並無太多不同,四方來朝,自當一視同仁。至於西洋之人,雖說相貌與中國之人完全不同,卻也不是凶神惡煞,阮大人無需驚慌。”

  眼看鬆筠言辭坦誠,阮元也不能再做謙辭了,隻得謝過乾隆和鬆筠的指教。鬆筠是翻譯生員出身,雖是旗人,卻隻是尋常的蒙古正藍旗,而非高門大族,為人客氣,說起話來倒也方便。

  隨後兩天,阮元向鬆筠請教了一些迎送西洋使節的事宜,鬆筠和俄羅斯交涉甚多,大體上是依樣葫蘆。隨後,一行人便即出發,前往海河在大沽的河口處,此前迎接過英吉利使團的舟山官員已將路線說明,隻要到河口會合即可。

  這日河口一帶,海霧漸生,河口以外裏許便已見不得船隻樣貌,隻稀稀落落有些漁船,在河口一帶出沒。清使團一行早早到了河口,準備迎接英吉利使團,可是在河口待了半個時辰,卻依然沒有動靜。

  這次使團的正使名叫金簡,他是八旗出身的朝鮮人後裔,時任吏部尚書,妹妹是淑嘉貴妃,也算皇親國戚,是永瑆的舅舅。此時他眼看在河口等待許久,不覺有些焦躁,便道:“喬大人,這英人使團預計時辰,不是已經到了嗎?怎得過了這許久,還未見他們影子?”

  這次迎見英吉利使團,清朝也派出了兩名隨行武官,一為王文雄,一為喬人傑,這被金簡問到的武官便是喬人傑,當即回答道:“回金大人,卑職昨日聽了前來翻譯的意思,英吉利的使臣說,他們原有兩艘大船,可是吃水太深,入不了河口,所以隻好在外麵改乘小船。而且,他們說這一行所帶禮物頗多,昨日卸了些小件下來,今日還有大件,還需一一卸到小船上,想來是要耗些時間的。”

  金簡聽著,也有些不耐煩,道:“他們使團大概有多少人?”

  “昨日卑職問了,大概有數百人。”王文雄道。

  “他們的人到了,就和他們說一聲,讓正副使,有官職的,早些下船和我們走,在這裏耽誤著,算個什麽事。”金簡聽著對麵人數,似乎比這次來接待的清朝迎見使都要多,自是更加沒有耐心。

  “大人請看,那邊有條船過來了。”喬人傑忽道。

  各人仔細看時,隻見濃霧之中,漸漸有一艘海船向岸邊靠近。那船長約十丈,若說是海船,可能稍顯小了些,可此番隨行官員,大多是沒見過海船的,幾個後排的官員不由得暗自讚歎了幾句。金簡聽著,更不舒服,回頭狠狠瞪了他們一眼。

  不過這艘“小船”在距離陸地尚有幾十丈處,卻又停了下來,過得小半時辰,隻見船上又放下一條小船,載著幾個人到了岸邊。這些人逐漸走進,阮元也看得清楚,大多是鬆筠所言,金發、碧眼、膚色白皙之人。隻是中間另有一人,雖然與其餘各人一般,衣褲緊束,看起來修長幹練,卻是黑色的頭發眼珠,樣貌也與尋常中國人無甚大異。

  這中國人樣貌的使團人員走近迎見隊伍,向隊伍鞠了個躬,道:“各位大人,英吉利使團馬戛爾尼伯爵、斯當東男爵,現下就在船上,我等知大船難以入得淺水,特意換了小船,不想此處水勢仍淺,正要另換小船,方得登岸,誤了各位大人時辰,實是過意不去。”這番話竟然是地道的中文,鬆筠、金簡一行聽了,都大為詫異。

  金簡聽到兩位主要使節都在船上,倒是放鬆了些,道:“既是如此,正好快些下船,你等前來我大清,怎的也不備些能用的船隻?如此反複換船,實在麻煩。”

  那人道:“大人,馬戛爾尼伯爵一行,自去年九月出海,至今已是八月了,我等航行一年,方抵達此處,自然……自然需要更堅固的船隻了。隻是此處水情,先前實在不知,才多費了些心思。”

  金簡道:“八月?眼下明明是六月,你怎麽說是八月?”他不知西方曆法以日象為準,而非中國曆法以月象為準,才不清楚其中差異。隻是想到外夷之人,難免有些愚蠢不通之處,也就沒再深究。又過得小半時辰,另一船人漸漸抵達岸邊,向前迎上,隻是這樣一番轉折,清朝這邊的迎見使也不得不轉而向北,也好正麵對著這幾位使臣。

  此時阮元所在的位置,正是海邊,不經意間向海上一看,隻見濃霧雖已散去了些,卻依然影影綽綽,看不清有何事物。

  忽然,兩個巨大的影子隱約的在霧中閃爍了一下。

  阮元心中不禁暗暗一動,仔細看時,兩個影子似乎正是船艦之型,隻是帆桅之間,與尋常中國船隻大異,船頭處兩個尖角高高翹起,比國內尋常帆船的船頭,要長處很多。

  這影子形狀,遠出於尋常帆船之上。阮元自幼在揚州生長,南京、鎮江也曾到過,見過一些大船,卻也不及此等龐大。而且,長江上雖然也有一些大船,可普遍笨重遲緩,不能進深水,隻能在江中做觀賞之用。

  可之前那位使臣卻說,這兩艘大船在大海裏航行了一年之久……

  前思後想之際,阮元也不覺暗自詫異,隻是濃霧未散,卻也看不清大船真實樣貌。

  這時使團一行,也已經漸漸上岸,走到了迎見使麵前,當先的兩個使臣,也是窄袖衣衫,服飾華麗,看來即便在英吉利國中,也是極有身份地位之人。後麵另有十餘個使節團成員,站成兩排,兩個主要使臣均是白色垂肩批發,隻是細細端詳起來,也隻是中年樣貌,並不甚老。二人一個臉方,一個臉尖,臉偏方的使臣位置稍後,想來他是副使,而尖臉人是正使。

  隻聽先前那位中國人樣貌的人,指著正使說道:“這位是英吉利馬戛爾尼伯爵。”,又指著副使道:“這位是斯當東男爵。”其實英國爵位,與中國大不相同,也難以一一對應,隻得自親王以下,按公侯伯子男的順序排列。好在清使這邊,也不在意細節,金簡見過了馬戛爾尼,而鬆筠則對著斯當東作揖成禮。

  看著成禮已畢,金簡隻覺已比預期多消耗了大半日,心中焦躁之情,又再浮現。也不問那中國人樣貌的人什麽姓名,隻用眼睛一橫,道:“你告訴他們,此間風大,不宜久留,前麵便是塘沽鎮,就先到那裏歇息,至於禮品,先搬上來,再運不遲。”他素來自詡外戚,雖然在乾隆麵前不敢大聲言語,麵對這些無名之人卻往往不屑一顧。那中國人麵貌之人自然也知道規矩,便將金簡之言譯了,讓兩位使臣再行商議。

  忽然後麵使節團成員中走出一人,道:“各位大人,我等此番前來,攜帶禮物甚多,其中有一件‘天文地理音樂鍾’,隻有在大廣場上,才能安裝使用。聽聞貴國京城西北,有一座夏宮,地麵頗大,能否讓我等將此鍾移至夏宮之處,並就地安裝?”他說的是英語,清朝方麵自然無人能懂,又得那位中國人麵貌的使者再行翻譯。歐洲人所謂北京夏宮,即是圓明園,這人此次也頗為機靈,成功翻譯了這個詞語。

  金簡之前聽聞英吉利使團入覲,還未到達廣州,便要求清廷破例,在天津衛迎接,心中早已不滿,自古皆是四裔之國,依天朝禮儀朝覲,怎麽到了英吉利這裏,就要反過來了?如今聽這人言語,竟又是“國朝慣例”所無之事,不由得暗罵了句:“沒規矩的東西!”

  可表態工作還是要做的,金簡也隻好回道:“此事國朝慣例所無,我要先行請示皇上,再做決定。皇上眼下去了避暑山莊,不在京城,想來需些時日。但也不忙,皇上生日在一月以後,你等先到京城歇息,再聽皇上定奪不遲。”那人如實譯了,使團諸人也並無異議,金簡做了個手勢,轉身便走,一行人也漸漸開拔,向塘沽鎮去了。

  阮元看金簡做了手勢,也隻好和他們一道轉身離去。這時的海麵,濃霧仍未散盡,阮元直到離開海邊,也沒看清英吉利的大船是什麽樣子。

  一行人漸離開了大沽口,向著北京方向而去。阮元作為第二副使,主要任務是陪同馬戛爾尼、斯當東以外的英國使團成員,先前那位要求在圓明園安裝“音樂鍾”的使團成員,是使團裏的主計員,名叫約翰巴羅,日常便稱為巴羅,難得的是,他居然與阮元同歲。

  那位中國人樣貌的人,阮元也自向喬人傑打聽過,中文名叫李自標,似乎原本就是中國人,不知為何到了英吉利使團之中。使團中除了使臣、隨從,還有一名十二三歲的少年,也是金發,麵龐清秀,阮元與鬆筠多有溝通,從鬆筠口中得知,他是副使斯當東的兒子,按英國人慣例,稱為喬治托馬斯斯當東,為方便起見,大家稱之為小斯當東。小斯當東年紀雖小,卻聰明伶俐,會說一些基本的漢語,一行人自然也對他喜愛有加。

  這一日一行人徑向北行,眼看前麵便是香河,自大沽口沿運河東線前進,這裏是第一座縣城,眼看好容易得以歇息,各人也不免有些放鬆。阮元等人是主官,按例都坐在轎中,這時隻聽同行的巴羅身後有人上前,悄悄耳語了幾句,巴羅似乎也對李自標交代了些事,好像是讓他轉告阮元。

  過得片刻,李自標來到轎前,說是有事稟報,阮元也暫且停轎,讓他說下去。隻聽李自標道:“稟阮大人,英吉利使臣之中,有一人現下生了病,不便行走,想請阮大人轉告金大人,若是方便,能否就在這香河縣裏暫渡一日?也好為他看看病。”

  阮元想著此事不難,便上前詢問金簡的意見,正好這天日已偏西,金簡想著反正時間充足,圓明園擺放儀器之事也需乾隆允準,並不在意。很快一行人漸漸進了香河縣城。

  香河縣雖是一個縣城,城中人卻不多,一行人聲勢頗大,前後也有數裏之距,在河口一帶就有不少人前來觀光。可進了城半晌,卻也沒幾個人,城中不少房屋都是緊閉之狀,似乎無人。阮元身在轎中,看得並不清楚,英使一行卻瞧得仔細。

  好容易找到一處驛館,一行人紛紛開始安頓卸貨,兩國正副使、巴羅和喬人傑這些有地位的人自然占了上等客房,可一行使團足足有數百人,香河這間驛館根本無力承受,不少使團成員隻好露天而宿,隨行的禮物也隻好擺在驛館廳中院內。

  不少使者眼看館驛裏再無餘地,也一連不斷的叫起苦來。金簡聽著,尤為煩心,怒道:“你們嚷嚷什麽?早知道這樣,走運河坐船過來多好?這小小縣城,那裏去找那許多客房給你們?真是自討苦吃。”

  阮元也在驛館裏落了驕,尋得一間偏房,準備住下,隻見李自標猶在身旁徘徊,也喚他過來,笑道:“這一路過來,也辛苦了吧?若是今日沒有你的地方住了,我去問問金大人,咱好不容易有個翻譯,可不能虧待了。”

  李自標也與其他中國人一樣,略做一揖,回道:“阮大人客氣了,其實在下本是那不勒斯神學院的牧師,此次來到使團,也備受各位大人信賴,想來還是有個地方可以落腳的。隻是剛才巴羅大人問了我幾個問題,我一時回答不出,想著阮大人或許可以解答一二。”

  阮元對天主教原本無甚好感,但看著李自標言辭誠懇,倒也願意和他說話,便讓他說下去,李自標道:“巴羅大人想問,從我們離開大沽口到這裏,這幾十裏路上,所見田地,半數荒蕪,村子裏的房舍,看著也頗為簡陋。久聞國中詩禮傳家,民生和樂,可為何還有這般困苦之人?”

  這個問題倒是讓阮元猝不及防,他從海邊西歸,大半時間是坐在轎子裏,並沒有仔細的看過周邊情況。不想幾個英吉利使團成員,對這些細節的關注,反勝於己,不覺有些慚愧。不過他也隨即想到,香河一帶原本地近運河,自己家鄉揚州也是如此,百姓多從事鹽漕之事以為生計,安心耕種的反而不多。便道:“此處地近運河,每年漕運,均需人力,故而百姓多不再耕種,而是去做些牽引、搬運之事,也能賺得不少閑錢,或許……是比耕種一年要多些吧?至於詩禮,向來是行有餘力,則至於學。貧寒人家,有誌於學,自是好事,可若是生計都要犯難,也不能強求。”

  李自標點點頭,正要回去告知巴羅時,忽聽得腳步匆匆,幾個使者抬了一件擔架過來,擔架上有一人,走進看時,隻覺麵色蒼白,氣息奄奄。英吉利使團隨行似有幾名醫官,看了看此人神色,也向李自標說了些什麽。李自標聽了,似乎也頗為煩惱,對阮元道:“他是我們使團的伊茲,是個伯明翰的匠人,醫生說看他樣貌,隻怕不行了,想臨時找些藥救急,不知……不知此地可有大夫?”

  阮元道:“醫館城裏應該有的,不過……”想著這裏即便有醫館,隻怕草藥也自匱乏,不足以治病。再看那伊茲時,隻覺他雖麵無血色,體乏無力,眼中卻一直有著一種異樣的光芒,似乎不得到某個東西,便死不瞑目一般,想來有這番意誌之人,自古少之,也不禁點了點頭,道:“我去問金大人,想來找個大夫,也不是難事。”

  說到這裏,伊茲竟勉力將身體抬起了兩三寸,向著李自標說了幾句話,阮元聽著,隻覺他聲音雖弱,語氣卻是堅定,也不知說了什麽。

  李自標聽罷,對阮元道:“他說先謝謝你……唉,他似乎聽說過北京城裏的一種技藝,說把金銀箔片進行燒製,便可永不褪色。他此番從伯明翰前來中國,就是為了學成而歸。其實他在馬尼拉的時候,就已經起不來了,這一個多月,其他染上病的使者,死了十多個了,他一直活了下來,就是因為這個。”

  阮元看著伊茲堅定卻漸漸黯淡的眼神,又想起江彩來,心中也不禁暗生傷感。可他更為難過的是,在自己的印象中,似乎並沒有什麽讓金銀“永不褪色”的技藝。

  難道,伊茲所追求的,就是一個絕無可能實現的夢嗎……

  但即便如此,阮元也不忍將這個真相告訴伊茲,隻吩咐李自標,讓他好生休息,不要心生雜念,便自己去找金簡了。即使他知道,這裏的醫生和草藥或許對伊茲也沒什麽幫助。

  不出所料,兩日後的清晨,阮元剛剛起床,便聽到了英吉利使團那邊傳來陣陣哭聲,想來伊茲還是離開了人世。

  仔細想想,雖然伊茲來到中國之前,就已經身患重病,但畢竟他人生的最後一個月,中國醫生是可以對他進行救治的,可他卻依然身死異鄉,阮元也不禁有些歉疚。閑步走到英吉利使臣住的客房之前時,又遇到了李自標。

  李自標看到阮元,也是說不出的遺憾,道:“伊茲他昨天夜裏……還是去了,上帝會讓他進入天國的。不過阮大人,您說北京城裏,真的有永不褪色的金箔嗎?”

  阮元道:“我不知道,但想來那金銀作成金箔銀箔,必然如粉末一般極易分離,又哪裏有那樣的好辦法?他又何必為了一個不可能的願望,就這樣把命搭上呢?不過話說回來,若是讓他知道京中並無此等技藝,隻怕……他會更加難受吧?”

  李自標道:“其實這也怪不得他,我在那不勒斯學習,那裏是意大裏亞之南,也聽說過。英吉利的匠人,技藝之巧,在歐羅巴是獨一無二。近一二十年來,做出來不少匪夷所思之物,想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會認為那種金箔也是可以做成的吧?”

  阮元卻對李自標的身世頗感興趣,道:“不過話說回來,看你樣貌,也是大清子民,卻怎得到了西洋,還學了這些天主教的東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