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英吉利國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1-16 09:52      字數:6332
  <b></b>經過兩次廓爾喀戰爭,乾隆認為,之前的《西藏善後章程》隻有十三條,不足以應對西藏的變化,因此之後又詳加集議,這一日,新的《藏內善後章程》擬定完畢,共二十九條。乾隆讓和珅、福康安、孫士毅一一看過了,道“先前西藏、蒙古活佛轉世之法,流弊甚多,今日朕定此金瓶掣簽之法,自當大公至正,但凡轉世,皆係天數,非人力可以幹預其中了,你等可還有異議?”

  (注所謂“金瓶掣簽”,是清代起應對藏傳佛教轉世靈童的選舉方式,即預先準備皇帝特賜金瓶,將可能成為“轉世靈童”的孩童姓名寫於簽中,放入金瓶之內,所抽出的即為新任活佛,即使所尋靈童隻有一人,也應準備另一空簽,如抽到空簽,則應另尋靈童。至本文完成之時,此規定依然有效。)

  三人看了,覺得此舉並無不妥之處,更何況乾隆詢問,向來隻想著臣下奉旨去辦,又哪裏有異議可言?一時各自稱是,眼看這番集議即將結束,卻聽福康安道“皇上,臣鬥膽,想保舉一人為雲南按察使,還望皇上允準。”他素來深受乾隆寵信,故而也有底氣說出這番話來。

  乾隆神色不變,道“但說無妨。”

  福康安道“回皇上,臣聽聞詹事阮元,文章典雅,精於學術,又兼其祖為朝廷參將,想來軍務也自通曉。雲南地處邊陲,非文武兩兼之人,不能為長吏。臣想著阮詹事已是三品,轉為按察使並無不當,也可使其文武之才,得以施展,臣赤誠為公之心,還望皇上明鑒。”福康安之前乾隆萬壽之時,即想著若是阮元真有才幹,定要招致麾下。但彼時邊事繁忙,萬壽慶典之後不久他便離去,也未能向乾隆稟報。此時他已調任雲貴總督,故而舊事重提,想著先把阮元安插到自己身邊,之後再看他行事。他所提拔舉薦多是武臣,與文官來往不多,是以也想著在文臣中扶植一二親信,以鞏固自己地位。

  和珅聽了,自也有些緊張,仔細一想,頓時明白了當日四十大壽壽宴之上,福康安為何要對阮元出言試探,原來並非為了自己能用阮元,而故意放出風聲。相反,他是想著讓阮元和幾方京中勢力把關係全都搞僵,自己好混水摸魚,從中取利。一時間也自覺慚愧,竟然忘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意,眼下也隻好盼著乾隆回絕福康安,好給自己留下一絲希望了。看乾隆神色時,隻見乾隆眼中略有疑惑之色,但這種神色轉瞬即逝,之後仍是平湖一般的沉寂,也不知他到底是何想法。

  過得片刻,乾隆忽道“福康安,你額娘現下身體如何?朕聽豐紳濟倫說起,你額娘已有一段時間起不來床了,可有此事?”豐紳濟倫是福康安兄長福隆安之子,乾隆的外孫,故而得以與乾隆親近。

  福康安沒想到乾隆忽然問出這個問題,也一時支吾道“回皇上,臣……奴才額娘年紀大了,這幾日確有不適,但請皇上放心,奴才家中醫藥,現已齊備,想來額娘病情是不打緊的。”之前舉薦乃是公事,故而福康安稱“臣”,可這次說到家事,就隻能依文臣例,稱“奴才”了。

  乾隆溫言道“既是如此,這些時日你先把朝中之事放一放,回家陪陪你額娘吧……當日傅恒健在之時,朕就聽他說過,你額娘為人端正持重,有她操持家事,朕也好留著傅恒當差。你阿瑪南征之際染了病,原是朕的不是。想來朕是對不起你們家的,此間章程商議已畢,便先在京城住下吧。”

  眼看乾隆語氣和緩,又是至親之事,福康安自也不能再有異議。當然,這樣一來,舉薦阮元的事就要被耽擱了。而半月之後,福康安的母親因年邁病重,撒手人寰,福康安也依了滿俗,守喪百日,暫不能參議朝政。

  乾隆眼看福康安家事處理完畢,又道“孫士毅可另有要事?”

  孫士毅道“回皇上,廓爾喀戰事,議功行賞、邊軍調度,均已辦妥,隻是臣另有一件小事,暫不能解,還望皇上示下。”

  乾隆笑道“這大事都定了,怎麽小事反而猶豫不決了?”

  孫士毅道“回皇上,我等在西南主持戰事之時,多有擒獲廓爾喀降人,臣覺得這些降人原本並非驍勇善戰之人,可是我軍大勝之際,卻也多有挫折,似是這些降人火器犀利之故。而其中另有一人,高鼻深目,碧眼黃發,絕非廓爾喀之人,其言語也與尋常廓爾喀人大異。臣撫軍之時,曾詳加問過,方得知此人果然不是當地土人,而是來自一個叫‘披楞’的國家。”

  “披楞?”這個詞語乾隆似乎也不知是何意。

  “回皇上,臣愚鈍,不知廓爾喀之外是何疆域。臣多聞佛家之事,隻知道廓爾喀之南,似是古天竺國之地,可天竺國人樣貌,與這披楞人完全不同,實不知此人從何而來。而且臣聽幾個廓爾喀降人說,正是這個披楞人帶來一些火器,教他們使用,他們才敢和我大軍相抗。”

  “想是你不知域外之情,將其他國名錯譯成披楞之故。”乾隆道“聽你說高鼻深目,碧眼金發,這是西洋人模樣,西洋並無什麽披楞之國,自然是錯譯了。佛郎機、法蘭西,聽著就是一個地方,你不知域外之事,也怨不得你。”乾隆多與西洋傳教士相熟,故而對西洋國名,也知道不少,不過古語中“佛郎機”其實多指今日葡萄牙,倒是與法蘭西有些區別。

  福康安也補充道“回皇上,奴才在廓爾喀作戰之時,見過他們火器,看起來確實不錯。隻是廓爾喀人並不善戰,火器施放又有延時,眼看火器一時施放不得,我大軍鐵騎衝陣,他們便心驚膽戰,徑自降了。想來即使火器犀利了些,也終是跳梁小醜,不成氣候的。”福康安身兼文武多職,言武事則依武臣例一律稱奴才。

  乾隆點點頭,取過身邊一封奏折,道“既然今日所言,都是邊事,這一封奏折,你等也聽聽罷。這是兩廣總督郭世勳所奏,所言及的,也是西洋之人。”說著把奏折拿給身邊的鄂羅哩,示意讓他來念。

  隻是此時,乾隆君臣還不知道,郭世勳這封奏折,會在未來的幾個月裏,給清王朝帶來什麽。也不知道,由此引發的一係列事件,究竟有著什麽意義。

  而此時的阮元,也在忙另一件要事,這日阮承信到了京城,他也和楊吉一道,去東便門碼頭迎接。眼看客船漸進,阮承信從船中緩緩走出,也和楊吉一起向父親拜過了。可回想父親上一次入京,乃是和江彩、阮荃、劉文如一道,不過兩年時間,江彩母女已和自己陰陽兩隔,也自是心酸不已。

  阮承信下得船來,見阮元樣貌時,隻覺兒子麵容憔悴,哀愁之色不能自已,知道他一年以來,公務家事,連番操勞,已是疲憊不堪,也抱住了阮元,安慰道“伯元……爹爹來了,你……你也好生歇息幾日罷。彩兒的事,我和你江舅祖聽了,也都難受。想來也是爹爹不好,若是爹爹平日多些積蓄,家裏寬裕些,或許彩兒也不會……”他知道阮元初任高位,必然還需要精於世務之人輔佐,心中也暗下決心,餘生若是還有閑暇,定然全力幫助阮元,讓阮家東山再起。

  阮元看著父親如此安慰自己,心中也舒坦了些,看阮承信身後時,還有一個年紀與自己相仿的青年,青年麵色儒雅,自是飽讀詩書之人,隻是尚有些質樸之氣,看著京城碼頭船上岸邊,熱鬧異常,東便門雖是偏門,卻也巍峨高大,不禁看出了神,一時未能顧及阮元。

  阮承信略一回頭,也見那青年出神之狀,忙對阮元道“伯元,這位是北湖那邊,咱曾伯祖一門的孩子,叫阮鴻,今年正好也是應舉年,一起過來準備鄉試。他聽說京城你這邊需要人照顧,也自願幫你分擔些家事。哈哈,其實話說回來,他雖然就比你大四歲,卻還是你長輩,你得叫他一聲二叔才是。”

  阮元也上前作揖道“二叔。”見阮鴻猶看得樂在其中,不禁笑道“二叔,侄兒在這京城也住了七年了,若是二叔想看看京城,侄兒有了空,和二叔一起去便是。眼下還是先把二叔安頓好才是大事,如何?”

  阮鴻這才反應過來,一時也有些臉紅,道“伯元,你……你也別叫我二叔了,你說我這……才比你大幾歲呀?要不,你就叫我魁陽吧,平日稱字,倒也無傷大雅。”

  “魁……”阮元剛剛動口,才覺得阮鴻這個字頗為拗口,而且所謂魁陽,似乎更應該是高大健壯之人的字號,與阮鴻這略顯文弱質樸的樣貌,可是大大不符,隻好陪笑道“還是二叔好聽。”

  楊吉剛才聽阮鴻年紀,隻比阮元大四歲,也上前問道“這位二叔,你說你比伯元大四歲,那豈不是比我還小著兩歲?不如這樣,伯元稱你一聲二叔,你稱我一聲哥哥,這樣咱們不就扯平了?”

  “這……這位大哥說得也是……”阮鴻似乎也沒找到更好的辦法。

  阮元聽著,似乎“扯平”了半天,自己也沒得到什麽好處,反倒是在楊吉麵前降了一輩。

  “楊吉,去幫幫二叔,他們從揚州過來,東西多。”阮元也不是好欺負的。

  “好嘞,二叔兄弟,我來幫你!”

  阮元聽著也是哭笑不得。

  楊吉一邊從船裏搬著行李,一邊也對阮鴻道“你別看你這侄子話說得好聽,我靠訴你,他在這京城七年,哪都沒去過,淨在家裏讀書來著。要看這京城風景,你得跟我走。”

  “楊大哥,這京城碼頭,隻有一條水道,也和咱揚州南水關似的,那城裏人不得更多啦?”

  “可不是嗎,我跟你講,正陽門往前走,那有個大柵欄,我最愛去,平時什麽人都有,前門那條大街,左邊是珠寶市,右邊是肉市,再往南是鮮魚口、豬市口、還有天橋說書的,那可比咱揚州評彈聽得舒服。不像你這侄子,成天子曰詩雲的,多無聊。”

  阮鴻聽了更為好奇“楊大哥,那天橋說書的有那麽厲害嗎?咱揚州評彈我聽過幾回的,想比咱們厲害,可沒那麽容易啊?”

  “你別說,你聽,聽一回,保管喜歡。前幾天會館裏有個老學究,非得讓我們聽評彈,聽得小半個時辰我就睡過去了。”不過兩人手裏一直勤快,阮家行李也已一一從船上卸下,準備裝上馬車。

  阮元也有點不好意思,補充道“二叔您別聽他的,這京城裏我去的地方不少,法源寺,還有外麵那涼水河,有空了我帶您去。”

  “二叔兄弟,你聽仔細了,他說的是‘有空’了,再去。所以你還得跟我走,信他,你一輩子都得憋在會館裏麵。”

  “伯元這麽忙嗎?”

  “伯元你看,‘二叔兄弟’這個詞,你二叔可是一點意見都沒有,怎麽樣,好聽不?”

  ……

  不過這樣說來說去,一行人的氣氛也漸漸緩和開來,對阮元也是另一件好事。

  一行馬車緩緩進了東便門,一路向西而去,阮元和阮承信同乘一車,說起江彩遺體安葬之事。江彩發喪已過了四個月,若是再不啟程回揚,隻怕會館裏也不方便。

  “伯元,此次來京,我也是為了彩兒的事來的。”阮承信道“其實今年我不便久留京城,揚州那邊,橙裏舅父這一年來,身體大不如前,若是我不在揚州,沒了照應之人,江家會更難過。這次我再回揚州,也把彩兒帶回去安葬,你說如何?”

  “自是萬幸,隻是……也難為了爹爹。”阮元道。

  “真正難為的,是彩兒才對。原本我想著,就在雷塘你娘的墓邊上,給彩兒另尋一塊好地葬下,可我來之前去了雷塘,那裏原本空地就不多了,這些年沒人打理,又荒廢了不少,隻怕彩兒是難以葬在雷塘了。眼下我捉摸著,隻有北湖公道橋那邊還有地方。”

  “既然如此,先葬在公道橋也好,待日後咱們家再寬裕些,在雷塘那裏再買兩畝地,再把彩兒遷過來吧。”雖然舍不得江彩,阮元卻也沒有更合適的辦法。

  “彩兒的事我去辦,不過,還有一個人,你可想好去處了?”阮承信忽然問道。

  “爹爹說得……是文如?”阮元的反應並不慢。

  “正是,文如這孩子七歲來了我家,我也算看著她長大的,她人懂事,也幫了咱家不少忙。而且,她和彩兒親如姐妹,彩兒這一去,我想她心裏比你更難受。”

  “是啊,彩兒剛去那幾日,她每天都哭,看著彩兒的衣服啊、簪子啊,也會哭個不停,我看她那個樣子,我也難受。隻是那幾日忙著喪儀,其實都沒時間照顧她,還是楊吉每天照顧她,才幫她過了那最難的三個月。”

  “沒想到啊,楊吉也會……”阮承信笑道,忽然,阮承信有了一個新的想法,道“伯元,楊吉今年都三十六了,這幾年在京城,也沒尋一門親事?”

  “想幫他尋來著,隻是我認識的這些人,都和我差不多,家裏就算有待字閨中的女眷,也都是讀詩書、做女紅的,性子也都安靜。我也問過他成親的事,問他若是彩兒一樣的女子,他可滿意,他說,彩兒人自然好,隻是話太少,也不願意出門,隻適合我,卻不適合他。”

  阮元當然不會說,阮元這些朋友,其實也有些瞧不起楊吉的身份地位,即便楊吉同意,他們也不會許諾的。

  阮承信也不禁沉思了片刻,道“那你說,他對文如,有沒有心思呢?你說他每日照顧文如,若是真有些……咱不如就成全了他們,你說如何?”

  阮元也沉默不語,他知道,若是楊吉不喜歡的人,即使是阮承信這個“小恩公”來勸,他多半也不會聽。

  不過後麵的楊吉可沒聽到這些,還在對阮鴻指指點點。

  “你看那邊那個,叫琉璃窯,我想起來了,伯元別的地方哪都不願意去,就愛去這個地方,說是有什麽‘宋本’?你說宋本是誰,你認識嗎?”

  “楊大哥,剛才那不是你說的宣武門嗎?不是到了宣武門就要往南了嗎?”

  “什麽宣武門?那個最大的,叫正陽門,你剛來京城,沒見過世麵,這裏大著呢。不過你運氣不錯,哥哥我在這裏住了七年了,哪條胡同我不清楚?前麵那個,頭條胡同,不信你去問問。”

  或許,他也不在意成婚的事……

  阮元一邊安頓了父親和阮鴻,一邊也要忙於《石渠寶笈》的最終定稿,六月初的一天,四十冊《石渠寶笈續編》校訂完畢,附於原來的四十四冊初版本中。阮元編訂畫卷之餘,也另作了數卷隨筆,將寶笈畫卷要略,一一記錄,稱為《石渠隨筆》。這日因公務已畢,阮元也前來圓明園向乾隆述職。

  乾隆看著阮元上交的樣本和提要,輕輕點了點頭,道“阮元,這次《石渠寶笈》編定,你也有功,之前的半年罰俸,就免了吧。今日朕看了看,這裏尚有些圖卷,朕覺得不錯,也一並賜給你。日後有事,還需像今日一般勤勉才是。”

  阮元也連忙叩首謝恩,他很清楚,詹事原本並無實職,之前寶笈、石經修定,都已結束。若是下麵另有要事,說明乾隆對自己信任如常,可若是竟歸詹事府,那後麵反倒難辦了。

  果然乾隆說道“阮元,你此番辛勞,便先回去歇息兩日,朕後麵另有差事,要你去做。不過,這件差事之前,你也要幫朕先忙完一件小事才是。這裏有份奏疏,已不是秘密,你看看罷。”說完,這日當值的呼什圖將一封奏疏放在阮元麵前。

  阮元接過奏折看時,隻見這原是一封兩廣總督郭世勳的上奏,看了半晌,其中幾處關鍵語句,仍是不得其解,隻好等乾隆示下。

  原來,郭世勳在上疏中提及,西洋海外有一國,自稱英吉利國,該國國王喬治聽聞中國大皇帝八旬萬壽,特遣使遠渡重洋,前來中國,不日使團即將抵達廣州。隻是使團前來之時,也在其來信中提及,因使團進獻禮物過多,似不宜走陸路入京,特懇請兩廣總督代為轉達使團建議,希望使團船隻,可以在天津衛停泊,請大皇帝恩準。

  乾隆等阮元大概看完了,也問道“阮元,你可知英吉利在西洋何處?”

  阮元隻好如實答道“回皇上,臣在翰林院時,得蒙辛楣先生授業,略知西洋之事,法蘭西、意大裏亞、和蘭諸國,臣略有耳聞。英吉利之名,先生似乎提過,但即便提過,也是語焉不詳,臣才疏學淺,還望皇上示下。”

  乾隆道“朕原也不清楚這英吉利是何國,不過郭世勳給朕的奏報裏,經常提及廣州西洋商人之事,他說廣州有一地,名曰十三行,西洋商人在彼處多有商館,之前法蘭西的最多,蔣友仁便是法蘭西人,朕識得的。不過這幾年來,英吉利的商人,來得越來越多了,眼看著竟超過了法蘭西,成了西洋商人之首,今番遣使前來,嘿嘿,朕也想會一會他們。”

  阮元也回道“陛下天恩,外人自當拜服。隻是臣聽聞,曆來西洋即使有使臣前來我大清,也是在廣州停泊,之後經陸路入長江,再經水路進京。為何此番英吉利使臣前來,卻不顧舊製,定要在天津衛停泊?難道真的隻是禮物過於沉重之事?”

  乾隆道“此間因由,朕也不知,其實話說回來,朕是不願讓他們如此罔顧體製的。不過嘛,朕也看了那英吉利國王的呈文,言辭頗為謙順,或許確如他們文中所言,也是有可能的。朕和福康安、和珅、孫士毅他們商議過了,看在他們國王言辭謙恭的份上,朕也破一次例,我天朝聲威遠播萬裏,原也不需計較這些小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