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沁官(五)
作者:朱顏1999      更新:2020-12-31 07:39      字數:5762
  皇帝走後,彩雲歎息,說容妃過於大方。容妃笑吟吟地坐到桌邊梳頭,一邊道:你明白了吧,武貴人,不過就是那麽回事兒,彩雲你真的不要擔憂。皇上如果隻和我一處,皇額娘會不高興,雖然她麵兒上不說什麽,納蘭夫人說覺得當年太後成全她出宮,有一個原因是不喜歡皇上專寵於她,她待在圓明園的三年,皇上還和她通信。而皇額娘的這個想法,皇上心裏也有數。彩雲才恍然大悟,轉憂為喜,道:照您這麽說,令貴妃其實也……

  容妃卻搖搖頭,對著鏡子道:她是不一樣的,皇上對她是因為皇嗣大事。彩雲道:主子,您心裏真是和明鏡兒似的。若是太後的親女兒,她就不會這麽想了,恨不能您獨寵吧。容妃道:太後是為了皇上和大清考慮,後宮再不能發生婉嬪那樣的事,皇上的家事不僅是家事。太後的親女兒,又怎能嫁給皇上?那年,皇額娘說的話,皇上也讓我想,我後來明白了,若我嫁的不是皇上,皇額娘應該是恨不能我獨寵吧。

  然後看著鏡邊盒子裏那串十八子手串,紅珠間綠鬆石,乃今年皇帝的年禮,之前他已掛上了那個紅琥珀穿綠鬆石齋戒牌,當時她還未注意,直到皇帝賜下手串。這是她和他在那年的起誓!

  去年,她去問劉嬤嬤關於舊事真相時,劉嬤嬤十分感激,最後告訴她說,太後曾經說過,“自從沉壁進宮,皇帝的床事是真多起來了,沉壁身子骨兒又好。”她有點兒不解,劉嬤嬤道:自從娘娘進宮,皇上甚至不理會臘月正月的齋戒日,娘娘還記得那年第一次拜見太後那天嗎?皇上以前從來不會這樣,上後宮都不多。而且您住在養心殿,太後覺得您和皇上沒正式記檔的次數定不少,加上當年婉嬪說的……但娘娘不必過於擔心,因為您是太後的閨女,不同於別的妃嬪。

  想到這裏,容妃笑起來,搖搖頭。那年在承乾宮的秘密寵幸讓她也對皇帝有所誤會,其後才知道,其實皇帝理智沉穩淡定,勤於政事,又有狂熱的文人情趣,對床第之事並沒有超乎正常的興趣,更不會沉溺其中。劉嬤嬤就說他不怎麽上後宮,所以那時李玉說魏湄要以房事邀寵,這也是她並不擔憂的一個原因。而她和皇帝的所謂“床第纏綿”的起因是那年在圓明園,自己一心要征服他,而他其實很好勾引……

  太後所說的不記檔,除了婉嬪說的那個第一次,都隻是白天的那些,其實次數有限。可以不記檔的原因就是她不會生子。自她搬入養心殿,在臘月和正月的齋戒時段,她和皇帝即便睡在一起,也隻是同眠而已,是皇帝說那不算“破戒”,皇帝,其實是很孤單的,他需要人陪……而她和皇帝真正的“床第事頻”隻是在二十二年南巡的時候。

  但太後既然還有這些想法,她自然要“改正”,於是她讓劉嬤嬤尋機婉轉地告訴太後,自己一直謹遵皇額娘教誨,若皇額娘不相信,隻管問李玉……皇帝和自己恩愛情篤,滿宮皆知,又常年住在一塊兒,皇額娘大概也是因此有所懷疑,但其實她和皇帝,不是因為床第,雖然床第當然是重要的……

  皇帝,不說生著一雙深黑如海,望不見底的眼睛,在女人麵前威嚴又溫文,憐香惜玉,多情又似總無情,他就隻站在那裏,穿一身常服,不必任何顯擺作態,也不必群臣前呼後擁稱萬歲,不必任何人、任何物件烘托,他還是獨一無二的,就像天上的太陽。對這樣的男人動心,是太容易的一件事了,他無須努力,也不必真心,多少女人都會自動獻上芳心……根本無需對榮華富貴的向往,純粹對一個掌握天下的男人的迷戀就夠了。所以她很理解皇後,魏湄,托婭,和宮裏的所有妃嬪,包括這位沁官。

  世間的女子對情|事的體驗,通常來自所嫁夫婿。對女人而言,是好是壞,都得認了。尤其是對她們這樣出身的女人而言,比那沁官更甚,她們的丈夫都比她們更有地位,還很強勢。但不包括她。她,不同於其他的女人。她生的如此之美,又無意嫁人,而她的丈夫就是和她耳鬢廝磨,她的心還是清醒的。

  其實,她對她所有的男人都一樣,不獨對皇帝。她的父親,叔叔,哥哥,霍集占,傅恒,她對他們每一個人都很清醒,這就是一種天生的本能,大概是因為她生的好又不能生子,真主給了她這種本能。因母親早逝,家裏沒有女人,父兄全部寵著她,且不是普通的家庭,她了解男人,她常常覺得自己其實挺“無情”,不為所動,甚至超過男人們。

  而她美麗溫柔的外表很蠱惑,和皇帝一樣,皇帝也是因此惱恨吧?別人都不明白,彩雲也不懂,但皇額娘應該是明白的吧,所以皇額娘應該隻是擔心皇帝……她笑起來,看著鏡子,心想:不用擔心了,她已經將心給了皇帝了……但她對他其實沒有什麽要求,對一個帝王,她能要求什麽?她說要他成為她的,那原本不過是一個“勾引”,而她也早得到了。她又笑起來,蓋上盒子,說道:不僅是我,皇後娘娘也明白太後的想法。

  一邊看著這銀燒藍小盒,通體飾雲紋,以銀絲纏繞成一龍一鳳,身上填琺琅,圍繞盒蓋中心一顆鮮紅色的橢圓大碧璽,和手串琥珀珠的顏色一樣,那琥珀又叫做血珀,仿佛祥雲中的火珠。盒蓋四周裝飾各色小粒碧璽。盒子的兩個長側麵亦是龍鳳戲珠,隻是所戲之珠是天藍色小碧璽。當時手串就是放在這裏麵一起賜的……

  隻聽彩雲道:那要是皇後娘娘知道了皇上上玉京園的事兒,會怎麽想?容妃又看著盒子一笑,沒言語,眼前浮現出玉京園容音祭室裏那幅悼文: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痕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跋:金台始隗,登庸競技。十年毷氉,心有餘灰。葬筆埋文,托之靈禽,寄之芳草。幽憂侘傺,正不必起重泉而問之。

  瓔珞說是城南陶然亭香塚的碑文,而玉京園裏的這幅隸書由傅恒親筆,因先皇後喜歡陶然亭,在閨中遊玩時也十分感慨過碑上這篇偈文。香塚,乃埋香之塚。容音的祭室裏滿是盆栽茉莉花,因先皇後喜歡茉莉花……

  康熙朝的時候,宮中有女樂千人,先帝時縮減為七百人,而皇帝登基後,便將女樂全部遷出。西華門南池子織女橋南原有一大宅,是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的額附府,離皇宮大內很近,被命名為“南府”,內務府在那裏安置樂人,南花園裏麵建有兩層樓的戲台供學生登台試演。

  南府戲樓更是宏偉,由方形重簷歇山頂戲台和七開間卷棚頂後台建築組成,戲台對麵是皇帝皇後看戲的雙脊勾連搭式大殿,兩側各有五間配殿,供陪同看戲的後妃和王公大臣使用,出演時場麵盛大。負責南府的是皇宮的太監們,分為內學和外學,內學都是唱戲的太監藝人,外學則是請的民間藝人,由江南順著大運河,把這些藝人接到北京來。

  頭一站是蘇州,蘇州是個集合處,而樂人的原籍哪的都有,都是江南人。然後由蘇州奔揚州,在揚州接受一定的訓練以後,再經過一些裁減,選出更好的藝人,由揚州坐著內務府派的織造官船往北到通州張家灣。在通州城小歇一段,再訓練一個階段,演一演,排一排,然後再由通惠河進北京,進京以後再經內務府甄別後做學生、做教習,一步一步的往上升。

  成為昆腔教習侍奉宮廷還能蔭及子孫。內廷裏編演的那麽多承應戲、節令戲,大戲都仰仗這些教習們,而太監伶人們也十分刻苦出色,女樂已經不是戲班的主體了。在內廷演戲的規矩嚴,條件好,皇帝的文化修養以及藝術格調都有別於民間,是以宮廷昆腔更加完美,同時也不斷的影響著京畿各地的昆腔演唱,有才之士自是願意進來。陸文洪正是蘇州人士,才藝高絕,當年一入南府,得高貴妃賞識,便成為她的專用昆腔教習和琴師,如今為容妃和玉京園專用,會隨駕出行,在和聲署還有事務,所以在南府裏隻是教習的昆腔指導,定期和教習開會,並不親自帶學生。

  “南府”的稱謂實際上是相對於紫禁城北的景山,因景山也有一部分昆腔教習和外學的學生。在景山以外還有分部,圓明園的太平村,常駐有學生和教習,那是侍駕的藝人,隨時伺候著。

  玉京園的小戲是直接去蘇州召的一批,隨後由陸文洪挑選了十二人組成,卻都是女伶,屬於家庭小戲班。小戲們才入府時年紀都小,這沁官兒算是裏麵年紀大的,主唱小旦兒,也客串小生和花臉。她原名叫顧飛瑤,入戲班後改名叫顧沁,於是便叫了沁官兒。

  她骨架嬌小,舉止輕盈,嫋娜風流,因六歲就入了戲班,並未纏足,在台上扮三寸金蓮時必須踩蹺。上了戲裝和戲彩後便俏眼含情,萬千嬌態,百樣聘婷,難以描畫言傳,先天聲音極好,又被陸文洪嚴格調|教了幾年,自己刻苦,台下功夫深厚,不僅各種唱腔圓熟,舞袖走台時搖擺如隨風之柳,曼妙之極,實可與南府的尖子媲美,隻是登台機會少得多,玉京園戲班一應開銷均由內務府供給,戲服都出自蘇州織造,其實就是皇帝的私家小戲。

  陸文洪編排的《女兒國》折子戲采用的正是康熙爺所鍾愛和推崇的弋陽腔,是去年傅恒夫婦不在家的時候開始排的,是演女兒國國王置下洞房花燭夜引誘唐僧,想招他為婿。瓔珞回來後,覺得這也太巧了,想起自己笑謔愛莎夫婦的事,本要愛莎生子後叫他二人來看,還笑問陸師傅是不是可以排“盤絲洞”。但自然趁此時先演《女兒國》給皇帝。

  顧沁穿著大紅戲服,戴著繁複璀璨的頭套,含羞帶笑,越發顯出豐姿俏麗。天氣寒冷,在“香徑長洲”一樓的室內戲台裏,瓔珞和傅恒見皇帝聽得十分入迷,對望一笑。

  戲結束後,瓔珞便教其他人都散了,吩咐沁官兒留下,待她款款從台上走下來,皇帝又拍掌讚歎,說要好好的賞,瓔珞和李玉對視一笑,一起走出房去。珍珠獨自守在門外等吩咐。

  室內再無別人。顧沁自然知道,皇帝今晚便要幸自己,心裏不免羞怯,跪在地上不抬頭。皇帝一笑,拉她起來,直接抱在懷裏,她臉上是戲妝,但脖子都紅了,皇帝瞧見了,不覺笑道:你的戲唱的如此之好,在台子上成天對著眾人都不怕,怎麽下來對著朕一人,倒如此害羞!你又不是第一次見朕。皇帝逼人的眼神讓顧沁害怕,心裏如擂鼓一般通通直跳,說不出話來。皇帝香粉軟玉抱滿懷,十分動情,親在她嘴上,全是紅膩膩的胭脂,皇帝覺得好不新鮮,又去蹭在她臉上。

  這顧沁從未和男子有過親密,更何況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且是她心念之人,隻覺得心裏霎時溫暖起來,忘了害怕,完全酥倒在皇帝懷裏。皇帝在南巡中見過不少這樣的江南佳麗,卻沒有主動摟抱過,更從未曾和小戲如此親近,見她淺顰低笑的柔媚之態,一雙濃墨重彩的吊鳳眼,包裹在絢麗光閃的戲服和行頭裏,轉側綺靡,風情萬種,不覺吟道:“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顧沁知道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因陸文洪作練習段子教唱過,便低聲重複那唱詞道: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皇帝十分驚訝,尤其這兩句用戲唱出來,纏綿婉轉,如石磨中的流水一般細膩,更加心喜,將她緊緊抱住。顧沁鼓起勇氣,低聲道:皇上,去奴婢那裏。皇帝才猛然回過神來,將她放下,她便用袖子擦了自己臉上的胭脂,然後問道:皇上,可以了嗎?皇帝點點頭,於是二人一前一後出去,珍珠忙在前麵掌燈引路。出了戲樓,多羅便跟在三人後麵,今晚他和李玉一樣,要宿在玉京園,這是瓔珞的主意,皇帝自也首肯。

  在園子裏走了一會兒,到了一個小院兒門前,上了幾級石階,顧沁推門讓皇帝進去,並轉身對珍珠道:多謝姐姐。珍珠低笑道:恭喜你。轉身和多羅一起走了。顧沁也閃身進去,在裏麵閂上了門。皇帝四下打量,見這小院兒隻有一進,甚是幽靜,正房和東廂裏點著明燈,透窗而出。顧沁道:皇上放心,這裏隻奴婢一人,奴婢自己服侍皇上。皇帝心中一喜,當先穿過庭院,走入房裏。

  顧沁給他拿上茶來,道:這是納蘭夫人存的今年雪水泡的。又自己對鏡卸妝。皇帝四顧瞧瞧,隻見這房裏陳設簡單,但擺件都是古玩精物,屋裏點著藏香,馥鬱襲人,那邊牆上掛著一幅美人撐傘圖,兩邊對聯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下麵案上擺著一個玉磬。玉盤懸其中,色淺若流水。玉盤邊緣雕出一框,卷曲漸入中心,仿佛一把大玉鎖,有含蓄內斂之姿。玉盤上沿臥一對交吻之瑞獸,瑞獸銜口處以鎏金銅扣固定,懸玉盤於外框。外框又一對掐絲琺琅螭龍交吻環成一橢圓,龍首鎏金與玉盤金扣接榫。底下的器座,以黃銅為胎,光華燦爛;器座腰和四足部位鎏金,其餘均以掐絲琺琅在淡藍底上滿飾纏枝花卉和祥雲,寧靜典雅,一看便是皇家之物,應該是富察家的禦賜典藏。

  ※※※※※※※※※※※※※※※※※※※※

  -

  香塚碑文香塚,又名蝴蝶塚,座落陶然亭東北方向的高地——錦秋墩南坡上,墳頭很小,其出名在於墓前的一座石碑。這個石碑,既無任何款識和署名,也無年月。原碑現已毀,現存拓片。香塚,並非乾隆皇帝香妃之墓,史家早已證明。金庸《書劍恩仇錄》的最後曾經引用了這個碑文,所以這個偈文十分有名,但非金庸所作,《書劍》的曆史背景取自清末天嘏的《滿清外史?第四篇》中的野史逸聞。陶然亭是清朝康熙年間工部郎中江藻所建,名取自白居易的一聯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在外城先農壇之西,南距城牆二三百步。香塚一般認為是源於清初,不過未見確切考證,但被正式稱為“香塚”甚至誤傳為“香妃塚”則是鹹豐年間以後的事了。

  -

  魏秀仁所作小說《花月痕》的初稿寫於鹹豐八年,書中對香塚所在地的陶然亭錦秋墩有詳盡描述:”京師繁華靡麗,甲於天下。獨城之東南有一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圍遠眺,數十裏城池村落,盡在目前,別有瀟灑出塵之致。亭左近花神廟,綿竹為牆,亦有小亭。亭外孤墳三尺,春時葬花於此,或傳某校書埋玉之所。“另有一詩雲:“雲陰瑟瑟傍高城,閑叩禪扉信步行。水近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疏鍾響似驚霜早,晚市塵多匝地生。寂寞獨憐荒塚在,埋香埋玉總多情!”可見此塚乃類似黛玉的葬花塚,為埋香埋玉之所。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對香塚挖掘,裏麵空無一物。

  -

  纏足起源於宋代,纏足最初流行於青樓,為了迎合文人士大夫的喜好。滿人沒有接受漢人的纏足風俗,而纏足到了清代在漢人裏普及各地各階層。崇德三年(1638年),清太|宗下令禁止婦女“束發裹足”。順治十七年,規定有抗旨纏足者,其夫或父杖八十,流三千裏。康熙三年再申前令,但沒有認真執行。有清一代,旗人始終沒有纏足。漢人則認為纏足乃漢人民俗,刻意保留,所謂男降女不降,被認為可以“保留漢人尊嚴”,婦女纏足比以前更甚,禍害之極。1902年2月初,慈禧太後頒布勸戒纏足懿旨上諭,並說:“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務當婉切勸導,以期漸除積習。”自此,纏足風漸衰。所以清宮中的後妃和滿旗女子無人纏足,登花盆底是宮妃高階身份的象征,也是為了模仿漢人纏足走路時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