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範陽之戰(中)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5-08 19:14      字數:2175
  六月初四,在遭遇了固安、安次、易州等臨近的遼國駐兵的阻擋,且在付出了上萬人的傷亡後,大宋軍隊繼續著近些時日的勢如破竹。

  直達範陽城外的主戰場岐溝關。

  岐溝關。

  自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出兵伐遼後,大宋軍隊再次抵達了這座戰場。

  此地能否拿下,事關宋軍是否可以順利攻取範陽城,並逼近析津府,瓦解遼國的圍堵兵力,初步實現收複自澶淵之盟來的土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近三十年的光景,彈指一揮間就過去了。

  昔日參加岐溝關之戰的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曹彬,早於鹹平二年(999)去世。

  但曹氏對收複燕雲之地的信念傳承,從沒有斷絕。

  比如今次身為對遼作戰的河北東路節度使曹瑋,就繼承了父親曹彬的遺誌。正率領著十萬精銳將士,停於岐溝關之前側。

  時下,整個遼國占領的南京道,宋遼兩國的兵力(含民夫)已超過了六十萬之巨,不論大宋,但說遼國中京的決策者們,在遼國政治和外部危機之時,頗有些孤注一擲的感覺。

  其實,也不能怪遼國的當權者們,主要還是在於大宋軍隊自澶淵之盟,後經曆河西之戰,內中的真實實力發展,超過了遼人的預期。

  就如同一個成年人習慣性的欺負一個半大的小子,當某一日,那個半大的小子,突然長大,手腕比這個成年人還要粗壯。成年人再次欺負,但這一次,不但沒有打過,還翻了個大跟頭一樣。

  不說當麵氣急敗壞,但那種恐懼和無措,還是有一大部分的……

  而在範陽城內,及廣闊的北側區域,已經聚集了來自宛平、析津、懷來、香河、武清等多地的遼國支援部隊。

  將近二十日的騎兵閃電戰,加上大宋的後續步卒的配合,讓前線的遼國將士們認識到,這裏的宋軍,再也不是過去的宋軍,他們的裝備、馬匹、戰爭方式,絲毫不比遼國弱,甚至還要比遼國強上一些。

  戰略上的重視,讓遼國將領不得不迅速做出一些調整。

  其中,作為督軍總管的蕭國舅也早在十日之前,就到達了析津府。在了解時下的軍情後,果斷的調動了南京道的所有遼國軍隊,於範陽組成了一層又一層的屏障。

  手持著中京的旨意,能為張儉信任的蕭國舅,本不是平庸之輩。除了調兵譴將,和軍將展開軍事討論軍事布置外,他對在範陽以南的戰線,公然違背軍令的將領如庚臘之流,展開了嚴重的處罰。

  庚臘被斬首,十二個指揮使,直接被貶為普通兵卒,於前線衝鋒陷陣,西南路招討使耶律洪章雖無具體的處罰措施,但其本人主動留在了範陽,做好了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準備……

  這般雷霆手段之下,遼軍於短暫的時間內,由分散變為團結,猶如扭在了一起的麻繩。並於內部達成協議,要給宋軍,以迎頭痛擊。

  新城。

  負責督戰的寇準,正帶著部將居於此。

  這裏也是前線作戰的宋軍大本營。

  整個遼國占領的南京道,當下宋遼對戰的占城共有六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岐溝關。

  和雍熙三年(986)的那次倉皇對戰不同,今次宋軍可是準備了十五年之久。軍資等物,也是這些年來,早早儲備完善。

  加上遼國之亂的加成,沒有比這個時候北伐更為合適了。因此,大宋上下的將士們,無一不是信心十足。

  “報!曹將軍已決定於明日正卯時,對岐溝關發起全麵進攻。”正和幾個從軍參謀商議範陽戰事的寇準,得到了傳令兵的緊急奏報。

  翻開奏報內容,寇準大致了解了曹瑋已然定下的戰略,以及需要後方部隊配合的要向。

  他將奏報合上,看向已經聚集過了的隨軍將領,最後將目光注視在當前的一個青年將領的臉上。

  “如今岐溝關聚集了十萬我軍的精銳將士,從保州奔襲而來的禁軍,此時也到了岐溝關外三十裏。隻待配合曹瑋部隊,由側麵突襲。遼軍於岐溝關的布置,則略顯倉促,在有了火藥軍的助力下,按照曹瑋對前線戰事的判斷,岐溝關之戰,我軍必勝!

  現在,我等要考慮的,便是如何再從側麵,於宛平方向,給予遼軍更大的壓力。

  鵬舉,按照你的判斷,此時,我大宋海師到了什麽方向?能否敢在宛平之戰前,於武清海岸登陸?”

  此番對遼從海上的進攻,東海海師和皇家海師全部出動,就連瓊海海師也分出了一部分兵力。

  三師合一,加上從瓊雷之地調集的州兵,共計有六萬人!

  也難怪寇準回如此重視大宋海師,繼在前麵的戰場上,大放異彩的火藥軍的另一支部隊。

  而這兩支展現非凡實力的軍種,還都是帳中這次隨行而來的李賢所提議建立的。

  眾將無不感慨,莫不是李賢早就料到了會有這麽一天?

  李賢自半月之前,隨寇準一道從東京出發後,便一直待在新城的宋軍大本營,並與宋軍將領一道分析前線局勢。

  這次被寇準問起,他看了眼四周目光炯炯的眾將領,然後麵向寇準回道:“海師統帥,乃是武征將軍。他既然下了軍令狀,說一定會趕在六月初八前,登陸武清海岸,那就一定會到的。現在說不定已經到了。我的建議是,在範陽之戰打響之前,可再讓歸信趕來的我軍後續支援部隊,同往武清城出發,最後可和海師戰隊,一同進軍漷陰。”

  寇準點頭道:“善,諸將中,誰願帶領已至的兩萬大軍,北上武清?”

  “末將願往!”當下出來一位濃眉大眼的小將領。

  李賢和此人近些時日多有交往,知道他是已故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之子楊文廣。

  二十一歲的楊文廣,於邊境的多年曆練下,早就褪去了青澀,顯得甚是穩重,但從眼神中,也有著屬於年輕人的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