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大宋犯官海外流放計劃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4-01 00:07      字數:2179
  “李當家緣何這麽說?”

  來到小亭處,老人之前所坐的左邊坐下,抬了抬手,示意李氏祖孫坐下說話。

  李惑點了點頭,隨即坐在原來的位置,對旁側曾波的幾十護衛視不而見。

  他直言道:“尋立足之地並不算難,南洋的地方很大,無主之地更是奇多。老夫之所以說有把握,在於唐鄉會的忠義擺在這裏,眼下的會眾別看隻有三百,還相當鬆散,但隻要放出風聲,我李唐於海外之地重新建國,想來趕來的回合的人數,定然會超過千人。

  而想要讓我李唐於此留存下來,重要的便在於應對南洋諸國的吞並。

  宋國將士若能於此協助,定然能事半功倍!”

  原來是想空手套白狼啊!

  李惑在這南洋之地,被稱作梟雄也不為過。但在海外重新建立李唐之時上,還是過於理想化了。

  選擇由唐鄉會組織漢人於南洋的無勢力場所重新建造一個漢人國度,至於叫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和大宋相互照應,並受大宋管製,學習漢字,接受漢語教育,實行科舉,形成大宋的海外一路。

  這是李賢早在瓊州時,就有過的設想。很快,在楊唯的提醒下,有著不錯正麵影響力的唐鄉會就吸引了李賢的注意。

  海風吹來,吹拂著李賢的發絲,他隻略作沉默,便拒絕道:“幫扶李當家,以唐鄉會為根基,於海外重建李唐,且喚做新唐,除了我部下楊將軍早些說過的十六條基本條例外,大宋於唐鄉會的幫助,絕不包括軍隊。

  於南洋之所,諸國皆對我大宋以俯首,在不涉及大宋核心利益的情況下,大宋要做的便是不幹涉南洋諸國的內政。要是直接派遣大宋軍隊幹涉本地之爭,顯然於此違背!”

  李賢摸著下巴說完,他語中“不幹涉南洋諸國的領土爭端”,正是打算成為宋與南洋諸國海上安保條約的基本條款,也隻有這樣,南洋諸國才能放開心扉的讓大宋於之領土周邊,建立海師基地。

  “宋能提供的隻有武器,至於選擇哪裏,李當家又如何在南洋建立新的唐國,這均由李當家來決定。當然,唐鄉會的商船,於南洋之上的航行,作為盟友和宗主國,大宋海運府不會格外收取費用。”

  爭取不到大宋軍隊的直接支持,李惑眼中的希望略有暗淡。唐鄉會的成員隻是漢人形成的互幫互助的鬆散機構,輪到核心成員,也就是他說的三五百人,這些人多數還在南洋其他國度,真要麵對如三佛齊這種南洋大國的侵略,又如何自保……

  同時,聯係到這位同姓的宋吏說的合作的十六條基本準則,尤其承認後建立的南洋新唐國,為宋國名義之上的海外一路,李惑隻覺自己可能犯了個錯誤!

  親自來摸清楚到來的宋吏的底線之後,李惑正打算抱拳告退,回去和唐鄉會的其他成員商議一下,是如同以前一樣抱著複國之誌,而在南洋諸國苟延殘喘;還是拋棄心中的某些堅持,在宋國的武器支持下,憑著老邁的身軀,博上一博?

  卻在此時,李賢的聲音又從旁邊傳來。

  “不過,考慮到唐鄉會的艱難,李某可以向大宋皇帝陛下建言,為接受投靠的唐鄉會,提供一定的人手,如識字之人。想來,待南洋新唐國建立初期,定是人手不足……說實話,李某能幫著做到的也隻有這些了!”

  不是大宋軍隊,但卻是大宋來的幫扶之人!

  李惑心動了他能聚攏的人手就那麽多,而若是宋國能給予一定的人口,那定然是再好不過的!

  有了這些人手,再有宋國提供的武器,完全可以自己訓練更強的軍隊。

  他的思路一下子通暢起來……

  試問為何不選擇讓南洋的異族人加入唐鄉會,並參與新唐國的建設之中,不外乎來自於李惑根深蒂固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

  “我祖父說過,想要建立一個國度,是需要很多人的,你說能給予我們人手,每歲能給予多少人?我等又如何確信那些人能幫著我們做事?”

  躬立在一旁,沒敢坐下的李惑孫子李敢,這時候突然說話了。

  李賢對於這唐鄉會的祖孫的提問早有預料,隻是沒想到這問題是一直站樁的青年提出的,他伸出了兩個手指頭。

  膽子已經開始慢慢放大的李敢,在旁邊祖父的鼓勵下,試探的問道:“宋國願意給我們兩千人?”

  李賢搖頭,也沒等這對祖孫繼續追問,就自己答道:“大宋人口眾多,以萬萬計,隻要官家點頭,李某能保證的是,每歲至少有兩萬之眾,可以移民到貴地。前提是李當家能率領唐鄉會的人,率先在南洋站一塊地盤。”

  兩萬?!

  祖孫倆對視一眼,都有些驚歎李賢語中的大手筆,但轉瞬有些擔心這些人的管理問題,宋國該不會憑著送來的這些人手,將他們的國度給奪走吧!

  隻是察言觀色,李賢即看出了祖孫倆的憂慮,笑道:“對於這些人,既然送到了唐鄉會的手裏,內中管理,自由唐鄉會負責,宋國絕不會參與其中。唐鄉會和李大當家,要做的便是,順利接受這群人!”

  ……

  相談不過一個時辰,唐鄉會的祖孫倆滿懷心事的由另一條下山的路離開了。

  在此期間,叢林間的屍體早就被清理幹淨,而那寧氏夫婦的首級,定然已經送到了行商會於邦加的總部。

  考慮於海外建國,重要的人手和武器,秉持著這兩點,李賢於唐鄉會現在和未來的首領,展開了相當融洽的商談。

  這麽一個巨大的誘餌下,理應沒有人拒絕。

  至於送來的人手,李惑沒有具體來問,但李賢卻有計劃,他相信把這些計劃放在大宋朝堂之上,不管是趙官家,還是朝中諸公理應不會提出太大的反對才是。

  沒錯,這群人,正是大宋每歲的重刑犯!

  據不完全統計,大宋每年有超過兩千的死刑犯,而重刑犯更是數以萬計,對某些刺配流放的犯人而言,有什麽比流放數萬裏更能彰顯《宋統刑》的不可觸犯?